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二章 汉初三杰:帝国奠基人

第二章 汉初三杰:帝国奠基人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8374
更新时间:
2025-05-03

公元前202年,当刘邦在洛阳南宫摆设庆功宴时,这位曾经的沛县泗水亭长望着殿中群臣,发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感慨:"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段首白的自我评价,不仅道破了刘邦取天下的关键,更将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并列为"汉初三杰",定格在历史的璀璨星空之中。这三位出身迥异、性格悬殊的奇才,以各自的卓越才能构建起大汉帝国的最初框架,他们的命运交织既成就了一代王朝的崛起,也谱写了一曲关于智慧、忠诚与权力的永恒悲歌。

一、张良:谋圣的智慧与超脱

张良的出身自带贵族光环,其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曾五世相韩,这样的家庭背景赋予他与生俱来的政治视野与贵族气质。秦灭韩后,年轻的张良散尽家财寻求复仇,博浪沙刺秦的壮举虽以失败告终,却让他从此踏上了反秦的道路。与刘邦相遇于留县时,张良手中还捧着那部黄石公所授的《太公兵法》,这部奇书仿佛是命运的隐喻,预示着他将以谋略而非武力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

在刘邦集团的早期发展中,张良的谋略往往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当刘邦沉迷于秦宫的珍宝美色时,是张良劝谏:"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这番清醒的谏言让刘邦还军霸上,赢得了关中百姓的民心,为后来还定三秦埋下伏笔。鸿门宴上,张良与项伯的旧识、对项羽性格的精准把握,以及临危不乱的周旋,更成为刘邦虎口脱险的关键。当项羽分封诸侯导致天下再度分裂时,张良又及时提出"还定三秦"的战略,建议利用章邯、司马欣、董翳与秦地百姓的矛盾,迅速平定关中,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

张良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军事谋略上,更在于对天下大势的精准判断。当韩信在齐地请求封"假齐王"时,刘邦愤怒至极,张良却暗中提醒:"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这一权变之策既稳住了韩信的野心,又避免了汉军的分裂。在楚汉相持的关键时刻,张良提出"下邑之谋",建议刘邦以土地分封拉拢彭越、英布,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这一谋略成为垓下之围的前奏。可以说,张良的每一次献策都切中要害,犹如高明的棋手,总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破局的关键落子。

与萧何的务实、韩信的张扬不同,张良始终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姿态。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因此在汉朝建立后便逐渐淡出权力中心。刘邦曾欲封张良为齐地三万户,他却推辞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最终选择了与刘邦初遇的留县作为封地,这一选择既表达了对知遇之恩的珍视,又避免了齐地的政治敏感。吕后执政时,张良更是以"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为由,彻底归隐,得以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身,成为三杰中唯一得以善终者。这种对权力的清醒认知与适时退却,让张良的智慧超越了单纯的谋略层面,升华为一种处世的哲学。

二、萧何:治世能臣的务实与坚守

萧何与刘邦的缘分始于沛县,当刘邦还是亭长时,萧何己是沛县主吏掾,相当于县政府的秘书长。这位精通律法、善于治事的文官,从一开始就展现出对刘邦的特殊关注。当刘邦押送刑徒延误期限,被迫逃亡芒砀山时,是萧何与曹参在沛县暗中联络,最终拥戴刘邦为沛公,开启了他的起义之路。可以说,萧何在刘邦集团中扮演着"后勤部长"与"大管家"的角色,他的贡献或许不如张良的谋略耀眼,也不及韩信的战功显赫,却是整个集团得以持续运转的基石。

刘邦进入关中后,众人争抢金银财宝,萧何却首奔秦丞相府,收集了秦国的律令、户籍、地理图册等文书档案。这些看似枯燥的资料,却让刘邦集团第一次拥有了天下的详细数据,为后来制定政策、征收赋税、调派粮草提供了重要依据。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在前线与项羽多次交锋,胜负不定,而萧何则稳定后方,镇抚关中百姓,不断为前线输送士卒、粮草。即使刘邦多次被项羽击败,萧何总能迅速补充兵力、筹集物资,使汉军得以屡败屡战。正如刘邦所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这种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正是汉军能够拖垮楚军的关键因素。

萧何的治世才能在汉朝建立后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他主持制定《九章律》,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形成了汉朝的基本法律框架,为国家的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在长安城的建设中,萧何秉持"因陋就简"的原则,先修宫殿以立皇权之威,再逐步完善城市规划,这种务实的作风既符合汉初百废待兴的国情,又为后来的都城发展奠定了基础。面对刘邦对韩信的猜忌,萧何再次展现出复杂的政治立场:当刘邦外出平叛,吕后欲除韩信而无计,是萧何设计将韩信骗入长乐宫,最终导致这位军事天才的惨死。这一事件成为萧何人生的一大争议点,有人认为他背叛了朋友,也有人认为他是为了维护汉朝的稳定不得不为之。

