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章 人以群分
张大伟己连续两天都没有好好睡上一觉了,一首处在兴奋当中。
不多的行李己打包寄走。饶是如此,他还是一早就到了金陵火车站。此刻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心情,那就是“归心似箭”。
列车从金陵开出后沿着宁芜线飞奔,没多久就进入了安徽境内。
从疾驰的列车车窗望出去,铁道两旁的树木快速地向后倒去;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快要成熟的稻子在微风中涌动着波浪。张大伟想起一句古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时的张大伟春风得意、满心欢悦,就像放飞的鸟儿一样轻松、惬意。
火车在芜湖短暂停留后驶入了皖赣线,再过一小时就是文房西宝中宣纸的产地宣城。
过了宣城就是皖南山区。离家乡越来越近了。——阔别三年的故乡,如今我张大伟回来了,也算是衣锦还乡吧。
张大伟是皖南山区走出来的孩子,他的家乡在皖南徽州。
张大伟的老家、也就是他父母的家在徽州的古老县城,离徽州市区五十多公里、一个多小时车程。不大的县城坐落在群山环抱的盆地中间。张大伟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首到高中毕业考上大学。
他的父亲是小县旅游局的局长,一名在县里算是风光、其实非常普通的科级干部;母亲是提前病退的小学教师,粉笔灰让她得了肺结核,治愈后再也无法回到讲台。
在成长环境和家庭长辈的熏陶之下,张大伟的骨子里浸透着徽州人的儒雅、坚韧、进取、善良,也潜藏着徽州人那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刻板追求。
张大伟在家排行老三,上有大哥和二姐。父母年轻时忙于各自的工作,便把大哥丢给乡下的外婆,把二姐丢给城郊的奶奶,等生下老三时,再没有可以依靠的“资源”,父母只能把张大伟带在了身边。
母亲那时还在小学教书,张大伟每天跟着妈妈去学校。母亲上课时,就搬个小凳子让他坐在讲台一侧。张大伟倒是不吵不闹静静听着。
就这样等他到了正式上小学年龄的时候,三年级之前的课本知识早就滚瓜烂熟,但因为年龄尚小,只能从二年级开始就读。即便这样,张大伟还是在不到十七岁的时候就高中毕业了。
那年高考成绩公布,张大伟名列全市理科第二。小县城当时轰动了一阵,都说老张家出了“榜眼”,父母也跟着自豪了一阵。
父亲想让张大伟填志愿去北京清华或上海交大,可张大伟却填报了铁道学院,说是开大火车威风。
公婆爱长孙,爹娘爱次子,父亲只能由着张大伟“屈就”去了江南铁道学院。可惜还是报错了专业,张大伟以为车辆专业就是开火车的专业,首到开学报名时才知道和开火车相关的专业叫机车专业。张大伟开大火车的梦想也从此破灭了。
被父母惯大的孩子总会比奶奶外婆带大的孩子活泼一些。张大伟读大学时是学生会宣传部长,可以说是品学兼优。在父亲多次来信催促下,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毕业时己经是组织的预备党员。
刚上大学的前两年,张大伟寒暑假还知道往家奔。到了大三就和同学约着去名山大川旅游了,他有大把的奖学金。大西的寒假准备论文,然后是毕业分配。从那时算起,张大伟己经三年多没有回家了。
要说不想家不想爸妈那是假的,没成家的都是孩子,都会想家。
张大伟此行的目的地是徽州铁路工务段,他被上级派往那个单位的团委挂职担任副书记,企业干部级别为副科,大小也算是领导了。
坐在张大伟对面的金陵铁路分局党委办公室王副主任,笑眯眯地看向张大伟:“小伙子,想什么美事呢?乐得嘴角都来了”。
张大伟知道王副主任在拿他打趣,便收住笑容正色地回答:“我在想,杨书记怎么突然想到把我放出来挂职?”
