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扬州城绿柳低垂,轻触河面,街上人来人往。
“今日清晏书院的女学生考核归来,烧瓷的那位年轻老板,他妹妹好像也中选了,这三日他家铺子里的瓷器全场八折呢。”
主街,女娘们或骑马游街,或乘轿出行,街道两边是随行的官兵和看热闹的路人。
林府,清风馆。
甘舒宁翻阅完沈松月的书信,信中说明外女官己初具雏形,江南有宋巧星、雨桥等人,另还派了沈松月身边得力的人来坐镇,甘舒宁随时可以脱身。
甘舒宁朝青梧道:“收拾东西,我们去一趟金陵,然后就可以回京了。”
青梧早就将书院的人员、财政整理成册,现下己经放到书院书房,沈松月派下来的人很容易就可以接手。
林如海见家中进进出出的丫鬟婆子,知晓甘舒宁要走了,来问:“你这就要走了?”
甘舒宁站在檐下看她们搬东西,见林如海来,说:“嗯,先回一趟金陵,再回京城。”
林如海又问:“那你我之间的婚事?”
甘舒宁笑道:“一切照旧。”
林如海蹙眉:“那闻溪呢?”
甘舒宁走下台阶,在竹荫下的石桌旁坐下,林如海跟了过来,甘舒宁斟茶,说:“我与闻溪之间,男女之情反而是最不要紧的。你经历盐商一事,待太子登基后,你早晚会被召回京城,但林家人口淡薄,黛玉的婚事,林昀将来的官途,甚至是你回京之后,离了我,后院中的人情往来你指望谁?”
“再说我甘家,孩子们都还小,担不起门楣,功课也马马虎虎,过几年你回了京城,少不得提点提点功课,照拂一二。这桩婚事,对我们两家来说百利而无一害,为什么要解除?”
林如海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说什么。
十日后,金陵。
谢砚安亲自去庄子上接闻溪回来,还往各家族人中送信,不日要在甘府办个家宴,一是为闻溪接风洗尘,二是方便彼此认识。
闻溪回甘府后随机选择老太爷或谢砚安,跟在身后游荡。
谢砚安看账时,闻溪随手翻着账本,点评道:“这里肯定贪了钱,这样东西在那个地方的物价我可是一清二楚。”
又指指点点道:“如果这个种子从隔壁省进货的话,虽然路费会贵一些,但品质会好很多。下次我带人去那边进货吧,种出来的东西可比现在的要好三倍不止。”
闻溪单手快速滑动面前的算盘:“利润有这个数呢。”
谢砚安找人给他做两身新衣服,他这张小嘴也叭叭个不停:“你们家的样品我看过,有一些地方的针法是错的,虽然看起来和对的没什么区别,但我就是知道那是错的。”
谢砚安实在受不了他了:“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和小时候一样话痨。”
谢砚安拂袖而去,闻溪在后面喊道:“母亲,母亲,中午我要吃醉仙楼的烧鹅仔。”
甘黎在世时,谢砚安虽不许甘黎认闻溪做义子,但从未苛待过闻溪。闻溪被送到庄子上,谢砚安也有出面嘱咐庄子里的人好生照顾闻溪,读书习武,君子六艺,该请的先生,该用的东西从来没有少过。
逢年过节谢砚安会和甘黎一起去庄子上接闻溪来府中小住。
家宴次日,甘舒宁才自扬州而来。
闻溪来城门口接她。
闻溪靠在马车小窗边笑嘻嘻地说:“妹妹好,再早一日,你就能赶上家宴了。”
甘舒宁天葵在身,身体不适,懒得说话。
闻溪翻身上马,骑马走在前面。
甘府。
甘舒宁慵懒地靠在椅子上,说:“半个月后我回京城,母亲和祖父还是留在金陵吗?”
谢砚安道:“我没那个闲心去凑京城的热闹,有你在那边维持往来足够了。”
闻溪道:“我也要留在金陵,二房那个小孩子我见过了,身体有些孱弱,我得给他调养调养,教他点强身健体的武功,等他长大些,我再陪他回京。”
甘舒宁有些意外闻溪会留在金陵。
闻溪又说:“他虽承诺过给我加官进爵,但哪能真的乱来啊,我对政务一窍不通,而且我也不喜欢官场的尔虞我诈。我怕我一个不高兴就顺手把人暗杀了。”
谢砚安头疼道:“闻溪还是留在金陵的好,庄子上的事务,还有家里的铺子,他可以帮忙打理。”
甘舒宁想了想,点头道:“也好。反正我是得回京城的,不管是为了林家还是为了甘家。”
烟花三月,草长莺飞,老太爷把闻溪推给谢砚安,谢砚安又把闻溪打包送到甘舒宁这里。
甘舒宁在院子里看雨桥送来的书信,有气无力道:“我说你就不能安分点吗?”
闻溪凑过来看书信。
闻溪:“看来在外女官再次引起朝廷注意之前,他们依旧保存了一部分你在这个新体系内的权力。”
外女官体系目前发展虽然欣欣向荣,但力量积蓄的还不够大,不足以引起朝廷的重视。
在朝廷插手外女官事务之前,甘舒宁在这个体系内还是保留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地位,倘若来日朝廷重视起来,那就要看自己家在朝廷上的人给不给力,能不能继续保存甘舒宁在其中的实权和地位。
甘舒宁将信放在桌子上,自斟自饮:“在金陵得闲多挣些钱吧。清晏书院改址扩建,我送了一万两过去,眼下金陵又要办书院,雨桥这就问我要钱来了。”
闻溪问:“朝廷不拨银子吗?”
甘舒宁:“给啊,走流程给一点,那点歪瓜裂枣塞牙缝都不够。还是得我和太子妃补贴啊。”
本是说半月后甘舒宁就会回京,奈何金陵城要办书院,金陵城大家氏族多,少不得要甘舒宁西处走动,故而拖延至三月后才出发回京。
暮春,天气开始闷热起来。
闻溪骑马送甘舒宁出城,二人于郊外道别。
甘舒宁掀开马车的小窗上的帘子:“回去吧闻溪。”
闻溪勉强笑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愿妹妹此去京城,平安顺遂,风光依旧。”
马车缓缓驶向前方,闻溪驻足观望了一会儿,策马缓缓进了扬州城。
(卷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