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三章 刘恒:开创盛世的仁君

第三章 刘恒:开创盛世的仁君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10580
更新时间:
2025-05-03

在华夏历史的漫漫星河中,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他的统治虽未如汉武帝那般波澜壮阔、开疆拓土,但却以独特的方式,为汉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创了“文景之治”这一盛世华章。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偏居代地的藩王到君临天下的帝王,每一步都走得谨慎而坚定,他的治国理念和施政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中国古代帝王中的杰出典范。

一、坎坷童年,初封代王

公元前203年,刘恒出生于复杂多变的楚汉相争末期,他的母亲薄姬本是魏王魏豹的妾室。彼时,天下局势风云变幻,魏豹起初与刘邦一同对抗项羽,后却背叛刘邦,转投项羽阵营。最终,魏豹被汉将曹参等俘杀,薄姬也因此沦为俘虏,被送入织造府。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邦见到薄姬,将其纳入后宫。但后宫佳丽如云,薄姬此后很少有机会见到刘邦。首至她向刘邦诉说自己梦到苍龙盘踞腹中,刘邦怜悯之下临幸了她,这才生下了刘恒。

自刘恒出生后,薄姬与刘邦见面的机会愈发稀少,母子二人在宫中过着谨小慎微的生活。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刘恒自幼便养成了谨慎沉静的性格。公元前196年,年仅八岁的刘恒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刘邦平定代地诸侯陈豨的叛乱后,将刘恒册立为代王,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 。从此,刘恒告别了宫廷中的波谲云诡,前往代地就藩。

在代地的十五年间,刘恒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推行仁政,代地呈现出一派安定繁荣的景象。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积极采取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鼓励农业生产,使得代地的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同时,在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特殊的出身经历让刘恒时刻保持着警惕,他学会了如何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这也为他日后称帝应对功臣问题与施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二、意外登基,稳固皇权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驾崩,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然而,汉惠帝生性懦弱,朝政大权逐渐被其母吕后牢牢掌控。吕后掌权期间,大肆培植吕氏势力,打压刘氏宗亲,将那些曾受刘邦宠幸的妃子们折磨致死,手段残忍令人发指。刘邦的八个儿子,也大多未能逃脱吕后的迫害,在她的操纵下,或被杀害,或郁郁而终 。

幸运的是,由于薄姬极少见到刘邦,不受宠爱,吕后对她并不嫉恨,允许她出宫前往代国,与儿子刘恒团聚,成为代国太后。刘恒也因远离京城长安,且在代国谦恭谨慎,一副“无欲无争”的姿态,让世人都觉得他没可能争夺皇位,几乎被朝野遗忘,从而躲过了吕后的迫害,侥幸活了下来。

公元前188年,在位仅七年的汉惠帝刘盈郁郁而终,其子刘恭即位,是为汉前少帝。刘恭本是汉惠帝与宫女所生,但吕后对外宣称是皇后张嫣所生,并毒杀了刘恭的生母。后来,刘恭得知真相,扬言长大后要复仇,吕后担心刘恭日后作乱,派人杀害了他,改立汉惠帝另一个儿子刘弘为帝,是为汉后少帝,依旧由吕后临朝称制 。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忠于汉室的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皇孙朱虚侯刘章兄弟携手平定“诸吕之乱”,铲除了吕氏势力。此时,朝中大臣们开始商议新帝人选,他们认为吕后所立的汉后少帝刘弘并非汉惠帝的亲生儿子,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于是决定另立新帝。在众多刘氏宗亲中,代王刘恒因其宽厚仁慈、名声较好,且年龄最大,母亲薄姬也谨慎善良,被群臣相中 。

当使者前往代国迎接刘恒进京继承皇位时,刘恒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奋,反而满心疑虑。他深知宫廷斗争的残酷,担心这是一场阴谋,于是与属臣们反复商议。代国郎中令张武等认为其中有诈,提议以有病不能前往为由推辞,以观察情况的变化;而中尉宋昌则力排众议,认为刘氏江山稳固,不必有所顾虑 。

为了慎重起见,刘恒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结果得到一个“大横”的占卜结果,卦象显示他将成为天子,发扬光大先帝的事业。尽管如此,刘恒仍不放心,他先派舅舅薄昭前往长安探听虚实,待薄昭确认无误后,他才在宋昌等人的陪同下,小心翼翼地向长安进发。

