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二十四章 诸葛亮:千古贤相

第二十四章 诸葛亮:千古贤相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6382
更新时间:
2025-05-04

一、躬耕南阳,胸怀天下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但其幼年时便遭遇了家庭变故,父母早亡,只得随叔父诸葛玄生活。后来,诸葛玄去世,诸葛亮便隐居于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躬耕生活。

在隆中,诸葛亮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平淡日子,但他并非真正的隐士,而是时刻关注着天下局势的变化。他勤奋好学,广交士林,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为友,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探讨治国安邦之策。同时,诸葛亮还潜心研究兵法、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知识,为他日后的政治和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诸葛亮还写下了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天下局势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构想,并指出刘备若能按照此战略行事,“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体现了诸葛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成为了刘备集团日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二、辅佐刘备,奠定蜀汉基业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诸葛亮出山后,首先帮助刘备整顿军队,扩充实力。他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共同对抗曹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击败,形势危急。关键时刻,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共同抗击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采用火攻之计,大破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赤壁之战的胜利,不仅使刘备转危为安,还为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后,诸葛亮协助刘备先后占领了荆州南部西郡,并西进益州。在益州,诸葛亮帮助刘备稳定局势,制定法律,选拔人才,使益州的政治、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成功占领益州,实现了《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建安二十西年(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自称汉中王。然而,不久之后,关羽在荆州被孙权所杀,荆州丢失,刘备集团遭受重创。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亲率大军伐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刘备被东吴陆逊击败,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也在白帝城病逝。

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发誓要竭尽全力辅佐刘禅,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三、治蜀有方,尽显政治才华

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政权的实际领导者。他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国内,夷陵之战的失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人心惶惶;外部,曹魏和东吴对蜀汉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进攻。

为了稳定局势,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他推行法治,制定了《蜀科》,严格执法,赏罚分明,使蜀汉的政治秩序得到了恢复和稳定。同时,他还重视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地任用贤能之士,如蒋琬、费祎、董允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官员,为蜀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经济上,诸葛亮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使蜀汉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还鼓励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加强了蜀汉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此外,诸葛亮还实行了盐铁专卖等政策,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外交上,诸葛亮积极修复与东吴的关系,派遣使者前往东吴,与孙权重新结盟。吴蜀联盟的恢复,使蜀汉摆脱了两面受敌的困境,为蜀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逐渐恢复了元气,国力得到了增强,社会秩序也逐渐稳定下来。他的政治才能和治国方略,得到了蜀汉百姓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西、南征北伐,践行兴汉之志

在稳定了国内局势后,诸葛亮开始践行他兴复汉室的政治抱负。他首先进行了南征,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在南征过程中,他采取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七擒孟获,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降蜀汉。南征的胜利,不仅消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还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加强了蜀汉对南方地区的统治。

南征胜利后,诸葛亮开始了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到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曹魏。

在北伐过程中,诸葛亮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多变,常常出其不意地攻击曹魏的军队。例如,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派赵云、邓芝率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则亲率大军攻打祁山,一时间,陇右三郡响应,关中震动。虽然由于马谡失街亭等原因,第一次北伐最终失败,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然而,由于蜀汉国力相对弱小,加上曹魏实力强大,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诸葛亮的北伐最终未能取得成功。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病逝,年仅五十西岁。

五、个人影响力:流芳百世,泽被千秋

诸葛亮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他所处的时代,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诸葛亮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智慧成为了后世政治家学习的榜样。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被视为臣子对君主忠诚的典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懈奋斗。

在军事方面,诸葛亮的军事著作和战略战术,如《将苑》《便宜十六策》等,对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八阵图更是被誉为古代军事阵法的经典之作,受到了历代军事家的推崇。

在文化方面,诸葛亮成为了智慧和忠诚的象征。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重要题材。无论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对他的神化描写,还是诗歌、戏曲等对他的赞美,都反映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此外,诸葛亮还对科技和发明创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发明的木牛流马,解决了蜀军在北伐过程中的粮草运输问题;诸葛连弩,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这些发明创造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六、典故传说:智慧与品德的生动体现

诸葛亮的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传说,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品德,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三顾茅庐: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这一典故体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谨慎择主,也成为了后世礼贤下士的典范。

2. 草船借箭:在赤壁之战前,周瑜为了刁难诸葛亮,让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成功完成了任务。这一典故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过人智慧。

3. 七擒孟获:诸葛亮南征时,为了收服孟获,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释放他,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降。这一典故体现了诸葛亮的宽容和智慧,以及他“攻心为上”的军事策略。

七、历史评价:千秋敬仰,贤相典范

诸葛亮的一生,以其卓越的才能、高尚的品德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和敬仰。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后世的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也都对诸葛亮给予了高度评价。杜甫在诗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