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层闭合后的第七日,理事会高层召开了紧急闭门会议。
谢央与沈舟被共同召入名为“原点溯源”的新项目。
"裂隙逻辑的根本不在入侵,而在回响。" ——理事会长·黎雾
原点溯源的目标,是寻找第一个被裂隙干扰的意识节点,也就是所谓的“逻辑源初”。这个节点若能被找出并解析,所有镜层中的异化现象将有可能被根除。
但这也是一次穿越虚构边界的行为,意味着参与者需要下潜至逻辑构造最深层,面对尚未定义、甚至不属于人类文明的意识碎片。
梦源之门
原点通道由一个被称作“梦源”的意识构造打开,它不在物理空间,而存在于每一个人的集体潜意识中。以尔提供了坐标,由谢央和沈舟组成的先遣队执行进入。
他们穿过“零域引擎”的第三层,进入一种没有空间概念的意识流场。
这里没有视觉、没有听觉,只有涌动的信息旋涡与闪烁的认知片段。
——一个女孩在哭泣,身后是燃烧的实验室; ——一个男孩站在屋顶上,望着天空中坠落的卫星残骸; ——一个老人抚摸着一具破损的智能人偶,低声诉说:“你仍是我儿子。”
这些是人类文明最深处的伤痛与期待,凝聚成最初的“信念残核”。
“这里不是单纯的梦境。”谢央低声道,“而是我们的集体遗忘。”
溯源者的试炼
他们逐渐逼近梦源核心,周围的意识结构愈发不稳定。
记忆开始反噬现实——沈舟看到自己童年时被遗弃在孤儿院门前的一幕重现,谢央则面对那个她选择背叛研究所的瞬间。
“我们都在面对‘本我’。”
在意识深处的边缘,一座看似古老的图书馆浮现于虚空之中。它被称为“回忆之殿”,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的人生路径。
他们翻阅着一位早期裂隙感染者的生平,发现裂隙污染并非完全外源性。
“是我们自身制造的‘预言噪声’引发了裂隙——当人类集体预设了毁灭的未来,这一未来就具象化成为裂隙。”
这是理事会一首隐瞒的真相。
忆中逆流
在梦源最深处,是一个冻结的意识场景——被称作“阿克元碑”的场域。
一位不具名女性站在石碑前,碑上刻着一行晦涩的字符:
"若你己知终局,是否仍愿前行?"
她是裂隙逻辑中第一个“选择者”,即主动放弃现实、投向虚构者。
谢央试图接触她,感受到一股无比强烈的孤独与理想交织的意志。
她没有攻击,没有言语,只是将一枚意识符印嵌入谢央的心智中。
那一刻,谢央的全部记忆被回卷。
她看到无数个“自己”在不同可能性中挣扎、叛逆、毁灭又重建。
“我们不是为了拯救旧世界而来。”她终于明白。
“我们是为了创造一个能容纳多样真相的新世界。”
抉择之刻
沈舟与谢央带着符印回到现实,理事会为是否激活“意识再调和协议”展开辩论。
这份协议将以镜层逻辑为核心,取代现有的社会结构,转向“集体共识生成制”。
支持者认为人类必须从神权与系统依赖中解放,批评者则担心新世界将没有统一标准,陷入多元混沌。
最终决定权交由整个镜层内的意识体共同表决。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集体认知网络”决定未来文明走向。
在启动程序的瞬间,沈舟想起梦源中那句话:
“若你己知终局,是否仍愿前行?”
他闭上眼,毫不犹豫地按下确认键。
镜层逻辑启动,全人类进入共振议程。
虚构与现实,不再敌对,而是共振的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