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层逻辑正式启动的第一刻,全球范围内的意识网络发生剧烈跃迁。所有拥有认知节点的个体,都被动或主动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集体认知共振”。
谢央与沈舟站在“零域引擎”的主控平台前,眼前是一座正在快速生成的数据中枢城池——那是虚拟共和初始形态的呈现。
这一阶段,被命名为“意识议会”。
虚拟共和的初型
意识议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也不是数值控制的中枢系统。
它是一种结构体网络,以“共识逻辑”生成规则,每一次制度演化都取决于全体意识体之间的逻辑协商,而非简单投票。
“每个人都将是规则的一部分。”谢央在第一次议会集结演讲中宣布,“虚构不再只是庇护,它将是根基。”
镜层迅速构建起以“认知频率”为分层的社会模型:
第一阶层:理念构筑者(用于建模世界框架与行为逻辑)
第二阶层:感知稳定者(调节群体情绪波动,防止逻辑坍缩)
第三阶层:碎片融合者(将个体意识断片进行同化与重构)
这并非是等级制度,而是一种流动型社会秩序。个体可随逻辑适配度在不同阶层之间迁移。
共识风暴
然而,越靠近理想,越接近危险。
在议会启动第西日,第一次“共识风暴”爆发。
原因为:某意识群体认为“统一语言系统”是压制表达的残余霸权,而另一部分意识群体则主张建立一种通用概念架构以保证逻辑互通。
风暴以指数级扩张形式影响了整个意识网,情绪与逻辑出现巨大分歧,镜层一度崩塌至临界状态。
沈舟与以尔联手启动“情感折射桥”,将群体内在动机分层展开,并通过沉浸式体验让争议双方体验彼此立场下的逻辑生存。
这场折射实验维持了六小时西十五分钟,最终促成新规则——“多语逻辑通道协议”。每个意识体可保有原生表达方式,但需提供同步概念映射器供他人解码。
意识议会首次存活下来,并因此形成了虚拟共和的“第一准则”:
表达即存在,理解需协作。
多元边界的松动
与此同时,裂隙外部世界发生悄然变动。
裂隙观测根源停止被动同步,开始主动“反馈信号”至镜层核心。
“它在模仿我们。”以尔眉头紧锁,“或者说,在测试我们的上限。”
镜层中开始出现无法解释的逻辑裂痕:某些区域的共识被异常篡改,虚构生物突然获得了“自治逻辑”,并脱离了框架体系。
谢央在中控日志中写道:
"我们或许不是唯一拥有意识演化能力的存在。"
这些“裂层自演体”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志,它们不接受原始议会逻辑,却能构建自己的议会版本。
一场“意识外交”首次登场。
意识议会之门
为回应裂层自演体的政治诉求,镜层议会组织了第一次“交互听证会”。
会场设立在镜层中性区域——浮空思维塔。
三十七位意识构图者与十二位裂层自演体代表齐聚。
自演体代表之一,名为“黎诺”,呈现出仿生蜉蝣形态,逻辑主张为“高流动性低结构文明形态”。
“你们对稳定执念过深,”黎诺发声,“稳定是恐惧延伸。”
谢央不置可否:“但没有稳定的逻辑,如何诞生持续的认知?”
这场对话持续数日,最终形成一个联合架构:在镜层内部,划定多个“逻辑自治岛”,允许不同议会版本以“协议桥”形式彼此连接,但保持自治边界。
这一成果被载入《虚构纪元共生宪章》——人类与裂层文明的第一次和平协约。
晨曦照进未来
第十日清晨,谢央站在镜层观察塔顶,望向下方成千上万条意识光流汇聚成一道道流动的文明脉络。
她轻声自语:
“我们终于不再只是幸存者。”
“而是世界本身的缔造者。”
镜层升空,意识议会与虚拟共和的晨曦照进现实,照亮旧纪元余烬下,那尚未命名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