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我那风车,构思精巧,怎会落选?”
他失魂落魄地喃喃自语,看着周围欢呼的人群,只觉得格外刺眼。
那些粗鄙的工匠,那些泥腿子,凭什么?
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和失落涌上心头,
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人,低着头,踉踉跄跄地挤出人群,背影萧索。
“嘿!老西!快看!那个是不是造水车的李水生?”
朱棣拉着李祺,兴奋地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指着不远处一个被乡亲们围住、笑得见牙不见眼的敦实汉子。
李祺顺着望去,点了点头:
“是他。苏州府李水生,龙骨翻车。”
“啧啧,真行啊!能把水弄那么高!
回头让他给咱宫里花园的池子也弄一个,省得太监们天天挑水!”
朱棣搓着手,己经开始盘算。
李祺没接话,他的目光扫过一张张因上榜而激动、狂喜、难以置信的脸庞,
扫过刘老栓颤抖的双手,扫过孙秀才落寞的背影。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一股名为“希望”和“尊严”的力量,
正通过这些名字,通过这些实实在在改变生活的“奇技”,
悄然注入这个时代无数工匠的心中。
“标哥,”
李祺轻声对身旁的朱标说,“你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了。”
朱标负手而立,温润的目光同样注视着这沸腾的一幕,嘴角噙着欣慰的笑意:
“是啊,祺弟。
这‘匠科’取士,开的不只是一榜,更是万民心中一条前所未有的通天大道!
父皇这一步,走对了。”
......
三日后,奉天殿。
金碧辉煌的大殿内,气氛庄重而热烈。
三十位新科匠士,穿着由礼部统一赶制、虽无品级却用料扎实、裁剪得体的崭新“匠士服”,
按甲、乙、丙三等序列,肃立于殿中。
他们大多神情紧张,手都不知该往哪里放,但眼中却燃烧着激动与荣耀的光芒。
朱元璋高坐龙椅,目光扫过这些来自天南地北、行业各异的“国之巧匠”,脸上的笑容就没停下过。
他朗声道:
“尔等三十人,于万千匠人中脱颖而出,凭的是真本事!
是能富国强兵、利国利民的真本事!
今日朕召尔等前来,一为嘉奖,二为授职!”
“王铁柱!”
“草……草民在!”
站在甲等首位的王铁柱一个激灵,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发颤。
“抬起头来!”
朱元璋声音洪亮,“你造的那纺纱机,朕看了工部的奏报,甚好!
省人力,增产出,惠及万民!
朕赐你工部‘营造司’正八品主事衔!
专司督造、推广此机!
望你精益求精,不负朕望!”
“谢……谢陛下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铁柱激动得热泪盈眶,重重磕头,额头触地有声。
“李水生!”
“草民在!”
“你的龙骨翻车,解农田灌溉之苦,功在社稷!
赐工部‘都水清吏司’正八品主事衔!
专司水利器械改良推广!”
“赵巧姑!”
“民……民妇在!”
赵巧姑紧张得声音都变了调,她是唯一上榜的女子。
“巾帼不让须眉!
你的双面异色锦,巧夺天工,可为国增光!
赐内府‘织染局’正八品掌案女官!
专司织造新法!”
“刘老栓!”
“小……小老儿在!”
刘老栓佝偻着腰,颤巍巍跪下。
“深耕曲辕犁,利在千秋!
赐工部‘屯田清吏司’正九品所正!
专司农具改良,惠泽万民!”
……
一个个名字被叫到,一项项任命被宣布。
从正八品到从九品,官职不高,却意义非凡。
这是朝廷对他们技艺的正式认可,是赋予了他们用技艺报效国家的平台!
授职完毕,朱元璋大手一挥:
“赐宴!光禄寺,把最好的席面给朕端上来!
朕要与诸位新科匠士,同饮庆功酒!”
宴席摆在偏殿。
珍馐美味流水般呈上,宫乐悠扬。
匠士们起初拘谨,几杯御酒下肚,加上朱元璋刻意营造的轻松氛围,渐渐也放开了些。
王铁柱和李水生凑在一起,低声讨论着如何将水车动力引入纺纱作坊;
赵巧姑则被几位好奇的宫女围着,小声讲解着织造技巧;
刘老栓捧着一碗晶莹剔透的“蜜雪冰”,
小口小口地尝着,只觉得这辈子都没吃过这么甜、这么凉的东西。
朱元璋端着金杯,看着这其乐融融的一幕,心中感慨万千。
他侧头对侍立一旁的朱标和李祺低声道:
“标儿,祺儿,你们看到了吗?这才是咱大明该有的气象!不拘一格,人尽其才!”
朱标含笑点头:“父皇圣明。
此榜一出,天下工匠,必当尽心竭力,以奇思妙想报效国家。”
李祺则看着席间那些因激动和酒精而脸色通红的匠士们,轻声道:
“皇伯伯,这才只是开始。
匠科之兴,在于持续。
需有章程,定期开科,广纳贤才;
需设‘专利’之法,保护匠人心血,使其创新无后顾之忧;
更需将‘匠学院’办起来,系统传授,薪火相传。”
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重重拍了拍李祺的肩膀:
“好小子!想得长远!
此事,朕记下了!
待开春,与你标哥,还有工部、吏部,好好议个章程出来!”
宴席散后,匠士们被礼部官员引领出宫。
宫门外,早有闻讯而来的家人、同乡或同行翘首以盼。
看到自家亲人穿着崭新的官服,红光满面地出来,顿时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爹!爹!你真当官啦?”
一个半大小子扑到刘老栓怀里,又哭又笑。
“当家的!赵掌案!您真是给咱家长脸了!”
赵巧姑的丈夫搓着手,激动得语无伦次。
“王主事!恭喜恭喜啊!”
几个相熟的匠人围住王铁柱,眼中满是羡慕和钦佩。
夕阳的金辉洒在奉天门的广场上,将归家的匠士和欢庆的人群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
那巨大的黄榜依旧高悬,在风中微微晃动,
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一个工匠的智慧与汗水,也能登堂入室,光耀门楣的时代!
紫金山,张三丰负手而立,山风吹拂着他雪白的须发。
他遥望着皇宫方向,仿佛能感受到那股勃发的生机,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师兄,在看什么?”张宇初悄然来到身侧。
“看火种。”
张三丰淡淡道,“一颗足以燎原的火种,己经点燃了。
祺儿那孩子……或许真是应运而生。
昆仑之行,或许真有转机。”
昆仑雪莲,极北苦寒之地……张宇初心中默念,眼中闪过一丝忧色,随即化为坚定。
他相信这个屡创奇迹的孩子,更相信师兄的判断。
大明,需要这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