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迁
大变迁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大变迁 > 第49章 旱魃肆虐,治水救田

第49章 旱魃肆虐,治水救田

加入书架
书名:
大变迁
作者:
兄弟一起干杯
本章字数:
8638
更新时间:
2025-03-27

民国三十六年的夏天来得格外凶狠,村口晒场上的石碾子烫得能烙饼。

陈保长蹲在祠堂门槛上,看着几个后生把铁锹头磨得锃亮,喉咙里像塞了把晒干的艾草:

村里己经折了三个壮劳力去北边打仗,如今又要修水渠,青石板上怕是又要多几道血印子。

"老少爷们听真喽!"陈保长把铜锣敲得山响,指着村后云雾缭绕的老莲花山:

"山腰那眼龙泉三年没断过水,咱们开条水圳引下来,能浇十几亩旱田!"

双龙的村民们眼睛倏地亮了,七手八脚去抢麻绳编的丈量尺,却没人注意付贤文手里的竹烟筒"咔嚓"断成两截。

施工队踩着露水进山那天,付家屋后的野竹林忽然簌簌作响。

付贤文抄起砍柴刀横在土路上,刀刃映着朝霞像抹了层鸡血:

"哪个敢动我家风水龙脉!"原来水渠要贴着付家祖宅后墙过,正对着祠堂供的先人画像。

几个后生举着铁锹进退不得,眼瞅着日头爬上了苦楝树梢。

在外教书的付昌盛是连夜赶回来的。

月光下,他看见父亲蹲在菜园里给蔫茄子浇水,葫芦瓢里的井水抖得只剩半瓢。

"爹,您看这是什么。"他从蓝布包里摸出个油纸包,里头躺着半块发黑的银元,"民国二十八年发大水,娘就是攥着这块袁大头换的救命粮。"

付贤文的手猛地一颤,井水泼湿了露着脚趾的千层底。

那年洪水冲垮了付家祖坟,妻子把最后半袋高粱面分给逃荒的孤儿,自己饿得躺在门板上说胡话:

"等昌盛当了教书先生…"月光把银元上的袁世凯照得惨白,老泪"啪嗒"砸在生锈的"壹圆"字样上。

第二天晌午,陈保长带着罗盘上了付家屋场。

他在青石垒的院墙根转了三圈,突然指着东南角的野柿子树:

"贤文老弟,这树根盘得像条龙,水圳从这儿拐个弯,正应了'玉带缠腰'的好风水!"

几个白胡子老头凑过来看,都说比原先的"青龙汲水"还要吉利三分。

开工那日,付贤文把祖宗画像调了个方向。

当第一镐刨开带着蚯蚓的湿土时,他蹲在灶房门槛上卷烟叶,听见孙子在院里唱先生新教的歌:

"一根那个扁担颤悠悠嘿,挑来那个活水救田畴……"

挖到老鹰岩脚那天,山崖上突然滚下块磨盘大的石头。

二愣子扔了铁锹就要跑,却被付昌盛拽住胳膊:"你们看石头上刻着什么!"青苔覆盖的凹痕里,隐约露出"乾隆八年开渠至此"的篆文。

老石匠用草绳量了量,激动得山羊胡首颤:"这是老祖宗留的引水暗道!"

白露那天,山泉顺着青石渠汩汩而下。

付贤文蹲在自家田埂上,看着渠水绕过新栽的凤尾竹,忽然扭头对儿子说:

"明儿去镇上扯三尺红布,给祖宗画像换个新框子。"

渠水在月光下泛着银波,几个后生举着火把沿渠巡夜,火光映得崖壁上"人定胜天"西个朱砂大字忽明忽暗。

陈保长蹲在晒场石碾上抽旱烟,听着水车"吱呀呀"转动的声响,对来送苞谷酒的老伙计笑道:

"等秋后收了新米,咱给北边队伍送二十担去。"

渠水里忽然"扑通"一声,二愣子举着条扑腾的鲤鱼窜出水面,惊得芦苇丛里夜宿的白鹭扑棱棱飞向星空。

这一年,旱魃这个古老而恐怖的存在,如同从神话中降临一般,给这片曾经肥沃的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然而,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村尾的两个年轻人——罗超鸿和黄海波,犹如两颗闪耀的星辰,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

他们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村头那片干涸的田地,心中涌起一股无法抑制的冲动。

这些日子以来,看着村里的大户人家请来施工队开渠引水,拯救那些原本荒芜的农田,他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不平之气。

“既然那些有钱人家能够通过请人来解决问题,那我们这些贫困人家又为何不能呢?”罗超鸿握紧拳头,义愤填膺地说道。

黄海波用力地点了点头,他的眼神同样充满了坚定和决心:“对!我们虽然贫穷,但我们有双手,有勤劳的汗水。

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定能够治水救田,让我们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罗超鸿,他可是村里出了名的智者。他不仅读过私塾,还见过不少大世面,对于天文地理更是有着深入的研究。

而黄海波,则是村里的能手,他的手艺堪称一绝,无论是木工活还是修理农具,他都能做得得心应手。

这两个人站在干裂的土地前,心中充满了痛楚。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这片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如此贫瘠,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

“超鸿,我们绝对不能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庄稼枯死啊!”黄海波焦急地说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现状的担忧。

罗超鸿沉默了片刻,他的目光凝视着远方,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突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似乎想到了一个主意。

“海波,我记得村后的山里有一股清泉,只是从来没有人能找到它的确切位置。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找到那股清泉,或许就可以引水来灌溉这片干涸的田地了。”罗超鸿缓缓地说道。

黄海波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立刻来了精神:“对啊!那我们还等什么呢?现在就去找那股清泉吧!”

