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有些紧张,因为刘鼎不但是“炸药包投掷器”和“圆盘炸药包”这两项武器的研发主持人,后世还担任过航空工业部常务副部长,说起来是北航主管单位的头头,还是业务型领导,若他“跨界研发”出问题,岂不是在本系统祖师爷前丢脸?
听说林冠华是重点钻研雷达业务的专家,军工局可十分上心。新中国成立后,除东北有一部苏联红军撤退时没带走的旧型号雷达,其他各地有一些损坏的美国雷达残骸和配件外,雷达方面基本等于白手起家!
时至今日,国民党以舟山群岛为基地,不断对东南沿海城市尤其上海展开轰炸,前线指挥部只能依靠瞭望哨和望远镜进行观察,高射炮也很少,完全陷于被动挨打境地,非常狼狈。
上上下下对雷达的需求十分迫切,听说有专家懂雷达,还要搞智能防空火炮,还不紧赶慢赶来?他们想的是,哪怕智能防空做不到,能利用现有配件、残骸,在上海搞一部警戒雷达也好!
没想到,林冠华真拿了一张怪模怪样的自行高射火炮示意图出来。
军工局方面看了图纸,自言自语道:“这东西倒有点像德国人的4联装20mm高射炮,好像叫什么旋风自行高射炮……”
林冠华道:“基本上就是这创意,不过细节有很多不同,比如,我设计的是6门,6联装!”
“厄利孔20mm高射炮找6门出来估计不难,弹药勉强也能自产些,但这个履带式底盘……”
刘鼎接过话头,不好意思地解释道:“林教授,能承载6联装高射炮的履带式自行底盘我们暂时没有,日本那些小坦克肯定承受不住这么重的装置,一线部队倒有很少的T-34坦克,是苏联老大哥送给我们的,但放着坦克不用,拆解炮塔改组为底盘,恐怕……”
林冠华道:“前期先用个道奇大卡试试看?或者说,干脆固定在地面水泥工事里,给我接电线就得了……”
“那倒简单……”
林冠华讲述了他的思路:“我会通过一个小型雷达跟踪敌机轨迹,再把参数告诉指挥仪,由指挥仪根据火炮弹道曲线图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后通过伺服电机自动调控高射炮的俯仰角和水平角,随后电击发开火,整套装置只需一人操作,开火后不需要人为干预!”
这几句话说完,场面像炸锅了一般,众人议论纷纷。
罗部长感觉在听天方夜谭,但他为人很谦虚,不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指手画脚,忙扭头问刘鼎:“老刘,你说两句?”
刘鼎有点不好意思:“雷达我们目前没有,无论大型小型都没有,今天来开会,还特别恳请林教授帮我们想想办法;火炮我们负责解决,6门我来调齐;您说的那个伺服电机,我虽然学过机电,但不明白现有电机能不能符合您的要求,估计也有困难;无线电近炸引信我们没有,可能大口径高射炮上有那么少许一点,但小口径近炸引信肯定没有!
至于您说的指挥仪,我没见过,估计国内应该也没有 ……当然合适的瞄准仪和炮镜应该能找到。”
他一口气说了一大堆,落在罗部长耳朵里就只有两句话:这也没有,那也没有!
第17章:智能火炮雏形
林冠华也不恼,因为开会前他就知道这些玩意都没有,如果能有,他反而要吃惊了。
他淡淡道:“没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嘛……小型雷达我来搞,伺服电机我想办法从国外买几台,指挥仪也自己搞,近炸引信没有不要紧,咱们暂时不用这玩意。”
军工部先是一片欣喜,终于有专家说可以搞雷达了,后来又感到困惑:按他们的理解,近炸引信恐怕是高射炮提高拦截成功率的前提,林教授怎么说暂时不用这玩意呢?
“林教授,目前高射炮炮弹都采用触发引信,除非直接击中机体,否则不会爆炸,甚至有时候击中太薄弱的地方,只形成一个弹孔,不会给飞机致命伤……”
林冠华站起来,走到提前布置好的黑板前划了条抛物线:“我们用几何原理来模拟。
在不考虑风速等外界影响下,每门火炮固定角度下的对空弹道是条标准抛物线,20°时是一条线,25°又是一条线;敌机可将其近似看成是一个点,然后这个点会移动,移动轨迹连线后还是一条曲线……
整个过程就变成这样一件事,在同一时间,在统一的三维立体空间里,已知敌我方位——我方静态方位,敌方动态方位,确保两线相交的前提下,求火炮俯仰角和水平角的解。”
军工部几个技术员琢磨了下,觉得林冠华的结论很有道理,目前高射炮防空不就需要有经验的炮组将火炮调准至合适位置,然后确保命中么?
炮组观察敌机的高度、速度并估计提前量,本质不就是个三角函数过程么?只不过听现在林教授的意思,是要把人脑完成的计算交给机器来实现。
林冠华继续讲下去:“从理论而言,只要有一门火炮就可达成这个目标,但实际上,因为这样那样外界因素的干扰,单门火炮的弹道抛物线总归与理论有偏离,所以我引入多门火炮作为补偿,比如用6门,在散布概率一致的前提下,在空中形成一个近似拦截曲面。
用乒乓球打比方,为撞击对面过来的球,直接用另一个球碰撞,理论上可以做到,实际很困难,但用比球大一圈的拍子就容易得多,也许我们技术特别不好,那没关系,我把拍子做大点,比如,用网球拍来替代乒乓球拍……”
这一说大家就有数了:近炸引信的意图是在爆炸覆盖内用无线电指令引爆,用弹片杀伤机体;林教授的意图是用弹道曲线形成弹幕覆盖,用弹头硬打!
有技师举手道:“林教授,您说的这个弹道曲线形成的曲面我听明白了,如果 20°的曲线要画,25°也要画,那 23°乃至于 23度12分的弹道要不要画呢?因为不可能刚好是整数角度,这个工作量和计算量?”
林冠华道:“严格意义来说,应该每一度、每一分甚至每一秒都画曲线,好在弹道曲线大体呈正态分布,我们不用做到每一分,每一秒,我觉得每个角度构建一条曲线就够了。”
众人很快计算起来:高低角覆盖-5°~85°,水平角可360°旋转,去掉那些几乎没法击发的角度,再考虑水平角对称布局下重复扣除,大致需要画一个象限,5000多条曲线,这是不小的工作量,还得从头来过,因为新中国手里没有进口火炮的全套资料,更麻烦的是,懂弹道曲线可是稀缺人才,军工部抓不出几个来。
“大家不用太紧张弹道观测与画线,我会用小型雷达来配合,让雷达与指挥仪直接纪录曲线,你们只要派人负责把角度搞准然后指挥击发即可,比如 25°就是 25°整发射,不能有太大偏差,要不然就会不准,等所有角度都画好后,我再适当根据实战要求进行校正并给予补偿量……
目前的状况是,雷达我负责搞定;伺服电机我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