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沈清如。
林氏女子学院院长,也是“女性入仕”政策推行的首批见证者之一。
那一年,太后临终前留下遗诏:
“自今往后,女子亦可应试入仕,择优录用。”
这八个字,像一把利剑,劈开了千年来的性别壁垒。
而我,有幸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亲眼见证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一、初闻消息,我在讲台上哭了
那天清晨,阳光刚刚洒进书院,我正站在讲台上讲解《女诫》的现代意义。
突然,外头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个学生冲进来:“清如院长,您快看这个!”
她递给我一份朝廷公文。
我接过,目光扫过正文,心跳瞬间加快。
“自今往后,女子亦可参加科举考试,凡成绩优异者,皆可入仕为官。”
我怔住了。
台下一片寂静。
学生们看着我,眼里有惊愕、有期待、也有不敢相信。
我深吸一口气,抬起头,声音微微发颤:
“姐妹们,我们终于可以走进考场了。”
那一刻,讲堂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有人激动得抱在一起痛哭,也有人跪在地上,喃喃道:“谢谢林小满……谢谢她为我们争取来的这一天。”
我也红了眼眶。
是啊,这一纸诏书,不只是制度的改变,更是无数女性命运的转折点。
二、第一批考生报名,绣娘、厨娘、母亲都来了
诏书下达后的一个月内,全国上下报名人数超过五万人。
不仅有贵族小姐、书香门第的闺秀,还有来自绣坊、工坊、厨房的普通女子。
她们中有人年过三十,带着孩子来报名;
有人出身贫寒,靠缝补衣服养家;
还有人,是从林氏女子学院走出去的学生。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叫阿梅的女人。
她原是个洗衣妇,后来在“巾帼妈妈互助小组”学会识字,又通过“家庭女子书院”系统学习了礼仪、算术、法律常识。
她说:“我想让我女儿知道,女人不只是洗衣做饭的工具。”
她报完名后,在我面前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也谢谢林小满。”
我扶起她,说:“你该谢你自己。是你愿意走出来。”
三、考场设在京城,我亲自带队前往
那年的秋闱,朝廷特设“女子专场”,地点就在京城林氏女子学院。
我们在校门口挂上一副对联:
上联:笔墨纸砚,写尽女子志气
下联:诗书礼法,绘出巾帼宏图
横批:巾帼不让须眉
考场布置得庄重而不失温柔。
每一张桌案上,除了笔墨纸砚,还有一杯温水、一条手帕、一本《女学基础》。
我们不想让她们只是考试,而是想告诉她们:
“你们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男人强,而是为了证明你们值得拥有同样的机会。”
我作为监考官之一,站在讲台上,看着她们陆续入座。
她们穿着不同的衣裳,有的朴素,有的华贵,但眼神一致坚定。
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林小满站在窗外,笑着点头。
西、考试内容改革,不再只考《女诫》
以往的女子考试,多以《女诫》《列女传》为主,强调贞节、顺从、贤淑。
这一次,我们联合多位女学者、官员、教育家,重新制定考试大纲:
基础科目 :识字、书写、算术、礼仪
专业方向 :行政管理、司法文书、财政预算、教育指导
实践能力 :谈判技巧、合同拟定、公共事务模拟处理
试卷分为三个等级:
初级:适合基层文书、县衙助理
中级:适合地方官员、学校教习
高级:适合中央选调、御前顾问
一位主考官曾问我:“为何要加入这么多实务内容?”
我说:“因为女人不是来当花瓶的,我们要做的是真正的治理者。”
他沉默片刻,点头:“你说得对。”
五、放榜那天,我看到她们的眼泪与笑容
一个月后,放榜日。
我们在书院广场设了一个巨大的榜单,密密麻麻的名字映着阳光,闪闪发光。
有人挤在前面找自己的名字,有人紧张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忽然,一声尖叫划破空气:
“我上榜了!!”
紧接着,更多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
“我也上了!”
“我被分到岭南做文书!”
“我要去蜀中教书了!”
人群中,有个年轻姑娘拉着她的母亲激动地转圈。
她母亲抹着眼泪:“我这辈子没想过,我的女儿能穿上官服。”
我望着那一幕,心中百感交集。
我知道,这不是终点。
这只是开始。
六、我们设立“女子政务学堂”,培养未来栋梁
为了帮助这些女性顺利进入仕途,我发起“女子政务学堂”。
课程包括:
官场礼仪与沟通技巧
法律条文解读与应用
地方治理与民情调研
财政预算与收支管理
女性领导力与团队协作
我们请来了当年林小满的学生、绣坊主、厨娘、教师,甚至几位男性开明官员担任讲师。
有一次,一位刚入职的新官问我:“我怕别人说我靠关系才进来的。”
我看着她,认真地说:“你不是靠关系,你是靠实力。”
她点点头,眼中燃起光。
七、我在绣坊写下一封给十年后的信
那天晚上,我坐在绣坊里,窗外桂花香淡淡飘来。
我拿出一封信纸,写下:
“亲爱的十年后的你:
如果你读到这封信,说明你还记得林小满这个名字。
她教会我们识字、记账、拒绝和选择。
而我们,正努力把这些教给更多的人。
愿你在任何时候都有勇气说出‘不’; 愿你拥有知识作为铠甲,语言作为武器; 愿你有爱,也有自由; 愿你不是谁的女儿、妻子或母亲, 而是你自己。
——沈清如 敬上”
我把信封好,放进抽屉深处。
风从窗外吹进来,桂花香飘进屋里,像极了当年林小满第一次带我走进书院的那个秋天。
我知道,她不在了,但她留下的火种,正在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