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田里的绿意,一日浓过一日。纤细的茎秆顶着心形的小叶,在春风中轻轻摇曳,连成一片充满生机的浅绿薄毯。但这片希望的田野,也需要精心的呵护。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田垄间己蹲满了人。间苗,是眼下最紧要的活儿。种子珍贵,出苗不易,但若任由它们挤在一起,最终谁都长不好。妇人们和半大的孩子成了主力,她们的手指灵巧地在嫩苗间穿梭,小心翼翼地拔掉那些过于孱弱或挤得太紧的小苗,留下健壮、间距合适的。每拔掉一棵,都带着一丝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许。
“哎,这根壮实,留着!”
“这棵太密了,得拔掉…可惜了。”
“不可惜,拔了小的,壮的才能长得更好,结更多籽!”赵秀兰的声音温和却坚定,给周围的妇人孩子们打着气。岁岁也蹲在自家分到的田垄边,小手仔细地分辨着。她指尖偶尔掠过荞麦嫩叶,平安石传来微弱的、属于植物蓬勃生长的暖意,让她更容易判断哪些苗子生机更旺。她拔下的,都是些确实过于拥挤或明显瘦弱的。旁边李婶子看了,忍不住夸道:“岁岁这眼力,随她哥,准!”
姜山的身影,也出现在了田埂上。他走得极慢,姜石在一旁牢牢搀扶着他那条仅存的胳膊,姜林则扛着一把小锄头跟在后面,准备随时清理杂草。虽然脚步虚浮,脸色也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但姜山坚持要亲眼看看自家的地。他停在田头,目光专注地扫过每一垄荞麦。
“哥,你看,这块地头,苗子好像稀一点?”姜石指着靠近溪边的一小片。
姜山凝神看了一会儿,又感受了一下风向和阳光:“溪边…水汽重,土温低…苗出得晚些,长得慢…别急,后面…能赶上。”他的声音虽然断断续续,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平静。他又指向另一处稍显密集的地方:“那里…下晌来…疏一疏。” 姜石姜林连连点头。看着弟弟们认真记下他的话,姜山胸膛微微起伏,一种久违的、被需要的踏实感充盈心间。他不再是累赘,他能为这个家、为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贡献自己的眼睛和头脑。
葛粉加工中心依旧忙碌,但随着春耕进入平稳期,效率也在提升。晾晒好的葛粉饼,被赵秀兰带领着几个细心的妇人,用干净的粗布包裹好,再用木槌小心地敲打成细粉,最后装入洗刷干净、彻底晾干的陶罐里密封储存。雪白的葛粉装入深色陶罐,罐口用油布和草绳扎紧,能存放更久。看着墙角一排排装满“靠山希望”的陶罐,每个人心里都无比踏实。
岁岁的药膳葛粉探索也在继续。今天,她尝试的是一种带着特殊清香的紫色小草——紫苏。华大夫告诉她,紫苏性温,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其独特的香气还能辟秽。
“春日早晚寒凉,易感风寒,此物加入葛粉糊中,或有益处。”华大夫捻着一片紫苏叶讲解。
岁岁将新鲜的紫苏嫩叶洗净切碎,在冲调好的葛粉糊将凝未凝时,快速撒入拌匀。温热的糊糊瞬间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紫晕,一股清新提神的香气弥漫开来。
“好香!”负责烧火的姜林吸了吸鼻子。
这碗“紫苏葛粉糊”被端给了前两天在溪边洗衣受了点风、有点鼻塞的王家阿婆。热乎乎的糊糊下肚,紫苏的香气首冲鼻窍,王家阿婆连喝几口,额头微微见汗,顿觉呼吸顺畅了许多,拉着岁岁的手首道:“岁岁丫头,你这糊糊神了!比喝姜汤还舒坦!”
而靠山村的灶台上,另一场关于风味的“革命”也在悄然进行。那袋珍贵的粗盐,除了日常调味,赵秀兰和几位巧手的妇人,开始尝试一个更大胆的想法——盐渍野菜。
鲜嫩脆生的刺嫩芽、微带苦味的蒲公英嫩茎、还有岁岁移栽成功、长得水灵的野豌豆苗尖,都被仔细采摘下来。在清冽的溪水中反复淘洗干净,沥干水分。粗盐粒在石臼中被小心地研磨得更细一些,然后均匀地揉搓在野菜表面。野菜被一层层小心地码放进洗刷得干干净净、内壁烤干水汽的小陶罐里,每码一层就轻轻压实,撒上一点点盐。最后,用洗净的鹅卵石压在菜上,再封好罐口。
“成了!这要是能成,到了夏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咱也有口带咸味的菜了!”李婶子满怀期待地看着封好的陶罐。
空气中弥漫着野菜的清香与盐粒的咸鲜混合的独特气息,那是属于靠山村人未雨绸缪的智慧和对未来生活的笃定期盼。
夕阳西下,结束了一天田间劳作的村民陆续归家。姜家的小院里飘出的食物香气。今晚的餐桌上格外丰富:
一大盆热气腾腾的葛粉糊,撒着翠绿的野葱花和几粒珍贵的盐。
一碟晶莹剔透、拌着野葱末和辛香酱汁的葛粉凉拌菜。
一碟新煎的、掺了少许姜粉的“驱寒”葛粉野菜饼,边缘焦香。
还有一小碟刚刚启封试味的盐渍刺嫩芽!那咸鲜脆嫩、带着独特山野风味的腌菜甫一入口,瞬间征服了所有人的味蕾。
“娘!这个好好吃!”姜林眼睛都亮了。
“嗯…咸香…爽口…”姜大柱难得地开口称赞,又夹了一筷子。
赵秀兰看着家人满足的神情,再看看角落里那些储存的葛粉罐和等待腌渍的野菜罐,心中充满了安稳的力量。她夹了一筷子盐渍刺嫩芽放到姜山碗里:“山子,多吃点,这个开胃。”
姜山慢慢咀嚼着,咸、鲜、脆、嫩,复杂的滋味在口中化开。他抬起头,目光扫过爹娘欣慰的脸,弟弟们鼓鼓的腮帮,还有岁岁亮晶晶的眼睛。院子角落,他移栽的那几株野山药藤蔓,在暮色中舒展着叶片,绿意盎然。他深吸了一口气,胸腔里充满了家的温暖气息和草木的清新。
“嗯…好吃…”他轻声说,嘴角的弧度比昨日又明显了几分。
夜色温柔,笼罩着静谧的靠山村。家家户户的窗口透出温暖的灶火微光,空气中隐约飘荡着葛粉的清香、新翻泥土的气息,还有那若有若无、令人期待的陶罐里的咸香。岁岁坐在屋檐下的小木墩上,仰望着漫天繁星。平安石在衣襟下散发着温润的暖意,那丝活泼的绿意仿佛在她心田间流淌、生长,与这片土地,与土地上顽强生存的人们,与院子里那些罐子里沉睡的希望,紧密相连。她知道,每一步踏实的劳作,每一份微小的创造,都在编织着靠山村越来越坚韧、越来越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