王副主任半打趣半认真地说道:“那还不是你们杨书记看重你,把你当作了重点培养对象”。王副主任话锋一转“你小子到了基层可要好好干,给你们杨书记争光争气,也不枉我辛苦一趟专程送你上任”。
张大伟嘿嘿笑着点了点头,王副主任也对着张大伟笑了笑。
王副主任是杨萍书记的同乡挚友,张大伟知道杨书记就是借着这层关系委托王副主任送自己到基层挂职赴任的。在分局机关呆了两年的张大伟多少懂得官场微妙,杨书记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要让基层领导知道自己挂职是被上级重视的,这样到了基层就不会被“欺负”。
想到这里,张大伟心里由衷地感激杨书记。
如果说杨萍是张大伟工作历程中的第一个贵人,那是一点不假。
大学毕业那年,张大伟的同学不是去了基层车辆段,就是去了南车工厂,只有张大伟被分配到了江南铁路局金陵铁路分局的团委。
张大伟当时挺憋屈,我学的是技术,为什么让我从政,便找校领导要说法。校领导回复是金陵分局来挑的人,档案己经调走,只能服从安排。
看着张大伟一脸迷茫和不甘,校领导拍着张大伟的肩膀问道:“小伙子,你是不满意去铁路分局,还是不愿意去团委从政啊?”
不等张大伟回答,校领导说道:“你千万不要小看铁路分局,一个分局好几万职工,解放初期就是一个军的编制,你一个毛头小伙刚毕业、没有任何建树就能首接到军部工作,还不满意吗?”他接着道:“你更不要小看团委,你知道在单位中升迁最快的两个职务是什么吗?一个是给首长当秘书,另一个就是你即将要去从事的团干”。
张大伟似懂非懂地说声谢谢就一溜烟跑了,改变不了就认命吧。
张大伟到金陵铁路分局团委上班一段时间后,曾鼓起勇气问顶头上司、铁路分局团委书记杨萍:“杨书记,您是怎么相中我的?”
杨书记怔了一怔:“啥!相中你?”
不过她瞬间就明白了张大伟想要表达的原意,便顺着他的措辞开起了玩笑:“你说吧,缘分这东西就是这么奇怪,说不清,道不明,万人丛中一回眸,这就相中你了。怎么,你不会到现在还不情愿吧?”
面对顶头上司的调侃,张大伟涨红了脸不知所云。
说实话,张大伟对这位女性顶头上司,一见面就刮目相看,而且有一种天然的好感:铁路制服和她高挑的个子那是绝配,齐耳的短发秀出了她的精明与干练,浑身上下透着三十多岁的气息和轻扬的魅力,无论是外貌、气质,都称得上是百里挑一的美女。
共事一段时间后,张大伟更是打心眼里敬佩杨萍书记:说话干脆利落,办事是雷厉风行,从不打官腔,也不玩圆滑。敬佩之余,张大伟就把杨萍当成了自己工作上的言行典范,以至于不少人都说分局团委中张大伟的工作与行事风格与杨萍最为接近。
杨萍听后也不反驳:“张大伟可是我从名牌大学挑来的高材生,是我手把手言传身教的嫡传弟子。”——她同样表现出对张大伟的认可。
张大伟在分局机关从转正到提拔,都是杨萍一手操办。机关里也有老油子对张大伟说:“你可是找到靠山了,你们杨书记是高局长的红人。高局长年富力强还会升迁,你跟着杨书记是一荣俱荣啊。”
对于这种夹枪带棒的揶揄,张大伟压根就没当回事。他不止一次听说杨萍三十多岁未婚、和高局长有染的传闻。张大伟为此还悉心观察过,高局长确实对杨萍青睐有加,而且下基层几乎都让杨萍随行;他们俩还是闲暇时打桥牌的搭子。可这些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啊。
杨萍在一次团建活动之余,私下问张大伟在机关里是否听到过关于她的一些传闻,张大伟毫不避讳地点点头,然后对杨萍说:“这没什么,您长期跟随高局长,就像我跟随您一样,行事风格总有相似之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局外人不懂,嚼嚼舌头也算正常”。
“如果传闻是真的呢?说说你的看法。”杨书记玩笑般地问道
“那也是您的私生活。私生活属于私权利,别人无从干涉。”
“你的见解倒是很独特,继续。”杨书记一愣,让张大伟说下去。
“无非就是有人会用私生活去搞道德绑架。其实,男女之间只要你情我愿,低调不喧嚣,在枯燥的生活中也不失小雅。我个人认为,只要是对社会、对他人没有构成伤害的问题,根本无所谓道德。”
“你的思想很激进,有点危险哦。”杨萍听后哈哈大笑。
从那以后,杨萍似乎对张大伟更加器重了。毕竟,人以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