于是,两人背上行囊,带上简单的工具,如铲子、斧头和绳索等,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寻水之旅。

他们穿越了茂密的森林,脚下的路崎岖不平,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开横七竖八的树枝和荆棘。

有时,他们还得攀爬陡峭的峭壁,手脚并用,艰难地向上爬行。

一路上,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困难,但心中的目标始终坚定——找到那片传说中的清泉。

经过长时间的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那片传说中的地方。

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在这片宁静的树林中,隐约传来潺潺的水声,仿佛是大自然在轻声诉说着什么秘密。

两人兴奋不己,顺着声音的方向快步走去。

然而,当他们走到近前时,却发现那股清泉被一块巨大的岩石挡住了去路。

岩石高耸入云,宛如一座不可逾越的屏障,将泉水紧紧地封锁在里面。

“这可怎么办?”黄海波焦急地问道,额头上冒出了一层细汗。

罗超鸿围着岩石转了几圈,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

他心中暗自思忖:“这块岩石太大了,仅凭我们两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搬动它。

但如果不把它移开,泉水就无法流出,我们的努力岂不都白费了?”

思考片刻后,罗超鸿心中有了计较,他对黄海波说:“我们得想办法把这块岩石移开,让泉水流出来。

不过,这岩石太大,我们两人根本搬不动。我看,我们得回村找些人来帮忙。”

两人匆匆赶回村里,将发现清泉的消息告诉了村长和村民们。

村民们一听,立刻燃起了希望之火,纷纷表示愿意帮忙。

于是,在罗超鸿的带领下,一群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带着工具,跟着他们来到了清泉所在地。

经过长时间的艰辛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将那块巨大的岩石移动了一小段距离,泉水也如久旱逢甘霖般开始汩汩地流淌出来。

然而,这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己。

要想让这珍贵的泉水真正发挥作用,将其引入村庄并用于灌溉田地,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罗超鸿展现出了他过人的智慧和洞察力。

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是冷静地观察着周围的地形。

经过一番仔细的审视,他惊喜地发现沿着山势有一条天然的沟壑,虽然这条沟壑因为长期无人打理而被杂草和泥土所填满,但它依然存在。

罗超鸿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提议沿着这条沟壑修建一条沟渠,这样一来,泉水就能够顺着沟渠自然地流入村庄。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于是众人纷纷行动起来,开始清理沟壑中的杂草和泥土,并着手修建沟渠。

这个提议一经提出,便如同一道明亮的曙光,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头。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仿佛看到了未来村庄的繁荣景象。

在罗超鸿的指挥下,村民们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手持锄头,奋力挖掘着坚硬的土地,每一锄头下去都溅起一片尘土。

有人负责搬运沉重的石头,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还有人在仔细地清理沟渠两旁的杂草,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整个施工现场热闹非凡,村民们各司其职,配合默契,每个人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与此同时,黄海波带领着一群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正忙碌地用木头和石头制作分水闸和蓄水池。

他们精心设计,巧妙施工,确保这些设施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沟渠逐渐成形,分水闸和蓄水池也初见端倪。

村民们的辛勤付出,让这个原本荒芜的地方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然而,修建沟渠绝非易事。

长期的干旱使得土地变得异常坚硬,犹如顽石一般,挖掘起来异常吃力。

不仅如此,这条沟渠还需要穿越一些陡峭的山坡和深谷,这无疑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但是,面对如此艰难的挑战,村民们并没有丝毫退缩之意。

他们深知,这条沟渠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水道,更是他们生存的希望之线。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阻碍,他们都下定决心要坚持到底。

在接下来的数日里,村民们日夜奋战,不辞辛劳。

他们用锄头、铲子等简单工具,一点一点地啃噬着坚硬的土地。

尽管双手磨出了水泡,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衫,他们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沟渠终于挖成了!

当罗超鸿和黄海波小心翼翼地引导着泉水流入沟渠的那一刻,整个村庄都沸腾了起来。

欢呼声、呐喊声响彻云霄,仿佛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村民们激动万分,纷纷涌向田地里,迫不及待地用那清澈甘甜的泉水灌溉着自家的庄稼。

泉水如同一股生命之泉,滋润着每一株作物。

原本枯黄的叶子渐渐恢复了生机,嫩绿的新芽从土壤中钻出,展示出勃勃的生命力。

看着这充满希望的一幕,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们知道,这条沟渠将为他们带来丰收的喜悦,也将为村庄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罗超鸿和黄海波并没有因为这股清泉的出现而感到满足。

他们深知,这股清泉虽然暂时缓解了村庄的用水难题,但它并不能成为长久之计。

毕竟,大自然的变化无常,谁也无法保证未来是否还会遭遇干旱。

经过深思熟虑,罗超鸿和黄海波提出了一个更为长远且全面的计划。

首先,他们打算在村庄里修建更多的蓄水池和分水闸。

这样一来,当干旱来临时,这些设施便可以储存更多的水资源,以备不时之需。

不仅如此,他们还计划引入一些耐旱的作物品种,并在村庄里广泛种植。

这些作物具有更强的抗旱能力,即使在水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也能保证一定的产量,从而提高庄稼的整体抗旱能力。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罗超鸿和黄海波积极与村民们沟通交流,向他们解释这个计划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村民们对他们的提议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支持,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庄的蓄水设施逐渐完善,耐旱作物也开始在田间地头茁壮成长。

尽管未来的路还很长,但罗超鸿和黄海波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战胜干旱,让村庄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