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拍剧都是真说日语,现在,呵呵,连配音都“没钱”搞)
(鬼子让人恨的牙痒痒,但是他们对李云龙的分析真是一针见血)
【什么他爹的精锐?老子打得就是精锐!】
【坂田这个兔崽子,我非得砸碎它!】
【传我的命令,全体上刺刀, 准备进攻!】
大明位面
“现在不是敌人在进攻吗?”
“不不不,攻守之势易也,这个地步,只能进攻,不能退缩了!”
孙传庭(1)羡慕地看着天幕上的李云龙。
旅长偏心他,上级长官几乎没有一个不喜欢他的,战场抗命,那么大的罪名也能功过相抵把他放过。
天幕上接着分析李云龙遇到的好旅长
【李云龙作战勇猛,富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总能在战场上取得出色的战绩。卓越的军事才能让旅长对他格外看重。
李云龙性格首爽、豪放,他不按常理出牌,敢于抗命但又能把事情办好,这种独特的性格让旅长既头疼又欣赏。
旅长深知李云龙的性格特点,所以在一些事情上会对他有所宽容,也是希望能更好地发挥他的长处。
李云龙虽然经常惹麻烦,但他总能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在面对物资匮乏时,他通过各种办法为部队搞到枪支弹药和物资,保障了独立团的战斗力。
在处理与其他部队的关系时,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能在复杂的局势中为自己的部队争取利益,这让旅长觉得他是个能办实事的将领,值得支持。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了解,旅长对李云龙的为人和能力有着充分的信任。他相信李云龙无论做什么,出发点都是为了部队的发展和革命事业的胜利。即使李云龙偶尔犯错,旅长也相信他能够吸取教训,改正错误,所以会在一些事情上给予他支持和偏袒。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他自己本身也有能力,曾经的部下们也都纷纷高就。
可是大明朝己经是穷途末路了 ,不过哪怕回天乏术,他也不打算放弃。
可怜白发生!
【孙德胜和魏和尚抢着要杀敌,结果叫赵刚两枪干掉了】
(南无加特林菩萨保佑你)
大秦位面
“这是什么宝贝?居然能火力压制!”王翦(2)眼神中放射出了一道精光。
这也不能怪他眼馋。
哪个将领能拒绝火器?
反正他不能。
不过要是能让大王信任自己,像李将军这样,也是三生无憾了。
但是不管是为人君者还是为领导者,最喜欢的不是有才能的人,而是听话的人。
“李将军的思路我们可以学习,但是不要学习李将军的做法,”王翦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和孙子,他出发攻击他国之前,总是装出再三犹疑的样子,假装自己眷恋秦国的田产土地。
就是为了让上位者放心用自己,表示自己听话,自己不图权力,只图眼前可见的东西。
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
为什么要用你?
因为你又争又抢,而且足够听话。
大宋位面
“陛下,臣受皇恩,定当竭尽全力,维护我大宋尊严与领土完整。此次出使辽国,臣定不辱使命!”
沈括(3)翻阅过无数卷牍,手指被竹简磨得发红,终于在一堆陈旧的文书里发现了关键线索——几份记载着宋辽两国边境缔约的文件。
原来,两国早有约定,边界是以古长城为界!
沈括心中一震,细细比对地图,发现辽使萧禧此次所争之地,竟在宋地一方,距古长城足足三十多里!
这无疑是辽国妄图侵占大宋领土的阴谋!
沈括不敢有丝毫耽搁,连夜整理资料,将关键信息一一记录清晰。
天刚破晓,他便匆匆赶往皇宫,向宋神宗奏报这一重大发现。宋神宗听闻后,神色凝重,当即下令在天章阁召见沈括。
宋神宗听得聚精会神,时而点头,时而皱眉。
当沈括说完,宋神宗长舒一口气,眼中满是赞赏与庆幸,感慨道:“幸亏有你沈卿,深入查访,理清此事。否则,大臣们险些误了国家大事!辽国此举,分明是蓄意挑衅,妄图不战而夺我大宋疆土,幸好被你识破!”
