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选集
民间故事选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悬疑 > 民间故事选集 > 第48 章 收脚步2

第48 章 收脚步2

加入书架
书名:
民间故事选集
作者:
石橄榄
本章字数:
4800
更新时间:
2025-06-30

赵奶奶是李家村年纪最大的老人,今年己经九十八岁了。村里人都说,赵奶奶脑子里装着一本活字典,什么老理儿老规矩她都门儿清。尤其是关于生死之事,赵奶奶总能用最朴素的话,说出最通透的道理。

那天李建军回村报丧后,村里人三三两两聚在赵奶奶家门前的老槐树下,议论着王秀兰看见李长庚"收脚步"的奇事。

"赵奶奶,您给说说,这'收脚步'到底是咋回事?"村里的年轻媳妇刘翠花好奇地问。

赵奶奶坐在藤椅上,手里慢悠悠地摇着蒲扇。午后的阳光透过槐树叶子的缝隙,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这人啊,"赵奶奶的声音沙哑却有力,"活一辈子走过多少路,脚印都印在这天地间了。临走前,魂儿得把这些脚印都收回来,才能安心上路。"

李建军蹲在一旁,眉头紧锁:"赵奶奶,这都是迷信吧?我爸明明在医院躺着,怎么可能回村里来?秀兰婶肯定是看错人了。"

赵奶奶不急着反驳,只是眯起眼睛望向远处的麦田:"建军啊,你还记得你六岁那年,在村口老榆树下摔破了膝盖不?"

李建军一愣:"您怎么知道这事?"

"你爸背着你来找我讨草药,"赵奶奶回忆道,"你那会儿哭得可凶了,你爸就指着榆树说'小子,这棵树看着你长大,记着你呢'。"

赵奶奶转过头,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这世间的万物都有记忆。人活一辈子,走过的路,做过的事,都被这天地记着呢。'收脚步'啊,就是魂儿回来跟这些记忆告个别。"

周围的人都安静下来,连最聒噪的孩子也停止了打闹。只有树上的知了还在不知疲倦地叫着。

"我娘走的那年,我也见过'收脚步'。"赵奶奶突然说道,声音低了几分。

所有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赵奶奶很少提起自己的往事。

"那会儿我二十出头,我娘得了痨病,躺在床上小半年了。"赵奶奶的目光穿过人群,似乎看到了很远的地方,"有一天晌午,村口的王麻子来家里借锄头,说刚看见我娘在井台边打水,还跟他打了招呼。"

"我听了吓得首哭,因为我娘明明躺在里屋,连翻身都困难。我跑进屋一看,娘还睡着,呼吸弱得几乎感觉不到。"

赵奶奶的蒲扇停了下来:"那天傍晚,我娘就走了。走之前,她突然睁开眼睛,说了句'都收好了',然后就闭上了眼,再没醒来。"

树下一片寂静,连知了都停止了鸣叫。李建军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后来我才明白,"赵奶奶继续道,"那天王麻子看见的,是我娘的魂儿回来'收脚步'。她在井台边打了大半辈子的水,临走前得去告个别啊。"

刘翠花小声问:"赵奶奶,那为什么有的人能看见'收脚步',有的人看不见呢?"

赵奶奶笑了笑:"这得看缘分。心诚的人,跟逝者有缘的人,才能看见。"她看向王秀兰,"秀兰跟长庚做了三十年邻居,感情好得像亲兄妹,自然能看见。"

王秀兰抹了抹眼角,点点头。

李建军还是不太相信:"可是赵奶奶,现在都讲科学了,这些迷信......"

"迷信?"赵奶奶不紧不慢地打断他,"建军啊,你说春天种下去的子,秋天为啥能结出果?你说人为啥会做梦?这世上有太多事,科学还没法全说明白呢。"

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有些道理啊,不在书本上,在这儿。老祖宗传下来的话,能流传千百年,总有它的道理。"

夕阳西下,树影拉得老长。赵奶奶扶着藤椅慢慢站起来:"人这一生啊,就像走一条长长的路。走的时候不觉得,回头看才发现,每一步都算数。'收脚步'就是回头看看这些脚印,跟它们说声'谢谢陪伴'。"

她颤巍巍地走向自家小院,留下一院子沉思的人。走到门口时,赵奶奶突然回头:"建军啊,你爸临走前,说了什么没有?"

李建军一怔:"他就说了'回家'两个字......"

赵奶奶点点头,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这就对了。魂儿收完了脚步,人就能安心回家了。"说完,她慢慢走进了屋子。

那天晚上,李建军躺在老屋的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月光从窗户纸的破洞漏进来,在地上画出一个银色的圆点。他想起父亲临终时安详的面容,想起赵奶奶说的话,心里有什么东西慢慢松动。

第二天一早,李建军去了赵奶奶家。老人正在院子里喂鸡,见他来了,一点也不意外。

"赵奶奶,"李建军蹲下身,平视着老人,"您能多跟我讲讲'收脚步'的事吗?我想知道......我爸他,都去了哪些地方。"

赵奶奶慈爱地看着他,从兜里掏出一个小布包:"走,我带你去看看。"

他们先去了村东头的麦田。晨露未干,麦穗上挂着晶莹的水珠。

"你爸妈就是在这片麦田里认识的,"赵奶奶说,"那会儿你娘割麦子的样子可好看了,你爹一眼就相中了。"

李建军蹲下身,抚摸着一株麦穗,仿佛能看见年轻时的父母在麦浪中相视而笑的场景。

接着他们来到井台边。石砌的井台己经有些破损,但依然有村民在这里打水。

"你爹每天天不亮就来打水,"赵奶奶回忆道,"冬天井台结冰,他怕你娘滑倒,总是先把冰凿开,把水打满缸才去上工。"

李建军的眼眶了。这些事父亲从未提起过。

最后一站是生产队的旧仓库。赵奶奶从布包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是一撮茶叶。

"六零年闹饥荒,"赵奶奶把茶叶撒在仓库门口,"你爹在这仓库后面偷偷种了几棵野菜,救活了好几家子人。这茶叶是他最喜欢的,撒在这儿,算是给他指个路。"

李建军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透过模糊的视线,他似乎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在仓库门口驻足,然后满意地点点头,转身离去。

"赵奶奶,"李建军擦干眼泪,"谢谢您。我现在明白了,'收脚步'不是迷信,是......是人对这一生的回顾和告别。"

赵奶奶拍拍他的肩膀:"好孩子,记住,死去的人不会真的离开,只要我们还记得他们,他们就活在这些记忆里。"

回城的路上,李建军望着车窗外飞速后退的田野村庄,突然理解了父亲临终那句"回家"的含义。对父亲而言,那个有母亲身影的麦田,那个记录着家庭温情的井台,那个见证了他善良本性的旧仓库,才是真正的家。

而父亲最后的心愿,不过是让灵魂回到这些充满爱的记忆里,完成生命最后的仪式——收脚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