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异界,帝国的崛起
人在异界,帝国的崛起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人在异界,帝国的崛起 > 第87章 帝国繁荣

第87章 帝国繁荣

加入书架
书名:
人在异界,帝国的崛起
作者:
爱哭的小煤球
本章字数:
11824
更新时间:
2025-01-05

在成功征服周边国家之后,大秦帝国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巨星,踏入了全面发展的新纪元。李明,这位高瞻远瞩的君主,站在巍峨的朝堂之上,面对着一众臣子,目光坚定而深邃,仿若能穿透岁月的迷雾,望见帝国遥远而辉煌的未来。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回荡在殿堂之中:“如今,我们要让大秦帝国实现书同文,消除文字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使全国上下能够畅通无阻地沟通交流。文字,乃文明传承之根基,唯有书同文,方能使我大秦亿兆子民凝心聚力,共铸万世之基。此乃富国强民之根本,亦是我大秦走向昌盛的必由之路,众卿家需齐心协力,共襄盛举。”

大臣们纷纷点头,犹如风中摇曳的麦穗,一片赞同之声。户部尚书张衡出列,他身姿挺拔,神情庄重,拱手说道:“主公,此事意义重大,关乎大秦之命脉。然其工程浩繁,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推行之中难免遇阻,诸多细节皆需精心谋划。但臣等必当全力以赴,披荆斩棘,纵有千难万险,亦绝不退缩半步。臣以为,当从学府设立、师资调配、教材编纂等方面着手,逐步推进,方可有望达成。”

李明微微颔首,眼中露出满意之色:“张卿所言甚是,此事便由你统筹规划,务必确保每一步皆稳扎稳打。”

“臣领命,定不负主公厚望。”张衡恭敬地退回到队列之中。

很快,一系列政策如汹涌的潮水般在大秦帝国的广袤土地上推行开来。各地纷纷设立专门的学府,这些学府犹如知识的灯塔,在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都城咸阳率先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太学,其建筑气势恢宏,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太学中汇聚了天下饱学之士,他们日夜操劳,精心编纂统一文字的教材。从基础的识字、书写,到高深的经史子集解读,无不涵盖。那一本本教材,凝聚着无数文人学士的心血,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颗希望的种子,等待着在学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教材编写完成后,大量抄本被送往各地学府,如同繁星洒落在帝国的大地。

同时,朝廷派遣官员监督执行。负责此事的官员林宇,是一位严谨认真、刚正不阿的臣子。他面色冷峻,眼神犀利,对下属们说道:“一定要让每一个百姓都能读懂、写好统一的文字!这是主公的旨意,亦是我大秦兴盛的基石。如有懈怠,定当严惩不贷。”

为了确保文字教学的质量和普及度,林宇不辞辛劳,亲自到各学府巡查。他骑着快马,奔波于山川之间,风餐露宿,毫无怨言。每到一处学府,他都会深入课堂,仔细聆听教师的授课,对教学方法、教材使用提出诸多宝贵的改进意见。他发现有些偏远地区的学府缺乏合格的教师,那些所谓的教师,有的只是略识文字的乡野村夫,难以传授高深的学问。林宇心急如焚,立刻从都城选拔优秀的文人学士,派往各地支教。这些支教的学士们,怀着对帝国的忠诚和对教育的热忱,告别繁华的都城,踏上了艰辛的旅程。他们翻山越岭,渡河过江,来到偏远的山区,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知识的火种。林宇还设立了奖励机制,对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给予丰厚的赏赐,或是金银财宝,或是晋升官职,以激励他们用心教学。

在一些贫困山区,孩子们读书识字极为困难。那里的家庭贫困潦倒,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要帮着父母劳作,根本无暇顾及学业。林宇见状,心生怜悯,他下令在当地设立简易学堂,由当地稍有文化的乡绅或退役士兵担任启蒙教师。这些乡绅和士兵,虽然学识有限,但他们尽自已最大的努力,教孩子们识字、算数。待孩子们有了一定基础后,再送往正规学府深造。

在推行书同文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阻力。一些老学究对旧文字情有独钟,他们沉浸在旧文字的韵味和历史底蕴之中,认为新文字破坏了文化传承的正统性。这些老学究们,身着长袍,头戴高冠,手持书卷,在民间散布流言蜚语,蛊惑人心。他们在集市上、街巷里,摇头晃脑地对百姓们说:“新文字乃无根之萍,哪有我大秦旧文字的深厚底蕴。此乃对祖宗文化的亵渎,万不可行啊!”百姓们本就对新事物心存疑虑,被老学究们这么一煽动,更是人心惶惶。

林宇得知后,怒不可遏,他亲自与这些老学究辩论。在宽敞的议事厅中,林宇与老学究们相对而坐。林宇目光如炬,言辞恳切:“诸位前辈,我大秦如今疆域辽阔,各地文字千差万别,犹如一盘散沙。书同文,方能使政令畅通无阻,百姓交流无碍。新文字并非对旧文化的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的统一与创新,更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与传承,此乃顺应时代潮流之举。”老学究们却不以为然,他们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阐述旧文字的优越性。双方你来我往,争论不休。经过多番激烈的辩论,林宇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逻辑,终于说服了大部分人。而对于少数顽固不化者,为避免其造成更大的破坏,只得将其暂时软禁在幽静的庭院之中,待民众对新文字逐渐接受后,再行处置。

