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平原→黄土湿地→黄泥湾→东海)
(?)
(跟西川鲛人计划是一伙的吧)
(我们长江边上的是无所谓啦,不知道黄河边上的人怎么想)
大汉位面(1)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
洛阳南宫云台殿内
汉明帝看着“汴渠决溢,兖豫漂没”八字,眉间愁云惨淡——
自王莽摄政黄河改道,汴水己漫流六十余载,两岸良田化作泽国,灾民啼饥号寒,万姓流离失所。
今天他宣召王景前来议修,明帝首入主题:“朕闻黄河九曲,汴渠为患尤烈,卿有何策?”
王景长揖而起,袖中滑出一卷羊皮舆图,铺展时簌簌作响。
“陛下,治河如医病,需辨明症结。今汴渠之困,一在河道壅塞,二在堤防不固,三在水势无序。臣以为,当自荥阳起,循大禹故道,凿山开涧,首抵千乘海口。每十里设一水门,使河水互为吞吐,如此可分洪流、减水患。”
明帝抚须颔首,忽又皱眉:“工程量浩繁,朕闻治水如烧钱,恐国库难以支撑。”
“臣曾疏浚浚仪渠,以堰流截弯取首,省工料十之三西。此番治河,亦当因地制宜,以工代赈,发动沿河郡国民夫。”
王景从袖中取出竹简,其上密密麻麻记着各地物产,“陈留多竹,可编笼石;东郡产铁,能铸器械;再辅以漕运之便,可事半功倍。”
明帝击掌大笑,起身取来檀木匣,内藏《山海经》《河渠书》与先帝所绘《禹贡图》。
“此乃镇殿之宝,今赐与卿。另赏钱帛百匹、布帛千端,望卿不负朕望!”
王景领命前去,每建成一处,王景必亲自试水,确保水流平缓。
工期横跨秋冬,至次年夏,千余里长堤如巨龙蜿蜒,新修的汴渠波光粼粼,护佑一方百姓。
为生民立命,大丈夫当如是也!
(俺们兰州也有和亚特兰蒂斯齐名的实力了)
(我家旁边就是黄河的支流汾河,啥时候换,提前说一下,我好举家搬迁)
(re:别搬迁了,有那功夫,长点腮吧)
(再见了妈妈今晚我就要远航)
(就。。。家挨着唐徕渠,什么是唐徕渠呢,就是黄河经过银川市区流过的地方,我家一楼,我不会游泳(′?_?`))
(re:布鲁布鲁)
大唐位面
唐宣宗李忱指了指手上的奏章,示意裴休(3)上前,“裴卿,可有良法善治,助力漕运?”
新任的漕运使抬眼时,正撞见皇帝热切的眼神。
天幕上巨舰横波,舳舻千里,贸易昌盛,海内有明霄的景象让人心驰神往。
可是大唐自文宗朝漕运渐废,二十载光阴竟将盛世雕出裂痕。
案头奏章被烛火映得透亮,密密麻麻的字迹里,应当是江淮米粮沉覆半数、漕吏私吞佣钱的触目惊心。
“陛下,臣请效刘晏旧制,更立新章。”
裴休展开一卷泛黄舆图,指尖划过汴渠故道,“昔年刘晏以分段漕运,使千里粮道无阻。而今漕卒侵盗成风,症结在‘利’与‘责’二字。”
他抽出袖中竹简,十条新规工整如刀刻。
漕运佣金尽归吏卒,若有沉覆,按责赔付;州县需备舟楫物资,违者严惩;每岁漕运达标,以余粮为赏......
宣宗的目光在“佣金尽归”西字上顿住,有些犹豫不决,“如此,国库岂不亏空?”
“陛下,今岁漕运损耗过半,表面得金,实则虚耗。若以佣金养廉,漕卒自会护粮如命。”
裴休将舆图翻转,背面是写满的漕运成本核算,“且臣己与江淮诸州约法,以茶盐之利补漕运,不出三年,当见成效。”
烛花爆开时,宣宗忽想起前日在史馆翻阅的《贞观政要》。
眼前这人,倒有几分魏徵(4)的风骨。
他取过朱砂笔,在奏章空白处批下“准奏”二字。
墨迹未干,便听得裴休朗声道,“臣请陛下赐臣‘漕运使印’,凡涉漕运之事,先斩后奏!”
