第八百一十三章更深入地了解大明
态度之诚恳,令人震撼。
要知道,与他对话的,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农民罢了。
而于谦是谁?
是朝中重臣,跺一跺脚,天翻地覆!
两者之间的身份和地位差距,比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还要悬殊。
就像把神仙和蝼蚁放在一块,于谦却依旧能平等地对待,诚恳以待。
这份本事,真是让人由衷地佩服。
金濂站在一旁若有所思,心里暗暗叫好,觉得自己学到了不少。
“和老百姓打交道,还是于少保厉害啊。”
老农抽了口烟袋,明明没点着,一点烟都吸不出来,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吸什么。
他迟疑了一下,还是慢慢说道:“于大人,我们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都是靠土地吃饭的,上不起学,读不起书。”
“整个村子里,除了老爷们,没几个人识字,也没几个人会算数。”
“您说的这个办法,我大概听明白了,每天记工分,这应该是必须的吧?”
“可,我们哪有这本事啊。”
于谦立刻明白老农的意思了。
俗话说人老成精,果然没错。
老农虽然没什么文化,但眼光却十分敏锐,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关键。
要计算利益分配,村子中的大多数劳动力必须掌握基本的算术能力。
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会出现少数人控制利益分配,大多数人只能沉默的局面。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农庄法的崩溃速度会比军屯法还要快,而且更加猛烈。
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根本维持不了多久。
更别说谈什么利在千秋了!
如果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必须想办法让大多数人至少懂得如何计算自己的功劳,以及自己应该得到多少报酬。
于谦笑着说道:“老人家问得好,这个问题陛下也早就考虑过了。”
“来来来,你来看看这是什么?”
老农一愣,却没有上前的意思,连连摇头摆手道:“于大人,老头子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头,不认字啊。”
“您手里有书,我们也不认识,这些都是有钱人家才能读得起的。”
于谦听了这话,并不意外。如今这个时代,真正能读书识字的老百姓,确实寥寥无几。
十个里有一两个,就已经算是比较富裕的地方了。
他对这一点早有准备,举起手中的册子,脸上带着笑容,大声朗读起来。
越读众人越觉得困惑,等读完第一页,于谦才耐心地解释道:“这本书名叫《算术小册》,是陛下亲自编写的。”
“它的作用很简单,就是用最易懂的方式,把基础的算术教给大家。”
“老人家担心的问题,正是陛下所担心的问题。而这,就是陛下给出的解决办法!”
“像这样的小册子,很快就会传遍各地,朝廷会为每个村镇配备。三百人以下的村庄至少五本,每个小镇至少二十本,依此类推。”
“此外,朝廷也会用最低的价钱印刷并售卖这些小册子,最贵的也不过五个铜钱。就算是各位父老乡亲,稍微节省一点,也都能买得起。”
于谦停顿了一下,表面上是在喘口气,实际上是在观察众人的神情。
看到百姓们并没有表现出抵触的情绪,他才继续往下说,心里这才稍稍放松了一些。
不抵触,这是好事。
“或许大家还会担心,就算有了这种小册子,该不会的,还是不会,那该怎么办呢?”
“放心吧!这个问题,陛下早就想到了,会安排专人从镇子到村庄,一点点地普及教学。”
“整个过程,不需要大家出一分钱,全部由陛下自己出钱!”
“好!”
听到皇帝自掏腰包,不用出钱,现场顿时响起了一阵叫好声。
在于谦的讲解下,这本小册子的作用算是说得明明白白了。
百姓们非常激动,在这个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的年代,在这个路上有冻死骨的时代,多学一门手艺,多掌握一门知识,就有可能活下来。
等于多了一条活路。
基础算术,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技能,但对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已经算是非常难得的技能了。
皇帝愿意自掏腰包,给大多数人普及算术,村民们自然是非常支持。
反正不要钱,只要不要钱,咱们就好说话!
于谦脸上露出笑容,至此为止,农专法的推广,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傍晚,回到自家院子,于谦服下了皇帝送来的鲜竹沥,顿时觉得一天的劳累让喉咙舒服了不少。
金濂站在他身旁,回想着白天发生的一切,心中感慨万千。
忽然转身,对着于谦深深一拜。
“金大人这是干什么?”于谦吃了一惊,赶紧伸手扶起他。
金濂笑着说道:“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我金濂是占了于大人的便宜了。”
“于大人今日所做之事,我金某人从为官以来,从未听过、也从未见过。”
“身为当朝太保,却能与民同乐,这份本事,我金某人远远不如。”
于谦听了愣了一下,随后不禁笑了笑,摇了摇头。
这算是什么本事啊?
