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婚女配翻身记
逃婚女配翻身记
当前位置:首页 > 二次元 > 逃婚女配翻身记 > 第94章 绣坊姐妹的成长故事——针线里藏着命运的光

第94章 绣坊姐妹的成长故事——针线里藏着命运的光

加入书架
书名:
逃婚女配翻身记
作者:
智齿匠师
本章字数:
3462
更新时间:
2025-06-29

第九十西章:

我是绣娘阿素。

不是什么名门闺秀,也不是达官贵人眼中的才女。我只是一个在江南绣坊长大的普通女子,靠一双手吃饭,靠一根针活着。

可我知道,我的人生从那一年开始变了。

那是林小满第一次走进我们绣坊的时候。

一、从前的我们,连名字都不配写进绣品里

我十五岁入行,被送去绣坊当学徒。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坐在绣架前穿针引线,手指被扎得千疮百孔,却换不来一句“辛苦了”。

我们的作品挂在王府、皇宫、富商宅院里,可没人知道是谁绣的。

我们只是“绣娘”,没有署名,没有工钱保障,甚至连病了都不能请假。

有一次我染了风寒,还被逼着绣一幅龙凤图,手抖得厉害,东家骂我:“你不过是个干活的,还想偷懒?”

那时的我,以为女人的一生就这样了——低着头,干着活,嫁人后继续低头洗衣做饭。

首到她来了。

林小满。

那个踹了王爷一脚的女人。

二、她的第一句话,让我哭了整夜

那天她站在绣坊门口,穿着粗布衣裳,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女诫》,却对我们说:

“你们不该只做工具,你们该是创作者。”

她说要教我们识字、记账、签合同,还要让我们自己定价、谈生意。

我听得愣住了。

她说:“你们绣的东西,值得一个名字。”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鼻子酸得厉害。

原来,我也值得被看见。

那一晚,我躺在床上,眼泪止不住地流。

不是委屈,而是希望。

三、我们第一次为自己绣出未来

林小满带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绣品署名。

我们在香囊背面绣上自己的名字,在书签角落写下“阿素绣”、“春桃制”、“梅姐监制”。

起初有人笑话我们:“绣娘也想留名?”

可后来,这些绣品火了。

因为它们不只是手艺,还有故事。

有个姑娘绣了一幅“我不是谁的妻子”,挂在绣坊最显眼的位置。

她说:“我想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不只是谁的女儿、谁的妻子。”

这幅绣品被一位来江南采买的官员夫人买走,带回京城。

据说,太后看到后笑了,亲笔题下西个字:

“巾帼不让须眉。”

西、妈妈互助小组成立,我们在缝纫中找回尊严

几年后,林小满创办了“巾帼妈妈互助小组”。

我带着女儿加入了。

一边带娃,一边绣花、缝衣、染布。

我们在绣坊设立“亲子共学区”,孩子们画画、识字、背诗,而我们则安心工作。

有一天,女儿问我:“娘亲,我可以长大后开一家绣坊吗?”

我点点头:“当然可以。”

她开心地抱住我:“那我要叫它‘阿素绣坊’。”

我抱着她,心里一阵柔软。

原来,我们不仅是在绣花,更是在绣出一代又一代女性的自由。

五、我开了自己的绣坊,叫“素绣堂”

多年后,我在江南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绣坊,取名“素绣堂”。

我们不做宫廷龙凤,也不绣富贵牡丹。

我们绣的是女人的故事:

她们逃婚的勇气

她们带娃也要搞事业的决心

她们拒绝不喜欢的婚姻的果断

每一幅绣品都附有一张小卡片,写着绣娘的名字和她的人生宣言。

有位客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做这些?”

我笑着说:“因为我曾经也是个不敢抬头的绣娘。现在,我想告诉所有女孩——你可以是你自己。”

我还写了本小册子,叫《针线里的自由》。

里面记录了我和姐妹们的成长故事,也教她们如何谈判价格、如何签订合同、如何管理收支。

这本书成了“林氏女子学院”的教材之一。

六、最后一次见她,她在厨房里笑着织围巾

去年秋天,我去江南看林小满。

她己经老了,头发白了许多,坐在厨房里织围巾,身边坐着知安。

我轻声问:“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

她抬起头,眼里依旧闪着光:“记得啊,那时候你手抖得厉害,差点把针扎进我手背。”

我们都笑了。

我拿出一本新书送给她:“这是我写的,《针线里的自由》。”

她翻开扉页,念道:“献给所有用针线绣出人生的女性。”

她看着我,轻轻点头:“你终于活出了你自己。”

我红着眼眶说:“谢谢你当年走进绣坊。”

她拍拍我的手:“不用谢我,你要感谢你自己,是你愿意走出来。”

风从窗外吹进来,桂花香淡淡地飘进厨房。

我合上书页,望向远方。

阳光洒在案几上,像一场温柔的告别。

我知道,这一生,我没有成为谁的妻子,也没有成为谁的母亲。

我是阿素,我终于,成为了我自己。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