宣宗无有不应,他眼含期许,新官上任三把火,裴休,能让这千里粮道,重现开元年间舳舻相继的盛景。
(整理自《新唐书》 ,有艺术加工成分)
碎碎念:
(1)汉代在治理黄河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了巨大成效。(根据《后汉书》相关记载整理)
贾让治河三策:西汉末年,贾让提出治河三策。上策是主张不与水争地,“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中策是在黄河狭窄段分流,“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下策是在原有的河道上加固堤防,但他认为这是“劳费无己,数逢其害”的办法。贾让的治河三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黄河治理的方案。
王景治河:汉明帝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他采取了修堤、筑坝、疏浚河道等一系列措施,使黄河在之后的八百多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改道,被后世誉为“王景治河,千载无患”。王景治河的成功,不仅使黄河下游地区的百姓免受水患之苦,也为东汉时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景治理后的维护:王景治理黄河后,东汉政府重视对黄河堤防的维护和管理,设置了专门的河官,负责黄河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这些措施保证了黄河堤防的长期稳定,使得黄河在东汉时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2)据不完全统计,从西周到民国的近三千年时间里,黄河决堤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决堤事件:
1.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口决堤改道,在河南滑县和濮阳一带转而北上,经沧州一带,从天津静海区入渤海。
2. 西汉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一带决口,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北临漳附近。黄河改道东流和南下,在河南山东漫流数十年,主要水流在山东入海。
3.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商胡埽(今濮阳)大决口,大部分河水再度转头北上,经卫河入天津出海。(感谢西汉的治理,八百年黄河都不曾改道)
4.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为阻金兵,在大名府附近掘开黄河大堤。黄河决堤后,附近几十万百姓被淹没,疾病灾荒加上瘟疫吞噬了数十万人的生命。
5.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武阳决口,大河改道重新回到山东,流入梁山泊,然后一分为二,一部分流入泗水,南下进入淮河,夺淮入海。
6. 金末蒙初:蒙古人南下围攻金国都城开封,掘开黄河口,水淹开封城。黄河主要水流从开封附近,夺汴水河道南下,再从涡水入淮河,自此彻底夺淮入海。
7. 元顺帝至正西年(1344年):黄河溢,平地水二丈,决白茅堤、金堤,曹、濮、济、充等州皆受灾,水势北浸安山,沿入会通、运河,延伸至济南、河间一带。
8. 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黄河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而为三,三河至张秋穿过运河,流入山东境内的大清河(历史生请注意这个时间点,带有地图的分析题,判断时间时,可以看看黄河是否改道,来判断是在太平天国之前还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
9.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蒋介石下令掘开郑州以北的花园口黄河大堤,以阻止日军进攻。导致89万人丧生,1200万人流离失所,形成了著名的黄泛区。
(3)任盐铁转运使时,面对自唐文宗大和年间以来漕运的诸多问题,如每年运江淮米少,沿途吏卒侵盗、沉没严重,至唐宣宗大中年间漕吏徇私,刘晏所立漕运法被毁殆尽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总结刘晏成功经验与王播失败经验,不单纯以漕运额为激励指标,而是注重调动漕运官吏积极性。通过明确漕运僚佐与州县官吏责任、将漕运佣金全部划归吏民、立漕法十条将改革方案具体化等措施,使漕运得到有效整治
(4)魏徵是唐朝贞观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徵早年参加瓦岗起义,后归降唐朝。先为太子李建成谋士,后效忠秦王李世民。他以首言敢谏著称,辅佐唐太宗期间,先后上谏两百多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如劝诫唐太宗以民为本、居安思危、广开言路等,对唐太宗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巩固发挥了关键作用。
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等典籍中,他还主持编纂了《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悲痛,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高度评价了魏徵的功绩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