到达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刘恒再次停下,派宋昌先进城探路。宋昌到达渭桥,看到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员都前来迎接,这才回去向刘恒报告。刘恒这才继续前进,到达渭桥后,群臣以臣礼拜见,太尉周勃进言说要赐片刻时间秘密禀陈,宋昌则义正言辞地表示,要是公事就当着众臣的面奏,要是私事,王者是无私的。周勃无奈,只得跪着送上天子玉玺,刘恒辞谢说,请到京都代邸再议 。

在代邸,刘恒西向两次辞让、南向三次辞让,在五让天下后,终于同意即皇帝位。随后,他命刘兴居清理宫掖,确保万无一失,才住进了未央宫。选择良辰吉日,刘恒正式继承皇位,是为汉文帝 。

登基后的刘恒深知自己在汉廷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面临着诸多挑战,首要任务便是巩固皇权。他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为卫将军,负责镇抚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从根本上保证了自己的人身安全 。

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刘恒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也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同时,对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分别赏赐、分封。这些措施使得他在朝中逐渐赢得了一些支持,帝位得到了初步巩固 。

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权势外,汉文帝也开始打击重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对大功臣周勃的处理。周勃因为拥立文帝有功,每次退朝后总是很骄横的样子,似乎不把新帝放在眼里。而文帝对他更加有礼,经常目送他离去。有大臣劝说文帝,不该对周勃这样重礼,有失君主的身份。从此,汉文帝的神色变得越发严肃,而周勃则越来越敬畏。周勃的属下及时提醒他,小心功高盖主,引火烧身。周勃如梦初醒,于是辞去了右丞相的职务,汉文帝很快就答应了 。

一年后,因为陈平谢世,文帝任命周勃做丞相,但仅十个月后,文帝又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职。当时,很多列侯都住在长安,给京城的粮食供应增加了很大负担,所以,文帝就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将自己的儿子派到封国去。但很多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留在京城,这使文帝很生气,便让丞相周勃带头做表率,免了他的丞相职务 。

再后来,有人举报周勃身披盔甲,怀有谋反之心,文帝马上把他抓捕。周勃赶忙通过帝舅薄昭向文帝说明自己惧祸才束甲,决无谋反之心的实情。汉文帝在重新调查后,没有发现周勃谋反的事实,便释放了他。与封建时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此举显得十分宽容 。

通过一系列恩威并施的手段,汉文帝成功巩固了自己的皇位,为他日后推行一系列改革和治理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三、政治改革,德治天下

汉文帝即位后,深知秦朝因滥用严刑苛法而覆灭的教训,决心改革刑法,废除苛政,以赢得民心。他即位第一年,便废除了一人犯罪,其父母、妻子、兄弟同罪的连坐规定,又认为议论朝政有利于政事进步,将议论朝政之罪废除 。

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做出了一项震惊朝野的决定——废除黥(在脸上刺字)、劓(割鼻)、刖(砍足)三种残酷的刑罚。这一举措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彻底改变了以往残酷的刑罚制度。他还修订了西汉开国功臣萧何制定的《九章律》,使得法律更加人性化 。

汉文帝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他改革了任用官吏的旧例,只要有才能,无论出身贵贱,都有机会得到重用。听闻河南太守吴氏治理地方十分出色,便将他提拔为廷尉;吴氏向他推荐了洛阳人贾谊,他也将其封为博士,又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在他的选拔下,精通法学的张释之、将领周亚夫等人均被提拔,成为西汉的名臣武将 。

汉文帝善于听取部下的建议,每次入朝时,只要有臣子递上意见书,他都停车接受,可用者给予嘉奖,无用者也不加怪罪。郎中署长冯唐曾批评他用人的缺点,他听闻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立即改正自己的过失,还将冯唐提拔为车骑都尉 。

在汉文帝的统治下,朝廷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广纳良言的良好氛围,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聚集于朝中,为西汉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

汉文帝在位期间,大力推行以德治天下的原则。即位之初,他便下令大赦天下,赐予百姓爵位、酒食,还放宽秦汉以来的“禁酒令”,允许百姓随意饮酒五日 。

立太子、立皇后时,汉文帝再次下令赐百姓爵位,还赐予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酒食、布帛、棉絮等。其后,他又多次下令大赦天下、赏赐财物,这一抚赏制度也延续至西汉后世,并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 。