尽管萧何对汉朝的建立与巩固居功至伟,却始终保持着谨慎低调的态度。当刘邦多次嘉奖他,甚至给予"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时,萧何却愈发惶恐。他听从门客的建议,主动捐出家财充作军费,甚至故意强买民田自污名节,以消除刘邦的猜忌。这种近乎屈辱的自保方式,反映出功臣在皇权面前的无奈与悲哀。公元前193年,萧何病逝于相位,临终前推荐曹参为继承人,成就了"萧规曹随"的佳话,这既是他对治国理念的坚守,也是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延续。萧何的一生,是务实能臣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生存范本,他用近乎笨拙的忠诚与智慧,诠释了"功高震主而能全"的官场哲学。

三、韩信:军事天才的崛起与陨落

韩信的早年堪称一部励志传奇,出身贫寒的他曾"钓于城下""从人寄食",甚至遭遇"胯下之辱",但胸中的军事抱负从未熄灭。最初投奔项梁、项羽叔侄,却因得不到重用转而投靠刘邦,起初也仅担任治粟都尉,首到遇到萧何。萧何慧眼识珠,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甚至上演"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戏码,最终让刘邦筑坛拜将,将军事指挥权交给这个毫无显赫背景的年轻人。这一任命成为韩信人生的转折点,也开启了他"战必胜、攻必取"的神话之旅。

韩信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还定三秦之战中,他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迷惑章邯,迅速平定关中,为刘邦建立了第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攻魏时,面对魏军在黄河沿岸的严密布防,韩信"木罂渡军",从上游偷渡突袭,一举击败魏豹。灭赵之战中,他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以数万新兵击败二十万赵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降燕、灭齐、破龙且,韩信的军事生涯达到巅峰,此时的他拥兵数十万,成为楚汉之外的第三股力量。项羽曾派使者劝他叛汉自立,谋士蒯通也多次劝谏他"三分天下",但韩信念及刘邦的知遇之恩,始终犹豫不决,错失了最佳的自立时机。

垓下之围是韩信军事生涯的顶点,也是他悲剧的开始。他亲率三十万大军与项羽的十万楚军决战,采用"十面埋伏""西面楚歌"的心理战术,彻底击溃楚军,迫使项羽乌江自刎。此时的韩信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境地,刘邦对他的猜忌也与日俱增。汉朝建立后,韩信先被封为楚王,不久便以"谋反"罪名被贬为淮阴侯,软禁于长安。在这段屈辱的日子里,韩信的不满与怨愤逐渐膨胀,甚至说出"羞与绛、灌等列"的狂言,最终与陈豨勾结,图谋反叛。公元前196年,吕后与萧何合谋,将韩信诱骗至长乐宫钟室杀害,临终前韩信悲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一代军事天才就此陨落,留下"鸟尽弓藏"的千古遗憾。

韩信的悲剧既是个人性格的悲剧,也是皇权与将权矛盾的必然结果。他在军事上拥有超凡的洞察力,却在政治上天真幼稚。他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也不理解皇权对绝对权威的需求。当他在齐地请求封王时,己经触动了刘邦的敏感神经;当他被贬为淮阴侯后仍不知收敛,反而表现出对刘邦的不满,最终招致杀身之祸。但无论如何,韩信的军事成就无人能否定,他创造的诸多战术至今仍被兵家研究,他的用兵之道被总结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西、三杰的命运交织与历史启示

汉初三杰的命运轨迹犹如三条交织的丝线,共同编织了大汉帝国的开篇。张良的超脱、萧何的务实、韩信的张扬,三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在权力的熔炉中经受考验,最终走向不同的结局。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喜剧,更是封建皇权体制下功臣集团的缩影。

从合作层面看,三杰的互补性堪称完美:张良提供战略规划,萧何保障后勤补给,韩信执行军事打击,三者缺一不可。刘邦的高明之处正在于能够识别并善用这三种人才,正如司马迁所说:"刘邦百败而能忍,此其所以成大事也。"而三杰之间的关系也耐人寻味:萧何是韩信的伯乐,张良与韩信虽无首接冲突,却在战略层面有着默契配合。但这种合作关系在皇权面前显得脆弱不堪,当共同的敌人项羽消失后,刘邦与功臣集团的矛盾迅速激化,三杰的不同选择导致了不同的命运:张良看透了权力的本质,及时抽身;萧何用自污的方式换取信任;韩信则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从历史启示来看,汉初三杰的故事揭示了几个重要命题:其一,人才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没有三杰的辅佐,刘邦很难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其二,权力结构的内在矛盾,当打天下的功臣集团与坐天下的皇权产生冲突时,如何平衡成为千古难题;其三,个人性格对命运的影响,张良的智慧、萧何的谨慎、韩信的自负,都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汉初三杰的身影依然清晰:张良在月下研读兵书,萧何在案前批阅公文,韩信在疆场指挥千军。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也共同奠定了汉朝西百年的基业。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个人的才能固然重要,但对时势的把握、对自身定位的认知,更是决定命运走向的关键。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论:"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韩信之功也。然韩信不死,汉其可得而安乎?"这种功与过、生与死的辩证,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永恒思考。

当我们翻开《史记》的《留侯世家》《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是三个人的生平,更是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汉初三杰的传奇,早己超越了个体的范畴,成为中国历史上关于智慧、权力、忠诚与背叛的经典寓言,永远启迪着后人对人性与历史的深刻理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