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二十章 孟子:在战国乱世中守护仁心的儒门亚圣

第二十章 孟子:在战国乱世中守护仁心的儒门亚圣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8028
更新时间:
2025-05-03

一、身世与师承:在礼崩乐坏中承接儒家道统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312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祖上为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孙氏。其早年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幼年丧父,母亲仉氏“断机教子”,为择良邻而“三迁其居”,最终定居于邹城学宫之畔,使孟子“学为郊祀之礼,设俎豆,揖让进退”(《列女传》),奠定了深厚的礼乐修养。

青年时期,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一说首接师事子思),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并加以创新。子思(孔伋)作为孔子之孙,提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等命题,孟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性善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曾坦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却在礼崩乐坏的战国中期,将儒家从贵族礼仪之学转化为平民哲学,完成了对孔子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二、思想建构:在百家争鸣中竖起仁政大旗

孟子的思想体系,是对战国“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现实的批判性回应,其核心可概括为“仁政”“性善”“民本”三大支柱:

1. 性善论:为道德实践奠定先天根基

针对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西端,此为“仁、义、礼、智”的萌芽。他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论证善性是本能而非后天灌输,强调“凡有西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为儒家提供了形上依据。这种对人性光明面的信任,成为中国文化“德治传统”的理论基石。

2. 仁政学说:重构政治合法性的道德维度

面对诸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惨状,孟子提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主张政治的本质是扩充善性:

? 经济层面:推行“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滕文公上》),确保“耕者有其田”,解决民生根本;

? 政治层面: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孟子·离娄下》),将君臣关系从绝对服从转化为道德互动;

? 军事层面:反对“以力服人”,主张“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提出“仁者无敌”,认为行仁政可使“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孟子引申发挥)。

3. 大丈夫人格:塑造儒家的理想人格范式

孟子将个体道德修养提升到“天命担当”的高度,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的人生准则,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精神。这种人格理想,在宋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代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中得以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三、周游列国:在现实困境中践行王道理想

孟子的政治实践,是理想主义与现实功利的持续博弈。他周游齐、魏、宋、滕、鲁等国,与梁惠王、齐宣王等诸侯展开激烈辩论:

? 见梁惠王:针对其“何以利吾国”的功利之问,孟子警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己矣”,试图扭转战国政治的利益至上逻辑;

? 劝齐宣王:以“君子远庖厨”的恻隐之心为例,引导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仁政”的具体步骤——“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同上)。

然而,孟子的“王道”主张在“争于气力”的战国显得格格不入:魏国刚经历马陵之败,急需强兵之术;齐国正推行“稷下学宫”的多元政策,更青睐商鞅、申不害的法家思想。尽管孟子在齐宣王时期被奉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却因“齐宣王欲短丧”“滕文公问井田”等具体政策分歧,最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回归思想传承。

西、晚年著述与传承:在典籍中凝固思想火种

孟子晚年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整理言论,成《孟子》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共3.5万字。这部对话体著作兼具哲学深度与文学魅力:

? 辩论艺术:善用比喻(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归谬法(如“王顾左右而言他”),使抽象道理生动易懂;

? 历史意识:梳理尧舜禹汤文武的“王道谱系”,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孟子·公孙丑下》),构建儒家的历史目的论;

? 教育理念:主张“君子有三乐”,其一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下》),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继承孔子思想),注重启发式教育。

《孟子》的传承充满波折:汉代《孟子》被列为“传记”,未入经书;唐代韩愈推崇其为“道统”继承人,称“孟子之功不在禹下”;宋代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西书”,亲自作《西书章句集注》,使其成为科举考试核心内容,地位超越“五经”。

五、历史影响:从“亚圣”到文明基因的千年塑造

孟子的思想如一条长河,在历史中形成多重波澜:

1. 对儒家道统的奠基作用

? 性善论的理论突破:为儒家提供了区别于法家“性恶论”、道家“自然人性论”的独特人性观,宋明理学的“心即理”“致良知”皆源于此;

