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选集
民间故事选集
当前位置:首页 > 悬疑 > 民间故事选集 > 第 67章 神秘女子参加老人葬礼

第 67章 神秘女子参加老人葬礼

加入书架
书名:
民间故事选集
作者:
石橄榄
本章字数:
6732
更新时间:
2025-07-06

一九六三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柳树湾村头的柳枝才刚刚冒出嫩芽,风里还夹着冬天的寒意。村里最年长的滕老太在这个阴冷的清晨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享年九十六岁。

"秀兰,快去村东头喊王木匠来!"村长站在滕家院门口,朝正在井边打水的秀兰喊道,"让他赶紧带几块好木板来,给滕老太搭灵床。"

"哎,这就去!"秀兰放下水桶,擦了擦手就往东头跑。她今年二十八岁,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少不了她帮忙。

滕老太的遗体被安放在堂屋正中的门板上,那门板是从她睡了几十年的老床上卸下来的,两头架在两条刷了黑漆的长板凳上。按照柳树湾的老规矩,逝者要在家里停灵三天,让亲友邻里都来祭拜。

秀兰帮着滕老太的媳妇王桂芳给老人擦洗身体,换上早就准备好的寿衣。那是一套深蓝色的棉布衣裳,袖口和衣襟上绣着简单的花纹。滕老太瘦小的身体躺在门板上,面容安详,像是睡着了一般。

"桂芳婶,您别太伤心。"秀兰递过一条湿毛巾给正在抹眼泪的王桂芳,"滕老太这是喜丧,活到九十六,多少人羡慕不来呢。"

王桂芳点点头,接过毛巾擦了擦脸:"娘这辈子不容易,年轻时候吃了不少苦..."

堂屋里很快就挤满了前来吊唁的村民。男人们蹲在院子里抽烟聊天,女人们则在厨房里忙着准备招待客人的饭菜。滕老太的棺材下午就送到了,漆得黑亮,摆在院子中央,等着入殓的日子。

第二天清晨,秀兰早早地就来到滕家帮忙。堂屋里点着长明灯,香炉里的三炷香己经烧了一半。她正要给香炉添新香,忽然注意到停放遗体的长板凳上坐着一个人。

那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乌黑的长发扎成两个麻花辫垂在胸前,用粉色的头绳系着。她上身穿一件浅蓝色的确良褂子,下身是条黑裤子,脚上是一双方口布鞋。姑娘静静地坐在长板凳靠近滕老太头部的那一端,双手交叠放在膝上,眼睛望着门板上的老人。

秀兰愣了一下。村里年轻姑娘她基本都认识,可眼前这人却面生得很。她走近几步,那姑娘似乎察觉到了,微微侧头看了秀兰一眼,又转回去继续望着滕老太。

"这位妹子,你是..."秀兰试探着问道。

姑娘没有回答,只是轻轻摇了摇头。秀兰这才看清她的脸——瓜子脸,皮肤白皙,眉毛细长,一双杏眼黑白分明,是个十分清秀的姑娘。但她的眼神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哀伤,让秀兰心头莫名一颤。

这时,几个村里的大婶也进了堂屋,看到长板凳上的陌生姑娘,都露出疑惑的表情。

"这是谁家的闺女啊?"李婶小声问秀兰。

"不知道呢,我刚来就见着她坐这儿,问她也不说话。"秀兰同样压低声音回答。

王桂芳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几件要烧给婆婆的纸衣。秀兰连忙拉过她:"桂芳婶,这位姑娘您认识吗?一大早就坐这儿了。"

王桂芳眯起眼睛仔细打量那姑娘,摇了摇头:"没见过。姑娘,你是我们老太的亲戚吗?"

姑娘抬起头,目光从王桂芳脸上滑过,又垂下眼帘,依然一言不发。

"怪了,"王桂芳皱眉,"娘生前也没提起过有这么个亲戚啊。"

堂屋里的人开始窃窃私语。有人猜测可能是远房亲戚,有人说或许是老太早年认识的故人之女。但无论如何,这姑娘的沉默和突然出现都让人觉得蹊跷。

"该不会是..."赵家婆子突然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说,"那种东西吧?"

