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玻璃窗斜斜地洒在实验台上,许墨正低头翻看一份测试报告,眉头微蹙。夏灵站在他身旁,手里握着一杯刚泡好的茶,等他看完才轻声问:“怎么样?”
“问题比我预想的还要复杂。”许墨抬起头,眼神却透着兴奋,“但不是无解。”
阿强在一旁急了:“许教授,您可别吊我们胃口啊,快说说您的想法呗。”
许墨合上报告,转身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结构图:“你们之前的设计思路是对的,但在分子层面的稳定性处理上,少了一层缓冲机制。我建议在合成过程中加入一种高分子弹性体,形成类似‘夹心饼干’的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分散压力,延缓微裂纹的产生。”
“听起来不错!”阿强眼睛一亮,“那材料哪儿来?市面上好像没这玩意儿。”
“我有渠道。”许墨淡淡一笑,“不过得定制,时间可能要一周。”
夏灵点头:“那就尽快安排。林婉儿,你负责联系供应商,优先采购这批材料。”
林婉儿应声离开,夏灵又看向许墨:“接下来呢?”
“接下来,”许墨推了推眼镜,“我要重新设计实验流程,并且对现有的测试方法进行优化。有些数据看起来异常,可能藏着关键线索。”
阿强挠头:“我们也试过各种办法,但结果总是不理想。”
“你们的方法没错,只是方向需要调整。”许墨语气坚定,“技术难题往往藏在细节里,我们要做的,是找到那个突破口。”
当天下午,实验室便进入了新的节奏。许墨将团队成员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负责不同阶段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他自己则亲自带着一组人重新校准测试设备,确保每一项数据都准确无误。
几天后,第一批添加了新成分的样品出炉。测试结果显示,耐久性提升了近40%,但许墨并不满意。
“还不够稳定。”他皱眉看着数据,“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性能波动依然存在。”
“那怎么办?”阿强有些泄气,“我们己经尽力了。”
“尽力不代表成功。”许墨语气平静,“我们需要更精细的控制,从温度到压力,每一个变量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夏灵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就再来一遍。”
于是,整个团队又投入新一轮的实验中。每天清晨六点,实验室就亮起了灯;深夜十一点,还有人在记录数据、分析结果。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汗水的味道,但没人抱怨。
几天后的傍晚,许墨突然在实验台前停下,盯着显微镜下的样本看了许久,忽然开口:“等等……这个结构……有点不对劲。”
夏灵立刻凑过去:“怎么了?”
“你看这里。”许墨用手指轻轻点了点屏幕,“这个微小区域的晶体排列方式,跟我们之前的设想完全不同。但它似乎比预期更稳定。”
“会不会是偶然现象?”阿强也凑了过来。
“再做一次实验。”许墨果断下令,“这次只改变冷却速度,其他参数不变。”
结果出来后,果然出现了类似的稳定结构。团队顿时沸腾起来。
“这是个意外发现!”阿强激动得差点打翻试管,“咱们是不是撞大运了?”
“不是撞大运。”许墨嘴角微微扬起,“这是规律,只是我们还没完全掌握它。”
夏灵眼中闪过一丝光芒:“那就把它变成我们的优势。”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围绕这个新发现展开了密集研究。他们尝试调整冷却曲线,观察不同条件下晶体结构的变化,并逐步摸索出一套更稳定的合成工艺。
当最终一批样品完成测试时,数据显示其耐久性提升了60%以上,甚至在极端环境下也能保持稳定。
“成了!”阿强一拳砸在桌上,“咱们真的搞定了!”
许墨却没有立刻庆祝,而是认真检查完所有数据后才点了点头:“这次的结果,应该是可靠的。”
夏灵长舒一口气,笑着递给他一杯热茶:“辛苦了,许教授。”
许墨接过茶杯,抿了一口,轻声道:“其实……这是我最近最有成就感的一次研究。”
“因为有用?”夏灵挑眉。
“也不全是。”他顿了顿,“是因为有人愿意相信我的判断,也愿意一起面对失败。”
两人相视一笑,窗外己是华灯初上。
第二天一早,夏灵召集全体成员开总结会议。
“这段时间大家都不容易。”她开门见山,“但我们挺过来了,而且收获远超预期。”
阿强忍不住插话:“夏姐,咱们下一步干啥?”
“下一步,”她翻开笔记本,“我们要把这套新工艺应用到量产中,同时准备产品推广计划。市场部那边己经在整理对比报告,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我们的产品不仅性能优越,还能经得起时间考验。”
“夏姐,”林婉儿举手,“那陈文远那边呢?他们还在囤积原材料。”
“那就让他们囤。”夏灵笑了笑,“我们己经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们的动作再大,也影响不了我们。”
会后,夏灵特意留下许墨:“许教授,这次多亏了你。”
“也是你们给了我一个实践的机会。”他看着她,“说实话,我还挺喜欢这种感觉的——知识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改变了现实。”
“那就继续留下来吧。”夏灵语气轻松,“咱们还有好多项目要做呢。”
许墨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好啊,反正我也闲不住。”
办公室外,阳光正好,春风拂面。实验楼前的樱花开了几枝,花瓣随风飘落,落在窗台上,像极了一个温柔的句号。
但故事,显然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