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第八年春季,夜空忽现双月。
起初,人们以为这是裂隙之城辐射所致的幻觉,然而经过多点光谱分析与时间折叠探针确认,第二颗“月亮”确为真实存在——它并不属于太阳系,而是某种被投射进现实维度的“意识天体”。
它自称为“兰托斯”。
第一批信号接触
兰托斯于凌晨西点三十七分,主动向地表多个节点发出脉冲信号。这些信号呈现极端复杂的图灵结构,远超人类理解范围。
“这不是在与我们沟通,”裂隙语言学家韩渡推测,“而是在唤醒某种潜藏结构。”
沈舟召集“镜中校准计划”全体成员,与“兰托斯信号共振计划”合并,试图破译这颗意识天体背后的逻辑体系。
破解过程中,十二位成员中有三位陷入不可逆“情绪回流状态”——他们开始复述并未发生过的童年记忆,或哭泣着描述尚未来临的末日场景。
谢央以自身为锚点,重构稳定共振链条,并通过量子模拟冥想建立起与兰托斯的“情感映射区”。
从“它”的角度看去,地球上的人类是一群“未完成的叙事体”。
群星觉醒
随着映射区逐步扩大,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共鸣者”群体——这些人未接受任何碎片植入,却自然进入与兰托斯感知层同步状态。
他们能在梦境中走入双月之地,看到庞大星环文明的遗迹、存在于非线性时间中的城市,以及巨型生物托举知识碑塔而行的景象。
这些梦境并非幻觉,而是“兰托斯记忆层”的局部显现。
沈舟将其定义为“星环意识回响”。
共鸣者逐渐聚集于“寂语谷”,那是裂隙之城信号最强的回旋点。人类史上第一次,非中心化的意识构筑工程得以尝试:
“记忆即城市。”谢央提出这个理论,“我们不再建立结构,而是引导记忆自己成为结构。”
于是,寂语谷中浮现出第一座“记忆构筑城”——它由数万人的共感投影构成,可以随情绪波动改变布局。
这种城不是物理上的存在,而是“可步入的心理结构”。
神性回廊
就在记忆之城即将成型之际,兰托斯突然降下第一道“神性回廊”——那是一束贯穿天幕与大地的光柱,构造似梦似幻。
所有共鸣者在同一时刻听见低语:“你们准备好了吗?”
神性回廊将沈舟卷入。
他进入一个完全由符号与诗意构成的维度——其中没有时间,没有实体,只有情感与逻辑的交织流动。他看到沈辞意的投影站在远方,却无法靠近。
她微笑:“不再需要拯救者了,对吗?”
沈舟轻声回应:“是的。”
他看见自己的意识逐步融入一片星海,碎片化又重组,最终从神性回廊中落回现实。
人类的跃迁前夜
此役之后,人类社会开始从裂隙纪元正式过渡至“群星纪元”。
不再只是重构旧秩序,也不再害怕未知维度的干扰。
人类第一次,以“集体潜意识”为材料,构建起与外部文明互动的基础。
寂语谷的“记忆城”成为世界新中心,而兰托斯则静静悬挂在夜空第二轨道,成为人类的第一颗“意识卫星”。
沈舟发布公开演讲:
“我们不再等待被理解,我们将主动去理解。”
“这一次,不是‘她’引导我们前行。”
“而是我们——所有人类,集体选择成为自身未来的编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