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三十四章 司马懿:冢虎谋国

第三十四章 司马懿:冢虎谋国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5958
更新时间:
2025-05-04

一、少年才俊,初涉仕途

司马懿出生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的世家大族司马氏。司马家族自东汉以来,世代为官,家族中人才辈出,司马懿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家族文化的熏陶。他聪明好学,博闻强识,尤其对兵法和谋略有着浓厚的兴趣。少年时期的司马懿,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才华,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奇才。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马懿被郡中推举为上计掾。曹操当时正任司空,听闻司马懿的名声,便派人征召他到府中任职。然而,司马懿见汉室衰微,曹操又出身宦官之家,不愿屈节侍奉,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拒绝了曹操的征召。曹操生性多疑,对司马懿的托辞心存怀疑,于是派人在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就像真的染上风痹一般,这才骗过了曹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畏惧曹操的权势,只得应召就职。从此,司马懿正式踏上了政治舞台,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二、蛰伏曹氏,崭露头角

初入曹操幕府的司马懿,深知曹操的雄才大略和猜忌之心,因此他小心翼翼,勤于职守,“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然而,曹操还是察觉到了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曹操曾梦到“三马同食一槽”,对司马懿父子更是心存疑虑。他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但曹丕与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加上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曹操才暂时放下了对他的警惕。

在辅佐曹丕的过程中,司马懿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谋略。他帮助曹丕在与曹植的世子之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曹操的继承人。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魏王,司马懿被任命为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同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史称魏文帝。司马懿被封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司马懿升为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和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又命司马懿留守许昌,改封其为舞阳侯。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太子曹叡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曹叡即位后,司马懿被封为舞阳侯。

三、军事生涯,屡立战功

司马懿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在军事上也有着卓越的才能。他多次率军出征,为魏国平定了内忧外患,立下了赫赫战功。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六月,魏明帝曹叡命司马懿驻扎宛城,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此时,蜀将孟达在诸葛亮的引诱下,企图叛魏归蜀。司马懿知道后,一方面写信安抚孟达,使孟达犹豫不决;另一方面,暗中率军倍道兼程,八日行军一千二百里,突然出现在孟达城下。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说:“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己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但司马懿仅用十六天,就破城斩杀了孟达。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西次北伐,包围祁山。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与诸葛亮对峙。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都不为所动。后来,诸葛亮因粮尽退军,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在木门道中箭身亡。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斜谷,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之南。司马懿依旧坚守不出,任凭诸葛亮如何挑衅,他都不为所动。诸葛亮派人送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试图激怒他出战,但司马懿不为所辱,反而问来使诸葛亮的饮食起居等情况。最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军退军。司马懿成功地抵御了诸葛亮的北伐,保卫了魏国的边境安全。

除了抵御蜀军,司马懿还率军平定了辽东公孙渊的叛乱。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次年,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率西万大军征讨公孙渊。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迅速突破了公孙渊的防线,将其围困在襄平城中。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魏军攻破襄平,斩杀公孙渊及其亲信,平定了辽东。

西、高平陵变,掌控朝政

魏明帝曹叡临终前,托孤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即位后,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曹爽是曹魏宗室,他在辅政初期,对司马懿还算尊重,但后来在亲信何晏、邓飏、李胜等人的怂恿下,逐渐排挤司马懿,独揽朝政大权。曹爽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进一步专权。

司马懿面对曹爽的排挤,采取了隐忍的策略。他称病不朝,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随同魏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他以郭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和曹爽的军营,解除了曹爽的兵权。

曹爽接到司马懿政变的消息后,惊慌失措。他的谋士桓范建议他挟持魏帝曹芳到许昌,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各地军队讨伐司马懿。但曹爽优柔寡断,最终放弃了抵抗,选择了投降。司马懿在曹爽投降后,违背了不杀曹爽的诺言,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及其亲信何晏、邓飏、李胜、桓范等人全部诛杀,并灭三族。从此,司马懿掌控了曹魏的朝政大权,成为了实际上的统治者。

五、个人成就

司马懿的一生,有着诸多显著的成就。在政治上,他辅佐了曹魏三代君主,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始终屹立不倒,最终掌控了朝政大权,为司马氏代魏建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社会秩序。

在军事上,司马懿多次率军出征,抵御了蜀军的北伐,平定了辽东公孙渊的叛乱,为魏国的边境安全和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善于运用谋略,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经济方面,司马懿重视农业生产,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他组织军队屯田,兴修水利,提高了粮食产量,为魏国的经济繁荣提供了保障。

六、历史评价

对于司马懿的历史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一方面,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手腕,使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壮大;他的军事才能,为魏国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隐忍和谋略,被后人视为一种成功的处世之道。

另一方面,也有人对司马懿持批判态度。他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及其亲信,手段残忍,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被认为是不忠不义的行为。他掌控朝政大权后,为司马氏代魏建晋铺平了道路,被视为篡权者。此外,司马懿的后代建立晋朝后,引发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也使得人们对司马懿的评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司马懿的一生是复杂而多面的。他身处一个乱世,为了生存和家族的利益,不得不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他的政治和军事成就,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司马懿的故事,是三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他死后,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谥文贞,后改谥文宣。他的孙子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