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发推荐的自动化设备运进厂那天,轰鸣声打破了厂区的宁静。崭新的数控车床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与角落里布满油污的老旧机床形成鲜明对比。陈建国站在设备前,粗糙的手掌抚过光滑的操作面板,心中五味杂陈。
工人们围拢过来,议论纷纷。老工友老张挠着头说:“这玩意儿咋操作?咱摆弄了半辈子扳手,可没碰过这洋货。” 陈昊从大学请假回来,主动承担起培训工作。看着儿子熟练地编写程序、调试参数,陈建国既骄傲又失落,仿佛自己手中的扳手正逐渐失去温度。
然而,新设备的磨合并不顺利。第一批生产的零件出现批量误差,赵德发的电话随之而来:“老陈,要是连设备都玩不转,这合作可就没意思了。” 陈建国蹲在车间角落,点燃一支烟,烟雾模糊了眼前的数控屏幕。陈昊默默坐在他身边:“爸,让我试试,可能是刀具参数没调好。” 父子俩再次并肩作战,在无数次调试中,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
资本暗影
随着自动化设备的稳定运行,“陈氏精密加工” 的订单量激增。然而,赵德发的插手也越来越深。他开始频繁要求更换供应商,推荐自己合作的厂家;又以提高效率为由,建议裁员。
“老赵,这些工人都是跟着我从地下室熬过来的兄弟,不能说裁就裁!” 陈建国在办公室里拍着桌子。赵德发却慢悠悠地转着钢笔:“老陈,做生意不是过家家,成本降不下来,利润从哪儿来?” 两人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厂里的气氛也愈发紧张。
李秀兰大病初愈,看着丈夫日益紧锁的眉头,决定出面调解。她约赵德发到家里吃饭,亲手做了几道东北菜。饭桌上,她语重心长地说:“老赵,咱们都是苦过来的人。厂子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大伙儿的情分。” 赵德发望着李秀兰消瘦的脸庞,沉默许久,终于松口:“看在嫂子的面子上,裁员的事暂且不提,但采购的事,还是得按规矩来。”
春潮涌动
经过几年的发展,“陈氏精密加工” 己颇具规模。新厂房里,数控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工人们也逐渐适应了新技术。陈建国不再整日守在机床前,却时常在车间里转悠,看着忙碌的身影,眼中满是欣慰。
陈昊大学毕业后,带着新技术回到厂里。他提出建立智能化生产线的计划,陈建国这次没有犹豫:“放手去干,爸信你。” 在父子俩的努力下,厂子开始向智能制造转型,与多家科研机构展开合作。
一个春日的午后,陈建国站在厂区门口,看着运送零件的货车驶出大门。远处,曾经的北重机械厂旧址己建起高楼大厦,唯有记忆里的蒸汽声,偶尔还会在耳畔回响。李秀兰走到他身边,递来一杯热茶。陈建国握着妻子的手,感慨道:“这些年,咱们就像生锈的齿轮,磨着磨着,又转出了新的路。” 春风拂过,厂区的梧桐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平凡人不屈的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