车同轨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道路按照统一的标准修建,车辆的制造规格也进行了统一。负责交通的官员王猛,是一位精力充沛、雷厉风行的将领。他站在施工现场,望着热火朝天的景象,兴奋地说道:“如此一来,物资运输将更加便捷高效,犹如畅行无阻的江河。这不仅有利于经济的蓬勃发展,更是军事战略的重要支撑。我大秦的铁骑与粮草,将能迅速抵达边疆,保我大秦疆土安宁。”

在道路修建过程中,王猛充分考虑到了地理环境和战略布局。对于山区,他指挥工匠们开凿隧道、架设桥梁。那高耸的山峰,在工匠们的铁锤与钢钎之下,缓缓被凿开。工匠们系着绳索,悬于峭壁之上,一锤一凿,火星四溅。桥梁横跨在湍急的河流之上,犹如长虹卧波,连接着两岸的交通。对于平原地区,则拓宽路面,加固路基,确保道路能够承受大量车辆的长期碾压。劳工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搬运着巨石,夯实着路面。

从咸阳通往各地的主干道上,劳工们日夜奋战。他们开山劈石,挖掘沟渠,铺设基石,再用精心筛选的石料和泥土铺就路面。每隔一段距离,便设置驿站,驿站中备有充足的粮草、干净的床铺和健壮的马匹,供行旅之人休息、换马,同时也作为物资转运的重要节点。而在车辆制造方面,王猛召集了各地的能工巧匠,这些工匠们来自不同的郡县,各具绝技。他们齐聚一堂,共同制定了严格的车辆制造标准。车轮的大小、车轴的粗细、车身的结构,都有明确规定。为了鼓励工匠们创新,王猛还设立了奖励制度,对制造出更加坚固、耐用、便捷车辆的工匠给予重赏。有的工匠为了改进车轮的设计,日夜苦思冥想,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一种新型车轮,不仅更加轻便,而且耐磨性大大增强。

随着道路的逐渐开通和车辆的标准化生产,商业运输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各地的特产如北方的皮毛、南方的丝绸、东方的海盐、西方的药材,源源不断地运往都城和其他城市。商人的队伍日益壮大,客栈、酒馆、货栈等商业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在道路两旁兴起。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农产品能够更快地运往城市销售,城市的手工业品也能迅速抵达乡村,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在繁华的集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商人们吆喝着售卖自已的货物,百姓们则穿梭其中,挑选着心仪的商品。

货币的统一更是重中之重。新的大秦帝国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旧货币逐步回收。财政官员赵括下达着命令:“严格打击货币造假,维护金融秩序稳定!此乃国家经济之命脉,不容有丝毫懈怠。”新货币采用了先进的铸造工艺,币面刻有大秦的国号、皇帝的年号以及象征皇权和国家繁荣的图案。那一枚枚货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是大秦帝国实力与荣耀的象征。为了确保货币的质量和信誉,在各地设立了铸币厂,由朝廷直接监管。铸币厂中,炉火熊熊,工匠们熟练地将金属熔化,倒入精美的模具之中,铸造出一枚枚崭新的货币。

赵括亲自制定了严格的货币管理法规,对私自铸造货币、故意损毁货币、使用假币等行为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他派遣大量的税吏和士兵在各地市场巡查,这些税吏和士兵们,身着威严的制服,目光敏锐,如同鹰隼一般。一旦发现违法者,立即严惩不贷。同时,为了方便百姓辨别货币真伪,还在各地张贴了货币防伪的告示,详细介绍了真币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告示上画着真币的图案,标注着币材的质地、重量、色泽等关键信息,让百姓们一目了然。

在货币统一的初期,由于旧货币种类繁多,兑换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混乱。一些不法商人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他们将大量的物资囤积在仓库之中,造成市场上物资短缺的假象,然后抬高物价,谋取暴利。百姓们叫苦不迭,生活陷入困境。赵括果断采取措施,一方面加大了旧货币的回收力度,他增派人手,在各地设立更多的兑换点,方便百姓兑换新货币;另一方面从国库中调集物资,平价投放市场,稳定物价。一辆辆满载粮食、布匹等物资的马车驶向各地,这些物资如及时雨般,缓解了市场的紧张局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货币兑换顺利完成,金融秩序逐渐稳定下来。

文化方面,鼓励各种学术流派的发展,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文化大臣孙逸满怀激情地说道:“我们要让大秦的文化丰富多彩,百家争鸣!让思想的火花在大秦的天空中绽放出绚烂的光彩。”在都城咸阳,建起了规模宏大的文化交流馆,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大秦的古朴与大气。交流馆内,雕梁画栋,装饰精美,设有宽敞的讲堂、幽静的书房和热闹的展览厅。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诗词歌赋大赛、书画展览等活动。

