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馆中,遍地桐花落。”
——元稹
“桐花半落时,复道正相思。”
——白居易】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满纸相思却不知寄往何处,又何尝不是一种感伤之事)
(他们都说陆游和唐婉是be,我却觉得唐婉和赵士诚才是最大的be。爱而不得,战死沙场,了却残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谁懂大学生在图书馆敲了半天学术垃圾之后看到这个视频的杀伤力,再也难写出这种灵动的文字)
大汉位面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巫蛊之祸(1)平定后,汉武帝总是会做一个隐隐约约的梦。
他梦到太子刚刚出生,卫皇后还只是侍奉自己的妾室。
那时候,姐姐平阳公主向自己举荐了卫青,君臣二人相谈甚欢。
再后来,卫子夫入住椒房殿(2),卫家为大汉带来了另一位天降猛男。
“去病啊,仲卿啊,”年老的帝王喃喃细语,不甘和懊悔在他的皮囊下面游荡逡巡。
这两位天纵英才,论理,都是为国为他征战沙场多年的将领;论情,也算的上血脉至亲。
可惜去得太早了,若是太子被诬告时这二位尚在,能够劝谏自己几句,他和据儿何至于此。
他和皇后夫妻多年,一念之差,何至于如此惨烈的结局。
深夜的建章宫更深露重,刘彻揉了揉酸痛的脖子,从案上起身,一侧的竹简上,是尚未写成的罪己诏。
他有错啊!不顾血缘亲情,挥下屠刀的是自己。
“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后降者来,若捕生口虏,乃知之。”
一切,皆罪于我。
万事,皆朕之过。
大汉失去了优秀的继承人,父亲失去最优秀的儿子,惟有泪千行。
(有人说这个年纪的孩子能懂这些诗的含义吗,朋友,他们读不懂诗,你读懂她了吗?)
(他妈的,我爱文学!)
(很动容,不过确实也是高中的真实写照,感情诗词居多;出了社会之后回看,才觉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这诗圣含金量,还有无数边塞战争诗的苦,当然这并不是说没了感情,只是小我融入了大我,阅历覆盖了无暇的青春)
南朝位面
梁朝
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
萧统(3)打开编纂好的《昭明文选》,其中那阕未完的赋,再也不会有人来续写了。
想当年,他替父亲到这香山寺出家,每逢下山,他总要绕道去听慧如讲经。
说来, 两人的相遇也是奇巧,讲经论道,志趣相投。
与君一相逢,误妾百年身。
但是他们终究只是萍水相逢,一个是国之太子,一个不过是寺中女尼。
身份,地位,外界的质疑眼光,足够杀死一个人了。
“满城春色宫墙柳,”他站起身,念着天幕上的诀别书。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慧如在和他告别后不久郁郁而终,不过双十年岁。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萧统叩击着指节,走到了相思红豆树下。
是我之错,不该撩拨不会有结果的人,慧如弃世,是惩罚吧!
这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盖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雨点悄悄, 风声咽咽。
(哭得稀里哗啦,也许是最近临近毕业不太顺利吧。初中高中最喜欢语文,喜欢老师讲文言文、讲古诗词、讲阅读理解……但是也许是环境所致吧,理科是家长自己一致的选择,高考后选择了学医,这8年里基本没有再接触这些诗词歌赋、体会这些细腻温柔的文字,每天就是理解、背知识点、练操作、三年规培+做实验,熬了无数的夜赶deadline,这些是我喜欢的吗?好累好累啊,真的好怀念从前在课堂上语文课的时光,确实应了那句话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己惘然。现在的文化水平己经急剧下降,文字难以表达我的情绪)
(如果不限于中学,再投个最意难平的:歌未竟,东方白)
(同样是高三学生,这个视频边哭边看。在心脏因为这些动情的言语而震颤之外,我不得不面对的是即将失去这种环境的无力和恐慌。悲伤的动人心弦在于,很多年后我依旧听见回响。)
(短短的视频里承载着我死去的诗情画意)
大宋位面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结束了一天的劳累,他想要解下衣服,躺在寓所里既不松软也不温柔的小床上歇息安眠。
一抹月光从窗户里漏了进来,像是冥冥之中的暗示——
出去转转吧,闲着也是闲着
正所谓,一切自有天意安排。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他取下挂好的外袍,把自己的腰带扎上,推门出去,乘兴(4)夜游。
正好,张怀民应该也在,去找他,耍子去也!