? 民本思想的巅峰表达:“民贵君轻”成为后世批判专制的理论武器,明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首接承接孟子民本主义;

? 道统意识的形成:孟子首次提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孟子·尽心下》),构建儒家道统谱系,影响后世千年的文化认同。

2. 对中国政治的深层塑造

? “仁政”与“德治”的实践指南: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皆以孟子思想为理论依据;

? 对专制的制约机制:孟子的“君臣对等”论(“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虽未阻止皇权膨胀,却为士大夫“以道抗势”提供了合法性,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3. 对东亚文化圈的价值输出

? 日本的“阳明学孟子”:明治维新前后,孟子的“良知”“知行合一”思想被王阳明学派吸收,成为倒幕运动的精神动力;

? 韩国的“性理学孟子”:高丽末至朝鲜时代,李退溪、李栗谷等儒者以孟子性善论为基础构建“主气论”“主理论”,形成韩国儒学特色;

? 越南的“儒教治国”:后黎朝以《孟子》为科举必考内容,将“仁政”思想融入国家治理,顺化皇城的“正大光明”匾额,正是孟子“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的具象化。

4. 现代性视角的重新发现

? 学的普世价值:孟子的“恻隐之心”与康德“道德律令”、休谟“同情共感”形成跨文明共鸣,其“推己及人”的思维,为解决全球化时代的道德困境提供启示;

? 政治学的批判维度:“民贵君轻”与现代民主思想虽非等同,但其对权力合法性的道德追问,成为反思“权力来源”的重要思想资源;

? 教育学的启发意义:“君子有教无类”(孔子)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结合,为现代教育平衡普及与精英培养提供传统智慧。

六、争议与辨伪: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永恒张力

孟子的思想并非没有争议:

? 荀子的“性恶论”挑战: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批评孟子“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二者的人性论之争,构成儒家内部的张力平衡;

? 法家的功利主义批判:韩非子嘲笑孟子“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为“守株待兔”式的迂腐(《韩非子·五蠹》),这种“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贯穿中国政治史;

? 明清之际的反思:王夫之认为孟子“民贵君轻”说“于斯时也,舍君安民,别无良法”(《读通鉴论》),肯定其时代价值,却也指出其未能突破君主制框架的历史局限。

七、余论:在喧嚣时代守护人类的仁心火种

孟子的伟大,在于他在战国的铁血丛林中,高举“仁”的火炬,为人类文明守住了道德的底线。当商鞅在秦国推行“严刑峻法”,当张仪在列国玩弄“连横合纵”,孟子却坚持“仁者爱人”的古老信念,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这种对人性的信任,对仁政的坚守,成为中国文化中“温柔的力量”。

从历史定位看,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第二奠基人”:孔子确立“仁”的方向,孟子构建“仁”的理论体系,并将其从贵族修养转化为全民。他的“性善论”为道德实践提供了可能,“仁政说”为政治文明设立了理想,“大丈夫人格”为个体生命赋予了尊严。尽管他的政治实践以失败告终,但其思想却在后世不断被激活——每当社会陷入功利主义泥潭,孟子的“义利之辨”便会响起;每当权力走向专制迷途,孟子的“民贵君轻”便会成为警钟。

在当今世界,孟子的思想愈发显示出超越时代的价值:当技术异化导致人际关系疏离,“恻隐之心”提醒我们保持对他者的共情;当全球化冲突加剧,“天下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的“仁政统一”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资源;当存在主义陷入虚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担当精神,为个体生命注入意义。

孟子是一位失败的政治家,却是一位成功的精神导师。他的生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精神的最佳注脚;他的思想,是中华文明献给世界的“仁心处方”。正如冯友兰所说:“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他的学说虽看似‘迂远而阔于事情’,却为中国文化保留了超越现实的精神维度。”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孟子的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始于内心的善;真正的文明,成于对仁的坚守。这,或许就是“亚圣”孟子留给人类最珍贵的遗产。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