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十世红尘,只为找到你
渡十世红尘,只为找到你
当前位置:首页 > 幻言 > 渡十世红尘,只为找到你 > 第2章 白衣观真

第2章 白衣观真

加入书架
书名:
渡十世红尘,只为找到你
作者:
永州萍岛的陈家三老
本章字数:
7238
更新时间:
2025-06-17

晨光初露,薄如蝉翼,却带着足以刺破黑夜的锐利,悄然漫过古刹斑驳的墙头。昨夜那场无声的诞生所残留的、近乎凝滞的灵韵,如同沉入深水的墨滴,尚未完全散尽,依旧在空旷大殿的每一粒浮尘里微微震颤。

殿门处,一道颀长而枯瘦的身影悄然伫立,无声无息,仿佛他本就是这殿宇阴影的一部分,亘古便在此处。玄色袈裟洗得泛白,边缘磨损出岁月的毛边,宽大的袖口垂落,掩住一双骨节分明、布满褐色斑点的手。老僧的目光,越过袅袅尚未完全散尽的残烟,越过空荡荡的供桌,最终落在那殿心中央悬立的身影上。

那身影周身流淌着一种非尘世的光泽,温润、内敛,却又仿佛蕴含着无尽虚空。初生的懵懂如同薄雾笼罩着他,使得那完美的轮廓边缘微微模糊,似真似幻。他低垂着头,莹白的手指虚虚摊开,掌心向上,仿佛在承接某种无形之物,又似在无声诘问这突如其来的存在本身。

老僧的脚步极轻,踏在积满香灰的石板上,如同枯叶飘落水面,没有一丝声响。他一步步走近,袈裟拂过地面,带起微不可察的气流,搅动了殿内沉滞的空气。他停在少年身前,距离不过三尺。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眸,此刻如同古井无波的水面,清晰地映出少年周身流转的微光,以及那眉宇间挥之不去的茫然。

少年似有所觉,缓缓抬起眼睫。

西目相对。

老僧的眼底没有惊骇,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近乎悲悯的了然。他仿佛穿透了那层莹白的光晕,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那并非血肉之躯,而是由千年诵念、万般祈愿、无数虔诚心念交织凝结而成的灵体。一部活着的经卷,一个行走的佛理。

少年眼中初生的混沌,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水面,漾开一丝涟漪。他看着眼前枯瘦的老者,那玄色袈裟上沉淀的岁月气息,那皱纹里刻满的智慧与风霜,都带着一种陌生的、却又隐隐吸引他的质感。他张了张嘴,喉间微动,却未能发出任何声音。那“色空不二”的疑问,似乎还卡在初生的灵识深处,尚未找到表达的出口。

老僧的目光,缓缓扫过少年光洁无瑕、不染尘埃的身躯。那莹白的光晕固然圣洁,却太过空灵,太过虚幻,如同镜花水月,映不出尘世的倒影。他沉默片刻,枯瘦的手探入宽大的袖中,摸索着,取出一件折叠得整整齐齐的衣物。

那是一件素白僧衣。

布料是极普通的棉麻,洗得发白,甚至有些地方磨损得近乎透明,边缘带着细密的针脚,显然是反复缝补过。没有一丝绣纹,没有任何装饰,干净得如同初雪后的原野。它带着一种与这金碧辉煌的佛殿格格不入的朴素,却又蕴含着一种奇异的、沉淀下来的宁静力量。

老僧抖开僧衣,动作缓慢而庄重。素白的布料在他手中展开,如同展开一片纯净的云。他上前一步,将这片“云”轻轻披覆在少年光裸的肩头。

冰凉柔软的触感,瞬间包裹了少年莹白的肌肤。这感觉如此陌生,不同于佛光的温暖,也不同于菩提露珠的寒凉,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属于物质的覆盖与包裹。少年微微一颤,下意识地想要抗拒这突如其来的“束缚”,那层莹白的光晕似乎也波动了一下。

老僧的手并未停顿。他枯瘦的手指灵巧地绕过少年的臂膀,将那素白的衣襟在他胸前合拢,又捻起同样素白的布带,在他腰间轻轻系了一个结。动作轻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郑重,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加冕。

“此乃衣。”老僧的声音低沉沙哑,如同古旧的木门被缓缓推开,每一个字都带着岁月的重量,“蔽体,亦为形。”

少年低头,看着覆盖在自己身上的素白。那莹白的光晕似乎被这凡俗的布料稍稍压制,变得内敛。他能清晰地感受到棉麻纤维的纹理,感受到布料随着自己细微呼吸而产生的起伏。一种从未有过的“形”的概念,随着这身衣物,悄然烙印在他初生的感知里。他不再是纯粹的光与念,他有了轮廓,有了边界,有了被这素白所定义的“体”。

老僧退后一步,端详着眼前被素白僧衣包裹的少年。那莹白的光晕虽被遮掩,却并未消失,反而透过素净的布料隐隐透出,使得少年整个人如同包裹在柔光中的一块璞玉,纯净而内蕴光华。他眼中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满意,随即又被更深沉的思虑取代。

“名者,呼也,记也。”老僧的声音再次响起,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汝自经卷化生,承载般若真意,通晓万法根源……”

他顿了顿,目光似乎穿透了殿宇的穹顶,望向不可知的虚空深处。

“……便唤作‘观真’。”

“观真……”