沈括到达契丹宫廷后,和契丹宰相杨益戒进行谈判。
他提前让随同吏员背熟相关档案内容,杨益戒提出问题时,沈括就让吏员据档案回答。
在谈判中,杨益戒埋怨宋朝连几里土地都舍不得,可能会葬送两国友好。
沈括反驳说,军队的强大来自正义,衰弱来自理屈,现在北朝抛弃以前皇帝的信誉,用暴力对待百姓,对宋朝反而不是坏事。
会谈一共进行六次,契丹最终也没占到便宜。
沈括回国沿途画下山川地貌,记录风俗人情、民心向背,修撰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
拿着使节,沈括回望天幕,后世之人也必有回响。
爱国情怀,薪火相传 。
碎碎念:(1)孙传庭,是明朝末年的重要将领
崭孙传庭是万历西十七年的进士,授永城知县,后为吏部验封主事,再升至稽勋郎中。
崇祯八年,孙传庭出任验封郎中,后越级提升为顺天府府丞。
当时,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九年,孙传庭出任陕西巡抚,负责剿灭农民军 。
他到任后,迅速招募训练了一支劲旅“秦军”,并在黑水峪之战中设下埋伏,生擒闯王高迎祥,将其押送京师,使起义军遭受重创。
此后,孙传庭继续在陕西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作战,多次取得胜利,遏制了农民军在西北的发展势头。
崇祯十一年,孙传庭与洪承畴在潼关南原设下重兵埋伏,李自成部几乎全军覆没,仅率十八骑突围而逃。然而,此时清军入塞,崇祯帝急调洪承畴、孙传庭率军拱卫京师。
孙传庭因与主和派杨嗣昌矛盾激化,遭弹劾入狱,其部亲军也被调往辽东。
崇祯十五年,明朝在与农民军的作战中接连失利,崇祯帝无奈之下重新启用孙传庭,令其出任三边总督,总督陕西、甘肃、宁夏、延绥西镇军务。
孙传庭到任后,因军队缺饷、装备不足,只能固守潼关。但崇祯帝却不断催促他出关作战,孙传庭无奈之下,只得率军出征。
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在柿园之战中先胜后败,被迫撤回陕西。随后,李自成亲率大军进攻陕西,孙传庭在郏县之战中战死,明朝失去了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精锐部队,不久后,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
孙传庭的一生,是在明朝内忧外患的困境中苦苦支撑的一生。他军事才能出众,善于练兵用兵,然而,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财政崩溃、崇祯帝急于求成且生性多疑,诸多因素使得孙传庭难以力挽狂澜,最终含恨而死,他的悲剧命运,也是明末历史的一个缩影。
(2)王翦是秦始皇时期的名将
公元前234年,王翦率军攻打赵国,在宜安之战中大败赵军,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此后,他又多次击败赵军,最终在公元前228年攻破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灭赵后,王翦又挥师北上,攻打燕国。公元前226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攻占燕国都城蓟,燕王喜逃往辽东,燕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伐楚。楚军多次挑战,王翦坚守不出,待楚军粮草不足、士气低落之时,王翦抓住时机发动突然袭击,楚军大败。秦军乘胜追击,占领楚国大片土地,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进程中,王翦还参与了其他一些战役,为秦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与儿子王贲一起,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将领,除韩国外,其余五国均与他们父子的征战有关。
(3)沈括(公元1031年—公元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自号梦溪丈人,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沈周是进士,官至太常少卿分司南京。他八岁起随父亲游历多地,十七八岁因眼疾治愈后对医药产生兴趣,开始研习医药。青年时代亲历吴中大饥荒,二十岁时父亲去世。
宋仁宗至和元年,因父荫任沭阳县主簿,修堤疏渠,治理出上等好田七千顷。次年代理东海县令,纠正《图经》错讹。嘉祐八年中进士,任馆阁校勘等职,他撰写《南郊式》,节省南郊祭祀费用,后升太子中允等职,在司天监进行多项改革。
宋神宗熙宁三年,沈括守母丧期满回京,受神宗和王安石器重,协助王安石实行新法。他参与变法决策,如详定江、淮盐法,改革陕西盐钞法等,还赴淮南、两浙巡查,疏通河渠,实地考察雁荡山、太行山等。
熙宁八年,辽国派使臣谈判河东地界划分,沈括出使辽国。他查阅档案,据理力争,在六次会谈中使契丹未占到便宜。回国后修撰成《使契丹图抄》一书。
沈括在三司使任上因上疏详述新法弊端,被弹劾罢免三司使,出任宣州知州等职。到延州后,他奖励百姓子弟骑马射箭,挑选精兵补充中军,其手下官兵讨伐西夏有战功,他被授龙图阁学士。他还妥善处理了京城禁军与地方军赏赐不均、士兵溃散等问题。
元丰五年,沈括指挥收复多寨,因守边有功升迁。但部将徐禧修建永乐城时不听其建议,城陷兵败,沈括被问责贬为均州团练副使等。元祐西年,因编撰《天下州县图》完成有功,他的自由迁徙禁令解除,前往润州修筑梦溪园,著述《梦溪笔谈》,八年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