“不过是不把自己看得太高,不把百姓看得太低。”
“这又算是什么本事呢?”
“是啊。”金濂又有些感慨,“这本来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两人互相对视一眼,从彼此的眼神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色彩。
金濂看到的于谦,就像大明一样,看似日薄西山,已是黄昏,却依旧如天边的骄阳,光芒万丈。
两人默契地换了个话题。
“年关将至,大年三十快到了。”
“到时候,咱们得去觐见陛下才是。”
金濂点点头,伸出手指,接住天边飘来的几片雪花。
“新的一年,新气象。”
“我大明,也应当如此!”
……
郕王府。
书房之中。
朱钰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放下了手中的朱笔。即便马上就要过年了,他这位皇帝,依旧有处理不完的公务。
其中大多数,并不算有多重要,只有一小部分夹杂在其中,才是真正必须由皇帝亲自处理的事情,否则便会有大问题。
这并非是因为下面的文官不懂察言观色,什么都往皇帝这里塞。实际上,朱钰认为他们可能是故意的。
文官们没能把皇帝关进皇宫这个他们量身打造的笼子里,难道就会就此罢休,乖乖上演一出君圣臣贤的戏码吗?
做梦。
历朝历代,就没有几个文官是省油的灯。
云在青天水在瓶!
所谓的忠臣、良臣、贤臣,大多不过是顺势而为,随时都能转换角色罢了。
失败了一次而已,文官集团又怎会就此放弃?
至少也得再试一次啊。
不然,就这么让皇帝翻身,他们又该如何掌控大权?
这些没完没了的奏章,就是他们为皇帝准备的第二个笼子。
“将真正重要的事情,混在一堆看似需要皇帝处理,实则并不重要的事务之中。”
“这就是为了制造信息牢笼,用这种方式来消耗朕的精力吗?”
“你们这些人啊,真是会玩。”
老母猪戴口罩,一套接一套。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这次的计策,甚至比当初的皇宫之计还要致命。
好在朱钰本身就需要通过这些杂乱的信息,更深入地了解大明。
短期内,这些堆积如山的奏章并不会造成太大危害,反而会带来不少好处。
朱钰也就暂时没有表态,假装没有发现,好奇地看着这些文官接下来会有什么动作。
同时,他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即将举行的祭祖大典上。
想到这里,朱钰忽然对身旁的人问道:“对了,送给各位大臣的拜年贺礼,都准备好了吗?”
身穿大红袍、恭敬侍立一旁的成敬低头思索片刻,答道:
“回陛下,此事已经准备妥当。”
“按照陛下的意思,每一份贺礼中都附有一封陛下亲笔书写的节日贺信,连同礼物一起,很快就会送到各位大臣家中。”
朱钰听后,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大明自开国以来,似乎是为了彰显皇帝恩宠,或者是出于其他目的,一直都有逢年过节时皇帝给大臣送礼的习俗。
到了景泰帝这一朝,每年都会送上几次,礼品通常都很丰厚,其价值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皇帝对某个人的重视程度。
这样的习俗其实并不多见,在许多朝代里也曾出现过。
而与之相对的另一面,皇帝收礼,更是屡见不鲜。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乾隆皇帝,每年都要收上四五次礼物,逼得下面各地官员不得不受贿,让他们去搜刮百姓,然后把财物献给皇上。
也不知道因此害死了多少人。
大明原本并没有皇帝收礼的这个习俗,后来一代又一代的皇帝,品德和素质逐渐下降,才慢慢形成了这个风气。
成敬犹豫了一下,还是小声说道:“启禀陛下,微臣有一件事,必须跟陛下说一下。”
“哦?说吧。”朱钰闭着眼睛,靠在椅子上,双手揉着太阳穴,努力恢复精神。
“这几日,渐渐有大臣来送礼,礼品都非富即贵,玛瑙、珍珠、玉麒麟、纯金佛像,都有出现,一个个价值不菲。”
“这是正统年间的习惯,每逢过年,下面的文武百官都会送些值钱的东西,供陛下欣赏。”
“微臣本打算把这些礼物都收起来,等找个合适的时机,把名单交给陛下。”
“但似乎陛下并不知道这件事?”
朱钰听到这话,睁开了眼睛,也愣住了。
在成敬开口之前,他确实不知道还有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