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婚女配翻身记
逃婚女配翻身记
当前位置:首页 > 二次元 > 逃婚女配翻身记 > 第106章 她们不是谁的女儿,是未来的主角

第106章 她们不是谁的女儿,是未来的主角

加入书架
书名:
逃婚女配翻身记
作者:
智齿匠师
本章字数:
4518
更新时间:
2025-07-07

我是林知安。

今年二十九岁,在江南绣坊门口,看着一群年轻女孩收拾行囊,准备踏上异国旅途。

她们是我母亲念安的学生,也是我曾亲自教过的学员。

她们中有人会刺绣、有人会染布、有人能记账、有人懂谈判。

但最重要的是——她们知道,自己是谁。

一、一封来信,让我想起她们的成长

那天清晨,我在书院收到一封来自波斯的信。

寄件人是玛雅——那位曾在萨迈拉分校问我“像我这样的女孩,能不能改变命运”的小女孩。

她写道:

“林大人,我己经十七岁了。”

“我现在在‘巾帼妈妈互助小组’当讲师,也在帮助其他女孩识字。”

“前几天,我带着一批绣品去集市卖,对方想压价,我说:‘不行,这是我们的劳动成果。’”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您说的一句话:‘女人也可以为自己说话。’”

“我想告诉您,我做到了。”

读完这封信,我望向窗外,阳光洒在案几上,映出一片温暖。

我忽然想到,那些曾在我课堂上低着头的女孩们,如今都己长大。

她们不再是绣娘、厨娘、洗衣妇的女儿。

她们是——她们自己。

二、我们开始培养“第二代女性领袖”

那年春天,我和沈清如商议,正式启动“第二代女性领袖计划”。

目标很明确:

不只是培训成年女性,而是从小培养女孩的独立意识与领导能力。

我们在各地“林氏女子学院”设立“青少年成长中心”,课程包括:

基础技能 :识字、写作、数学、财务入门

生活实践 :烹饪、缝纫、染布、手工艺制作

社交训练 :公共演讲、谈判技巧、团队协作

自我认知 :性别平等教育、人生选择课、心理成长辅导

我们不再等待她们长大后再教她们如何生存。

我们要让她们从小就明白:

她们不是为了嫁人而生的,也不是为了照顾别人而存在的。

她们可以有梦想,也可以实现梦想。

三、她们的人生起点,比我们更自由

这次要出发前往海外学习的女孩,共有十二位。

最小的十五岁,最大的二十出头。

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

1. 阿兰:从洗衣女工到国际学生

阿兰,十五岁,母亲是洗衣女工。

她说:“小时候我以为我的命就是洗衣服和带弟弟。”

“可自从进了‘巾帼妈妈互助小组’,我学会了写字、算账、签合同。”

“现在我要去天竺学纺织工艺,回来后想开一间自己的布料店。”

2. 秋月:绣娘的女儿,要做自己的导师

秋月,十六岁,父亲早逝,母亲靠刺绣养家。

她说:“我五岁就跟着妈妈学针线,九岁开始写绣样说明。”

“去年我帮她设计了一套双面绣,还卖到了京城。”

“这次我要去东瀛,学习传统织机操作,将来我要当老师,教更多女孩做手工。”

3. 柳儿:厨房里长大的孩子,要做创业者

柳儿,十八岁,出生在“小小满·亲子厨房”。

她说:“我五岁就会剥蒜切藕片,七岁能炒蛋煮饭。”

“但我妈不让我只会做饭。”

“她送我去书院读书,也教我怎么定价、谈合作。”

“我要去拜占庭,看看他们的市场是怎么运作的,然后回来开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餐厅。”

4. 苏瑶:母亲是裁缝,但她想当外交官

苏瑶,二十岁,母亲是村里唯一会剪裁的女裁缝。

她说:“我妈教会我缝补衣服,也教会我不要低头做人。”

“我在书院学完了全部政务课程,这次要去波斯实习,争取成为第一位女性驻外使节。”

她们的名字,也许不会载入史册。

但我知道,她们正在书写一个新的时代。

西、临行前夜,我们在绣坊举行了一场告别仪式

那天晚上,绣坊灯火通明。

老绣娘们围坐在一起,为即将启程的女孩们缝制一件远行衣。

每件衣服的内衬上,都绣着一句话:

“你可以是你自己。”

没有署名,也没有落款。

因为这句话,早己深深印在她们心里。

我站在一旁,看着她们低头缝线的样子,忽然想起小时候在厨房里,母亲教我切藕片的情景。

那时的我,也不知道有一天,我会把这份自由,传给她们。

五、她们的第一站:波斯萨迈拉分校

十二位女孩抵达波斯时,正值春日。

萨迈拉分校为她们举行了欢迎仪式。

法蒂玛校长致欢迎词:

“你们不是来学习手艺的,而是来创造历史的。”

“你们的母亲改变了她们的时代,现在轮到你们了。”

女孩们站在讲台上,轮流介绍自己。

她们的声音不大,却坚定清晰。

一位波斯女孩听完后小声问身边的姐姐:“她们真的和我们一样吗?”

姐姐点头:“是的,只是她们更早学会了说话。”

那一刻,我知道,这趟旅程的意义,不只是技艺的交流。

它是思想的传递,是自由的延续。

六、她们在不同国家留下了什么?

几个月后,这些女孩开始在世界各地留下她们的足迹。

阿兰 在天竺建立“大晟布艺文化馆”,推广中式染布技法

秋月 在东瀛开设“绣娘工作坊”,教当地女孩用针线赚钱

柳儿 在拜占庭创办“林氏私房菜体验馆”,将中国美食文化传播至西方

苏瑶 成为首位赴波斯实习的女性外交实习生,协助签署双边文化合作协议

她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写下一份《成长日记》。

这些日记后来被整理成书,题为:

《我们不是谁的女儿》

书中记录了她们的成长、挑战、失败与突破。

它将成为下一届少女们的教材。

七、我在绣坊门口写下最后一行话

那天傍晚,我回到江南绣坊,看着门前的桂花树己经高过屋檐。

风吹过,叶子沙沙作响。

我在木板上写下一行新字:

“我不是谁的女儿。”

“我是我自己。”

这一次,我没有擦掉它。

我希望每一个走进绣坊的女孩都能看见。

也希望她们记得:

自由,不是天生的礼物。

它是一代又一代女性,亲手缝出来的未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