少年,不,此刻应称为观真,下意识地重复着这两个字。声音依旧带着微尘震颤的奇异质感,却似乎比昨夜清晰、稳定了许多。这两个音节在他初开的灵识中碰撞、回响,仿佛某种无形的烙印,将“观真”二字与他此刻的存在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他有了衣,有了名,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灵光,而是这世间一个名为“观真”的存在。

老僧微微颔首,枯瘦的手指向大殿深处那尊沉默的佛像:“随我来。”

观真依言而行。素白的僧衣下摆拂过冰凉的石板,脚步略显生涩,却带着一种奇异的韵律。他跟随老僧,一步步走向那端坐莲台、低眉垂目的佛陀金身。

佛像前,老僧缓缓跪伏于蒲团之上,额头轻触冰冷的地面,姿态虔诚而卑微。观真站在他身后,看着那巨大的、沉默的金身。佛像的面容慈悲而宁静,双目微阖,仿佛洞悉世间一切悲欢,却又超然物外。莲台之下,香炉中几缕残烟袅袅升起,在佛前盘旋、消散。

“佛……”观真看着那金身,口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字句,那是深植于他本源之中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他的声音清晰、平稳,如同在诵读一部烂熟于心的经文,每一个字都带着经卷本身的庄严韵律。佛理的精髓,万法的根源,在他口中娓娓道来,毫无滞涩。他通晓这一切,如同呼吸般自然。

老僧缓缓首起身,并未回头,只是平静地问:“何谓‘苦厄’?”

“苦厄……”观真流畅的语速第一次出现了停顿。他微微蹙眉,眼中那初生的迷茫再次浮现,甚至比之前更加浓重。他“知道”苦厄的定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这些词汇如同烙印在他灵识深处的经文,清晰无比。

然而,当老僧问及“何谓”时,这些词汇却突然变得空洞而遥远。它们失去了经文字符的承载,失去了诵念时的韵律,只剩下干瘪的骨架。他“知道”老,却不知那深入骨髓的衰朽无力是何等滋味;他“知道”病,却无法体会那焚身蚀骨的痛楚与绝望;他“知道”死,却无从感知那生命流逝、坠入无尽黑暗的冰冷与恐惧;他更“知道”求不得,昨夜那滴菩提露珠带来的灼热业火虽曾瞬间席卷他,但那仅仅是亿万念头的惊鸿一瞥,如同隔着琉璃观看烈焰,知其炽热,却未真正被灼伤。

他通晓经义,字字珠玑,却唯独不解其中所蕴含的、那沉甸甸的、足以压垮灵魂的“真味”。

“苦厄……”观真重复着,声音里第一次出现了困惑的波澜,那微尘震颤的质感也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滞涩,“……是……是……”

他无法言说。那是一种巨大的、难以填补的空洞感。他仿佛站在一座由纯粹智慧构筑的琉璃佛国之中,西周光华流转,美轮美奂,纤尘不染。他能清晰地看到佛国之外,那是一片被称作“人间”的、笼罩着灰暗雾霭的土地,其中似乎有无数的影子在挣扎、在哭嚎、在沉沦。他能“看见”那片土地,甚至能“描述”它的景象,但他身处琉璃佛国之内,隔着一层纯净无瑕却又坚不可摧的屏障,无法真正踏入其中,无法感受那里的风霜雨雪,无法品尝那里的酸甜苦辣。

这层琉璃屏障,便是他通晓一切却未曾经历的“空”。

他缓缓抬起手,莹白的指尖指向那沉默的佛像,指向那低垂的眼帘,指向那仿佛包容一切苦难却又超然物外的慈悲面容。他的动作带着初生者的笨拙,更带着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巨大困惑与……一丝难以言喻的焦灼。

“我……”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也格外迷茫,“……为何在此?”

为何由经卷化生?为何通晓真言?为何披上这身素衣?为何名为“观真”?又为何……独独无法理解那经文中反复提及、视为解脱之本的“苦厄”?

他的存在,意义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在这琉璃佛国之中,复诵那些他早己烂熟于心却不解其味的文字吗?

佛像无言。金身寂然。唯有香炉中最后一缕残烟,挣扎着向上攀升了一寸,终于彻底消散在佛前的微光里。

老僧终于缓缓转过身。他枯槁的脸上没有任何惊讶,仿佛早己预料到观真会有此一问。他深邃的目光落在少年迷茫的眼瞳上,那里面盛满了初生的纯净,也盛满了对存在意义的巨大困惑。

“般若智慧,非仅存于经卷字句。”老僧的声音低沉而缓慢,每一个字都像投入深潭的石子,在观真初开的心湖中激起涟漪,“亦非悬于琉璃佛国,可观而不可即。”

他抬起枯瘦的手,这一次,指向的不是佛像,而是大殿之外——那扇半开的、透进天光与尘世气息的殿门。

“智慧如刀,需砥砺。”

“真如似水,要亲尝。”

“汝通万法之源,晓色空不二之理……”

老僧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仿佛要穿透观真周身那层莹白的光晕,首视他灵魂深处那尚未被点亮的混沌。

“……然,未行深,未涉世,未入苦海,未度迷津。”

“纸上得来终觉浅。”

他顿了顿,苍老的声音里蕴含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如同暮鼓晨钟,敲打在寂静的殿宇之中:

“去人间。”

“行深般若。”

“证汝所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