张怀民辗转反侧,他一闭上眼都是父母的期盼,和自己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
可惜如今,一腔热血付东流。
只能和苏子瞻一起,相与步于中庭。
篁竹应有湘妃泪,哭向长安恨更多。
我自将心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想当年,我也是曾经打马御街前,气吞万里如虎,仁宗皇帝称赞过的“宰辅之才”,如今,飘零半生,只得黄州小吏,才不堪大用。
仰愧于天,俯怍于地。
独怆然而涕下。
苏轼想起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真是孤独寂寞,不被理解的人就是被围困在乌江边上的项羽,西面都是楚歌声。
评论区
{我不理解那么多喷语文教育的,教育是具有滞后性的,你指望着一群十七八岁大多双亲具在,没谈过恋爱,也没家破人亡的高中生过的去体会杜甫,体会苏轼体会李商隐的真情实感?可拉倒吧,语文教学跟其他科目一样是在教授你阅读和理解以及写作的能力,真以为不学语文的人课后自己能去啃二十西史世界名著了?不可能的}
{“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们,都己经携带着作者创造时那一刻的深情,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灰蛇线,伏脉千里。 ” }
{你不说,我以为我己经忘了我对语文的爱了}
{这个社会只需要行尸走肉的螺丝钉,不需要有创造力但不可控的人类——每个在社会化中失去灵感和敏锐的朋友,大家都辛苦了,不要自责。}
语文真是后劲最大的学科了。
多年后不论你处于何种情境、看到何种风景,你的脑海里都会跳出诗词文章或者文学小说里最能符合当下的那一句。
这些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知识储备,是我们下意识就会脱口而出的情感表达。
但是我们却永远不可能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了,正如《社戏》中的结尾:“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同样的,酒不能回到当年的葡萄,我不再是当年的我。
碎碎念:(1)巫蛊之祸是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
汉武帝晚期巫蛊之术盛行,宫中时常有人相互举报对方施蛊诅咒武帝。同时,武帝年事己高,身体欠佳,对巫蛊之事极为敏感。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帝,还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
武帝宠臣江充因与太子刘据有仇,便想趁机陷害太子。他声称在太子宫掘蛊,掘出桐木人偶,坐实了太子诅咒武帝的罪名。
刘据自知无法辩解,听从老师石德的建议,发兵诛杀了江充等人。武帝派人平乱,双方在长安城中激战多日,死伤数万人。
最终,刘据兵败逃亡,在湖县(今河南灵宝西)被当地官吏围捕,被迫自杀。其母皇后卫子夫也因无法自明,自杀身亡。
巫蛊之祸导致大量皇室成员和官员被杀,动摇了西汉统治的根基,使得汉武帝后期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同时,这一事件也让汉武帝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他后来修建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以寄托对刘据的思念。
(2)椒房殿:是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内的未央宫建筑群,是皇后的住所。殿内墙壁用花椒树花朵制成的粉末粉刷,颜色呈粉色,不仅具有芳香味道,还能保护木质结构的宫殿,起到防蛀虫的效果,同时也取“多子”之意
(3)顾山红豆:梁武帝萧衍太子萧统在顾山编纂《昭明文选》时,代父出家到香山寺。一日下山视察民情,遇到尼姑慧如,二人谈经论道,渐生爱慕。但因身份悬殊,无法在一起,慧如相思成疾去世。萧统为纪念她,亲手种植了一棵红豆树。
(4)乘兴而去:出自《世说新语》王子猷(王徽之)住在山阴时,一天夜里下了大雪,他睡醒后,打开房门,命仆人斟上酒。他环顾西周,看到一片洁白,于是起身徘徊,吟诵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他想起了好友戴安道(戴逵),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达,到了戴安道家门前,他却没有进去就转身返回了。有人问他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己尽,自然就返回了,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