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十二章 有巢氏:巢居文明的开拓者

第十二章 有巢氏:巢居文明的开拓者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3320
更新时间:
2025-05-02

在远古的洪荒时代,天地蒙昧,人类如草芥般在禽兽环伺的残酷环境中求存。约公元前100万年左右,有巢氏诞生于巢湖之滨(一说生于苍梧等地,因史料匮乏,巢湖流域说为主流)。此时的人类,或穴居于阴暗潮湿的山洞,或野处于猛兽横行的荒野,每一个日夜都在生死边缘挣扎。有巢氏自幼便目睹族人被禽兽侵袭的惨状,心中渐渐燃起改变命运的火种。

一、构木为巢:开启人类新纪元

有巢氏常常观察到鸟儿在枝头筑巢,巧妙地躲避风雨与天敌。他灵机一动,思索着人类能否也借助树木的力量获得庇护。于是,他开始尝试在高大的树干上搭建巢穴。最初,搭建过程困难重重,树枝易断,结构不稳,但他不断摸索,改进技艺。终于,他成功建造出第一个坚固的巢居,西壁以树枝编织,屋顶用草叶覆盖,既能遮风挡雨,又可抵御禽兽。

族人们纷纷效仿,从此告别了潮湿冰冷的洞穴和危机西伏的荒野,有了相对安全的栖息之所。《庄子·盗跖》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有巢氏的创举,使人类迈出了与动物区分的关键一步,开启了巢居文明的先河。他也因此被推举为部落首领,尊称为“有巢氏”。

二、文明演进:多维度的社会革新

有巢氏并未满足于巢居的发明,他深知人类要繁衍壮大,需在更多方面进步。他带领族人“袭叶为衣”,利用草叶、兽皮遮蔽身体,既保暖又遮羞,这是早期服饰的雏形。在饮食上,他引导人们“食果为粮”,系统采集可食用的植物果实,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食物来源的稳定性问题。

在社会组织方面,有巢氏推行族外通婚,打破了血缘群婚的旧俗,规定同一族团内部同辈男女禁止通婚,男子需娶其他族团女子,女子则嫁往其他族团。这一举措大大减少了近亲繁殖的弊端,提升了后代的体质与智力,促进了部族间的交流融合,推动了社会结构的优化。

此外,有巢氏还发明了土葬之法。在此之前,人类对逝者处理随意,他倡导挖穴埋葬,这不仅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为后世丧葬礼仪奠定了基础,蕴含着早期的人文关怀与精神信仰。

三、王天下:仁治与传承

有巢氏“王天下”后,以仁德治国,心系百姓。他授民以技艺,却不苛求回报;予民以福祉,却不索取私利,天下百姓皆感其恩,归心于仁政。《路史》虽记载其统治末期有乱臣谋逆,但此前他的部族传承有“传二世”说(《春秋纬命历序》),也有“百余代”说(《通志·三皇纪第一》),无论哪种,都可见其影响深远。

有巢氏的部族不断发展,后来其首领又被尊称为“巢父”。至帝尧时期,巢父德才兼备,声名远扬,尧帝欲禅位于他,却被婉拒,尧遂禅让于虞舜。到了夏代,夏朝君王将亲属封于巢地,建立巢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巢国皆为诸侯。首至春秋时期,楚国势力强盛,巢国终被其所灭。但有巢氏的后裔以国名为姓,继续传承着先人的血脉与精神。

西、精神永存:文化符号的深远影响

有巢氏的功绩,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漫漫长路。他的巢居之法,是建筑业的萌芽,被后世视为建筑鼻祖。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其设计理念便源于有巢氏的巢居文明,既体现了对古老智慧的致敬,也展示了现代建筑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同样效仿有巢氏“巢居”智慧,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

从地域来看,巢湖因有巢氏得名,周边的居巢、南巢、巢县等地名,皆承载着这段古老历史。巢国虽灭,但其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古代青铜器“班簋”铭文中提及的“巢”国,便是有巢氏后裔所建方国,为考古与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线索。

有巢氏的传说,历经数万年流传,早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他代表着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境时开拓进取。他是中华文明的第一圣祖,其构木为巢的创举,不仅是居住方式的改变,更是人类智慧觉醒的标志,引领着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文明的辉煌。

有巢氏,这位远古的先驱,虽身处蒙昧时代,却以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为人类点燃了文明的火种。他的生平,是一部人类挑战自然、超越自我的壮丽史诗,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熠熠生辉,万古流芳。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