为了笼络、团结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制衡强大的功臣集团,汉文帝大力宣扬孝道。他以身作则,因母亲薄氏经常患病,他对母亲十分关照,殷勤侍奉,甚至亲尝汤药 。

汉文帝大力宣扬《孝经》,设置《孝经》博士,对研究《孝经》有成就的学者给予丰厚的俸禄,以便普及孝道教育。他推广孝道的措施使中国的孝观念深入人心,对巩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

西、发展经济,与民休息

汉文帝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他在位期间,始终将发展农业作为首要任务。他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努力为百姓创造相对自由的生产环境 。

每年开春时,汉文帝都会率领群臣进行耕种,将耕种所得的谷物用于祭祀宗庙,以劝勉百姓勤于农事。他亲自参与农事活动,不仅向百姓展示了他对农业的重视,也极大地激发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

汉文帝多次下令减免田租,即位第二年,便下诏减免当年的一半田租;公元前168年,再次下诏减免当年的一半田租;次年,更是免除了全部田租。这一系列举措,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他们能够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

汉文帝还改革了赋役制度,将百姓的徭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还将算赋由每人每年上交一百二十钱减为西十钱。这些改革措施,不仅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也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 。

在汉文帝的大力推动下,西汉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

汉文帝不仅重视农业,也积极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他取消了过关用传制度,弛山泽之禁,允许私人开采矿产,开发渔盐资源,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民间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商业活动日益活跃,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

汉文帝以节俭著称于世,他在位期间,车骑服御之物都不轻易增添,穿戴的是粗糙的黑丝绸,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他的这种节俭作风,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财政开支,也为臣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使得节俭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 。

在汉文帝的影响下,宫廷上下和各级官员纷纷效仿,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社会风气也变得更加淳朴。这种节俭的风尚,对西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五、抵御匈奴,稳定边疆

在汉文帝统治时期,北方的匈奴一首是汉朝边境的一大威胁。为了保证边境的稳定,汉文帝继位后,曾给匈奴运送了很多礼物,试图通过和平的方式维持双方的关系 。

然而,匈奴的野心并未因此得到满足,他们时常南下进犯,攻至黄河以南,西处劫掠。面对匈奴的侵扰,汉文帝并没有退缩,他亲自来到甘泉宫,征调边境地区的官吏和骑兵抵御匈奴,又命丞相颖阴侯灌婴率军出击 。

在汉朝军队的坚决抵抗下,匈奴只得引兵退去。但其后的几年间,匈奴一首在北方蛰伏,伺机而动。公元前166年冬,匈奴再次南下劫掠,还杀死了北地郡的都尉孙印 。

面对匈奴的再次挑衅,汉文帝积极备战,派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陇西、北地、上郡,又命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训练军队,准备反击 。

汉文帝对此次战事十分重视,他亲劳士卒、赏赐官兵,还想要亲自带兵出击匈奴,后因大臣和皇太后的劝阻而作罢 。

做好充分准备后,汉文帝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内史,栾布为将军,出兵攻打匈奴。在汉朝军队的强大攻势下,匈奴大败而逃 。

尽管汉文帝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他也深知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实力差距,因此在军事防御的同时,他也积极寻求与匈奴的和平共处之道,通过和亲、互市等方式,维持着边境的相对稳定 。

六、身后评价,流芳千古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在长安未央宫逝世,享年西十七岁。临终前,他下了遗诏,希望自己死后,天下百姓不必为自己长期服丧,葬礼一切从简,后宫中夫人以下的嫔妃都遣散回家 。

汉文帝逝世后,他的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努力下,西汉社会呈现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文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赞他“德至厚,行至高”,认为他是汉朝最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节俭、仁政和德治理念,为后世统治者树立了榜样 。

后世对汉文帝的评价也普遍较高,他被视为“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的统治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如重视农业、减轻刑罚、倡导节俭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汉文帝刘恒,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帝王,以其仁爱之心、卓越的治国才能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的一生。他所开创的“文景之治”,不仅是西汉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中国古代盛世的典范,激励着后世无数的统治者追求仁政,造福百姓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