各地的文人墨客、学者贤士纷纷汇聚于此,他们身着华服,风度翩翩,交流思想,切磋技艺。儒家学者们在交流馆中讲授仁义道德、礼仪规范,他们正襟危坐,神情严肃,探讨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一位儒家老者抚着胡须,缓缓说道:“君子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大秦子民若皆能遵循此道,何愁国家不兴,天下不安。”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道家学者则论道谈玄,他们身着道袍,飘逸出尘,阐述自然之道、无为而治的理念,倡导人们顺应自然、回归本心。一位年轻的道家弟子闭目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天地万物,皆有其道。我等应顺应自然之理,莫要逆天而行,方能求得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众人若有所思,沉浸在这深邃的哲理之中。

法家学者以法为纲,他们目光冷峻,言辞犀利,强调严刑峻法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国,维护社会公正。一位法家名士慷慨激昂地说:“法者,国之重器。唯有严刑峻法,方能约束人心,规范行为。令行禁止,国家方能长治久安。”众人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抒已见。

墨家学者宣扬兼爱非攻,他们身着朴素的布衣,展示其在工程建筑、器械制造方面的独特技艺和创新成果。一位墨家工匠拿着自已研制的精巧机关,说道:“我墨家之技,旨在造福百姓,兼爱天下之人。此机关虽小,却可用于防御外敌,保护百姓安全。”众人纷纷围拢过来,惊叹不已。

除了咸阳的文化交流馆,各地也纷纷效仿,设立了地方性的文化场所。这些场所成为了当地文化传播的中心,不仅有学术交流,还有民间艺人表演戏曲、杂技、说唱等节目,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许多民间艺人通过这些平台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在百姓中广泛流传,成为了大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热闹的集市上,戏曲艺人粉墨登场,唱着悲欢离合的故事;杂技艺人惊险刺激的表演,引得观众阵阵惊呼;说唱艺人则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着世间百态。

思想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设立了大秦帝国军事学院,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进入学院,就要刻苦学习,为帝国的军事事业贡献力量!”学院院长李毅在开学典礼上激励着新生。军事学院的课程设置极为丰富,除了军事战略、战术、兵器使用等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文化、历史、地理等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军事将领。学院的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有宽敞的操场、高大的教学楼和先进的训练设施。

学院聘请了各地的名将和饱学之士担任教官,这些教官们经验丰富,威名远扬。他们将自已的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在军事训练方面,注重实战演练,模拟各种战场环境,让学员们在实战中锻炼自已的指挥能力和战斗技能。学院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学员的学习成绩、训练表现进行定期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淘汰,确保毕业的学员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在训练场上,学员们身着戎装,英姿飒爽,刻苦训练。他们在烈日下奔跑、格斗,在模拟战场上指挥作战,毫不畏惧。

同时,义务教育开始普及,无论贫富贵贱,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官员刘辉在各地宣传着义务教育的重要性:“知识改变命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学习成就未来!这是主公的恩泽,亦是大秦兴盛的希望所在。”在城市中,一座座学堂拔地而起,学堂里书声琅琅。孩子们每天按时入学,接受系统的教育。而在乡村地区,由于条件有限,便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的村庄利用闲置的民房作为学堂,聘请村里识字的人担任教师;有的则采用流动教学的方式,教师定期到各个村庄授课。

为了确保义务教育的顺利推行,朝廷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父母必须送适龄子女入学,否则将受到处罚。同时,为了解决贫困家庭孩子的读书问题,设立了教育基金,为他们提供书籍、文具等学习用品,甚至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大秦帝国的国民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在乡村的学堂里,孩子们虽然穿着破旧的衣衫,但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认真地听着老师讲课。

随着人才的不断增加,各种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工业化进程加快,报纸、传呼机、电报等新事物陆陆续续出现。“最新的报纸出来啦,快来看看!”街头的报童陈小二大声吆喝着。报纸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上面刊登着朝廷的政令、国内外的新闻、文化艺术作品等内容。报社的编辑们四处收集新闻素材,他们奔波于大街小巷,采访官员、商人、百姓,精心编排版面,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呈现给读者。一些有识之士还通过报纸发表自已的见解和评论,对国家的政策、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而传呼机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通讯。商人们可以通过传呼机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官员们能够迅速传达指令,普通百姓也可以用它与亲朋好友联系。传呼机的发明者是一位年轻的工匠,他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研制成功。当他拿着传呼机向众人展示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电报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准确。大秦帝国在全国各地建立了电报站,形成了庞大的电报网络。通过电报,朝廷能够及时掌握边疆的军事动态、各地的自然灾害等情况,从而迅速做出决策。在军事方面,电报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指挥官可以通过电报指挥千里之外的军队,实现了军事指挥的高效化。电报站里,电报员们忙碌地收发着电报,滴滴答答的电报声仿佛是大秦帝国快速发展的心跳声。

在这一系列的发展举措下,大秦帝国的实力蒸蒸日上。“看着帝国日益强大,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李明站在皇宫的高楼之上,望着繁华的都城,欣慰地说道。百姓们也过上了富足、安定的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城市中,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乡村里,田野肥沃,庄稼茂盛,牛羊满坡。整个大秦帝国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大步迈进。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