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地的设备,并随潜艇出海操演巡弋。
等北洋政府对德、奥宣战后,身在英国的陈绍宽立即加入潜艇队参战,在日德兰海战中,陈绍宽以突出表现得到英国海军当局嘉奖,并获“特别劳绩勋章” (Oder of Distinguished Service)一枚,战争结束后升任中国驻英国海军武官。
“陈将军在英国有很重要的关系,从履历看,是所谓留英派海军的衣钵传人,如果他去伦敦,应该会给英国人一点幻想,这种朦朦胧胧的幻想可能在政治上有点欺骗性……”
林冠华笑道,“中央可以给英国人画大饼嘛,比如将来我们还要从英国订购航空母舰,买配件、买弹药,在英国船厂维护保养,聘请英国教官乃至联络员等……
毕竟军舰本身不贵,后续配件和弹药才是天价,以伦敦级的203mm舰炮为例,一发炮弹估计就得500-600美元,一条船8门炮,开火齐射一轮小5000美元就没了。
这还只是主炮,还有副炮、高射炮等等,射速更快,更烧钱,全是吞金兽。
战场上打疯的情况下,一次作战消耗60-80万美元的弹药毫不奇怪,如果英国人肯卖军舰给我们,那后续军火生意岂不是赚到饱?
目前英国首相是工党出身的艾德礼,工党一直对庞大的海军舰队没什么好感,虽然也算资产阶级政党,但工党和保守党毕竟不是一回事,艾德礼和一直反共的丘吉尔也不是一回事,我觉得可以谈谈。
比如,紫石英号的事已过去了,这是不必要的误会,是远东某些海军将领的恣意妄为;
又比如,新中国不但愿意和英国建立外交关系,还愿意深入发展双边贸易,英国的军舰、飞机、工业机器乃至科学技术都是我们所急需的,美国不想要中国这个市场没关系,我们很欢迎英国朋友,香港可以成为彼此间的重要桥梁与窗口;
反正什么好听就给英国人灌什么,这玩意又不写在条款上。
真正的要害我觉得只有一条:只要大不列颠愿意在明年4月30日前将有关军舰、配件、弹药送抵广州湾,那我们就在香港移交对应的黄金和美元,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概不拖欠!
倘若英国人真能如期交付军舰,没准可以加快发起解放台湾的战役,一旦攻台,说不定朝鲜战争的时间会推迟或改写,最起码走势肯定不一样,实在不行请中央出面做下朝鲜领导人的工作,让他们稍微晚几天,等我们解放完台湾再说,到时候我们多送一些弹药、物资给朝鲜同志。
如能早点解放台湾,后面很多事就好办了,甚至还能挣点钱:把蒋介石没花完的黄金白银再拿回来!”
这些话让几个领袖频频点头:抗美援朝在所难免,这是历史必然,但时间未必一定要从1950年6月开始,这具有偶然性。朝鲜发起进攻背后有苏联撑腰的因素,而苏联之所以唆使朝鲜南下,与《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缔结后可能丧失的亚洲不冻良港有关系。
对莫斯科而言,丢了大连,如能靠釜山补回来,完全不亏。
对新中国而言,更紧迫的是解放台湾,如果能争取一段时间,比如推迟6-12个月,那完全不在话下。至于向朝鲜输送些弹药、装备、物资稳住平壤,这本就是抗美援朝应该做的。
主席把目光投向了聂总长。
后者会意,忙道:“9兵团目前正在上海、浙江一带整训,如果明年春夏之交海军军舰、空军掩护到位,发起渡海战役并解放台湾,我认为有较大把握。”
主席下了决心:“由恩来同志协调,请绍宽将军迅速入京商议,小林赶紧把购买报告写完,尤其要把建议买什么主力船、大概花多少钱写清楚,其他配件、弹药、辅助军舰由代表团在路上继续敲定。
既然事态比较紧急,就不要再坐船了,我建议与空军采购组一起组成代表团,坐火车到莫斯科,再从莫斯科去伦敦。”
总理插话道:“这恐怕太直接了,代表团要派,军舰采购意向也要接洽,但不能全部走莫斯科这条线。
我建议兵分两路,萧劲光同志带领一个海军代表团去莫斯科,陈绍宽同志带另一个代表团去英国,谁谈下来我们就买谁,由中央决定。
为避免苏联同志起疑心,去英国代表团不要取道莫斯科,建议从印度走,目前两航已起义,重庆也已解放,机场和航空设施都比较完整,可从重庆派专机去新德里,再从印度坐飞机去欧洲……
当初驼峰空运时,重庆—印度这条航线两航飞行员都飞过,非常熟悉,只要挑个不那么恶劣的天气,安全还是有保证的……路上顺利的话,1月上旬就能到伦敦。”
会议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去苏联的代表团,由刘书记会同军委,与海、空军两个司令员商议后派出代表团,坐火车去莫斯科;
去英国的代表团,由总理负责,抽调得力人选配合陈绍宽坐飞机去伦敦。
上述两个代表团初步沟通的结果,包括贷款金额、支付方式等内容还要经中央财经委员会认可,由陈云同志统筹调度资源。
主席最后总结道:“该省的钱要省,该花的也要花嘛,海空军我们一定要尽快建立并强大起来!”
第37章:公债
12月21日,林冠华完成购舰报告撰写,列举了根据资料库提示的采购意向名单:包括万吨级的重巡和轻巡,7000吨左右的轻巡,5000吨左右的轻巡和黛朵级防空巡洋舰,驱逐舰方面则列举了J、K、L、M等各级、1800吨左右的配置。
所有军舰的名字、武备、履历、优缺点他都尽可能予以了注明,可能在陈绍宽这种海军专家眼里,上述评价略过走马观花,但拿来给复兴工程审议已足够。
林冠华的思路和很多军委要员不同,陆军出身的将领普遍看重火力,希望军舰火力越大越好、越强越好;林冠华希望均衡和多面手,还看重防空,炮击火力反而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可能全要炮击型战舰。
毕竟,舰炮对战的时代已过去了,今后飞机和导弹才是军舰最大的威胁。所以他着重提了个参考结论:如有可能,务必拿下2艘黛朵级防空巡洋舰!
另外他还附注:若确信意向达成,在英国军舰抵达前,我军内部应迅速安排人员准备接手,以便到时候让这些军舰开得动、打得响,部分岗位缺少不要紧,只要有熟练士兵统带,上舰后继续磨合培训即可。
虽然新中国海军很弱,但不等于完全没有海军人才。
重庆舰被击沉后,中央决定以重庆舰起义官兵为基础,成立新中国第一所人民海军学校——安东海军学校,由邓兆祥舰长担任校长一职,经过几个月分头联系和不断聚拢,原重庆舰很多官兵已重新汇聚,这至少可解决一艘巡洋舰的人员配置。
渡江战役发起之际,原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冲破重重阻力,率30艘舰艇、1271名海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