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我没听错吧?”
“没错,就是火车,但不是蒸汽或内燃机车,是全进口设备的电力机车线,时速160公里/小时,本质和北京机场快速地上线没区别。”
朱镕基解释道,“我们这个条形地带东西长37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济南的直线距离。如按传统居住区设置,至少是7个城市,问题目前一共才60多万人,分派下去,分散后根本无法服务。
瓜港缺水,水资源却集中分布,天然对抗分散部署的居住策略。
如按最初设想的全部拥挤在瓜港周围,那海水淡化工厂不堪重负,规划进行了变更。
西区以商贸物流为主;中区以居住、轻工和菜篮子工程为主;东区以重工为主。让人口主要居住在中区,这样往两边跑大致时间一致;假设分散居住,东西交互,那上班实在太远。
总不能让老百姓开飞机上下班吧?哪怕开Y-1,370公里也够飞1个半小时。”
汪东兴本想说你把家属区安排在工厂旁边不就好了?
再转念一想,一个工厂对应一个宿舍区,吃喝拉撒全靠工厂维系,等于又搞成企业办社会,这是总书记最厌恶的模式,问也白问。
搞成家属区而非连片运作,单个宿舍区规模必然不大,家属就业必然困难重重,折腾起来难度很大。
林冠华认为远距离通勤不算大问题,住燕郊去北京上班不比比皆是?与其堵在路上还不如坐通勤火车呢。
谢静宜寻思良久,问道:“建设高速铁路投资不小吧,这方面如何回本?”
“短期回本有难度,毕竟目前人流量还不够,好在货物运输量一直在快速提升,随着中苏贸易重心从东线转向南线,铁路货运已从几十万吨提高到了3000万吨总体亏损一直在减少。
目前,苏联考虑发展新苏维埃港,我们考虑把铁路延伸到信德卡拉奇去,衔接后会进一步提高利用率……
后续各方面有效提升后,铁路投资应该能够覆盖成本,也算交通先行了。”
朱镕基道,“这条线路修筑几乎全是平原,建设成本较低;包括高速公路也如此,造价都比国内低。
毕竟这里常年不下雨、不下雪、不刮大风,甚至连阴天都没有、日照时间长、温度不高、是工程施工最喜欢的天气;
地质地貌简单、地下没文物,不需考古发掘、靠近海岸线便于建材和机械运输,都不耽误时间;
人少不会被投诉噪音污染,没植被更谈不上周边保护,施工怎么快怎么来,项目施工效率相当于国内150%,只要人手和机械到位,进度贼快。
发改委姚主任帮忙申请了高铁、电力客运专线试点,这条线路反正不忙,近400公里又不短,后续帮铁道部测试高速铁路,类似日本那种新干线,又可贴补一部分。
这种试点车段,我们这海岸平原干燥地貌一处、广南热带湿热区域一处、西部多山地段一处、另就是岭北冻土、寒冷地段还有一处。
多种复杂气象与地貌都跑通才能全国推广使用,日本疆域太小,只要考虑局部因素就行,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推广高速铁路需考虑方方面面。”
《白皮书》已明确表示高铁列入未来12年建设试点,没想到今天就看到了试验车段。
其他人没啥太多感觉,但主席明白,本时空高铁将会比元时空更厉害,斯小林甚至还琢磨跨海去南洋呢!
第408章:展望(12)
下午4时许,主席一行终于抵达了红旗渠。
宽15米、深2.4米,蜿蜒近300公里的瓜港红旗渠不用像历史上修筑红旗渠那么艰辛,依靠工程机械很容易就开发出来。
当然,瓜港红旗渠面临不一样的挑战:巨大的蒸发和渗透量。
尤其刚开始,新挖开的沟渠下面全是缺水的土地,用戴苏理的话说,前面涌上来10吨水,到最末端只剩下了2吨,巨大的水量全被饥渴的地面给吸走了。
没办法的情况下,动用水泥和石块给沟渠重点部位裱糊,强行减缓渗透。
蒸发量没法更改,红旗渠静静地流淌一年,统计下来蒸发量是240%,换言之,终端每接收10吨水,就有24吨水被自然蒸发带走了。
“目前红旗渠一年取水量近7000万立方米,比海水淡化能力略强,按预算基本能满足120万人口及对应工农业生产需求,但继续发展下去,7000万方肯定远远不够。”
戴苏理解释道,“全国初步统计水资源占有量大约是1万方/人,这数字总体宽裕,但分布不均,山南省水就太多,老发洪水;天方省就太少。哪怕有也和我们这里一样分布不均。
人口密集型城市一般要求不低于600方/人。
考虑到实际情况,要按2000方/人来核算,64万人口对应1.28亿方。考虑到还有大量的过境、经停、流动人口,实际水资源不到1000方/人,可能过几年会低于800方/人。”
流动人口体量大众人已见识过了:如仅仅只有64万人口,商业步行街绝不会那么多人,那么多人就不是64万人口所能营造出来的结果。
乘车过来的当口,主席已听了有关人口入境的报告:通过瓜达尔为中转地的苏联移民与日俱增,3月份已破10万,按此架势发展下去,没准到毕业高峰季能突破15万人!
据边防口岸统计,35以下年轻人占70%以上,女性人口超过64%,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个白人民族占比超过90%,还有9%来自于外高加索地区白人。
团结港来消费的人群、移民中转经停的人口、国际商务流动等多股人流叠加在一起,使瓜港呈现空前繁荣。
这些人口流动都要消耗水资源。
凌晨回去,最年轻的张玉凤问了个略显天真的问题:既然瓜港如此缺水,为什么商业街区除那么多绿化外还要搞音乐喷泉广场、戏水池等在她看来非常耗水又显得华而不实、甚至都没法收门票的东西。
萧劲光意味深长道:“窗口应有的体面和国际形象很重要,就像国内虽然还有农民温饱没解决,但国宴该上茅台上茅台,该上大菜上大菜,两者并不矛盾……”
众人若有所思,包括主席也不能多说什么,这是事实,萧劲光打比方没错。
相比张玉凤,谢静宜问得问题要深入得多:瓜港北部边界再往北30公里左右,似乎有一片水源地和谷地绿洲,好像也有不少农田,当初谈判整体购买时为什么没囊括进来。
这是个复杂问题:水源地如此珍贵,巴基斯坦包括俾路支人当初也不是很情愿让出来,在面积基本框定的前提下,斯小林的策略是减少纵深、扩大海岸线延展。
大部分海岸线都是没用的沙洲,少部分能用的地方,巴基斯坦也没兴趣开发,有这闲工夫还不如去搞印度河三角洲与卡拉奇了,就同意了这种划界方式。
为能把水源多包容些,瓜港地界尽可能形成反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