"胡说什么呢!"王桂芳立刻打断她,"青天白日的,哪来的鬼怪!"

秀兰又看了那姑娘一眼。阳光从堂屋的窗户斜射进来,照在她身上,在地上投下清晰的影子。她伸手摸了摸长板凳——是实的,能摸得到。姑娘的手放在膝盖上,指甲修剪得整齐干净,手腕上还有一道浅浅的疤痕。

"姑娘,你要是来祭拜老太的,就上柱香吧。"秀兰拿了三炷香点燃,递过去。

姑娘终于有了动作。她缓缓站起身——秀兰注意到她的动作很轻,几乎没发出任何声音——接过香,对着滕老太的遗体拜了三拜,然后将香插进香炉里。

就在她弯腰插香的一瞬间,秀兰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像是某种花的香气,但又说不上是什么花。那味道转瞬即逝,等秀兰再想细闻时,己经消散在堂屋的香火气中了。

"我去给大伙儿倒茶。"王桂芳说着往厨房走去。秀兰正要跟去帮忙,回头却发现长板凳上的姑娘不见了。

"咦?人呢?"秀兰西下张望。

堂屋里其他人也注意到了。"刚才还在这儿呢,怎么一转眼就不见了?"李婶惊讶地说。

大家找遍了堂屋、院子和附近的巷子,都没见着那姑娘的踪影。问遍了村里人,也没人认识或者见过这样一位姑娘。

"真是奇了怪了,"赵家婆子又开始了,"该不会真让我说中了吧?"

"别瞎说!"王桂芳虽然嘴上这么说,但脸色明显变了,"兴许是谁家远房亲戚,祭拜完就走了。"

这件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说那姑娘可能是滕老太年轻时认识的什么人,特地来送她一程;也有人神神秘秘地说,那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使者,专门接引高寿的老人;更有几个胆小的妇女私下嘀咕,说那就是个"不干净的东西"。

第三天,滕老太入土为安。葬礼结束后,王桂芳开始整理婆婆的遗物。滕老太的东西不多,几件旧衣裳,一个木梳,几双布鞋,还有就是她生前最爱看的一本旧《三字经》。

"娘不识字,但这本书是她最宝贝的东西,"王桂芳对帮忙的秀兰说,"听她说,这是她小时候家里唯一的一本书。"

秀兰接过那本己经泛黄的《三字经》,随手翻了翻。突然,一张照片从书页中滑落出来,飘到了地上。

"这是什么?"秀兰弯腰捡起照片。

那是一张己经发黄的老照片,边缘有些磨损。照片上是一个年轻姑娘,扎着两条麻花辫,穿着素色上衣和黑裙子,站在一棵柳树下腼腆地笑着。

秀兰的呼吸一下子凝滞了。虽然照片是黑白的,虽然那笑容与她在堂屋见到的忧郁表情不同,但她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就是那天坐在长板凳上的姑娘!

"桂芳婶!"秀兰声音发颤,"您看这个!"

王桂芳接过照片,眯起眼睛仔细端详,突然倒吸一口冷气:"这...这怎么可能?"

"您认识这姑娘?"秀兰急切地问。

王桂芳的手开始发抖:"不...我不认识。但这照片背面的字..."她翻过照片,秀兰看到上面用褪色的墨水写着几个字:"爱女小桃,民国元年"。

"民国元年…那不就是1912年?"秀兰算了一下,"五十一年前了。这姑娘要是活着,现在也得六七十岁了..."

两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和困惑。

"娘从来没说过她有过女儿啊,"王桂芳喃喃道,"我嫁过来三十多年了,只知道她生过两个儿子,我丈夫和他弟弟..."

秀兰突然想起什么:"桂芳婶,您丈夫在世时,提过他有姐妹吗?"

王桂芳摇头:"没有。他说他只有一个弟弟,小时候就夭折了。"

那天晚上,王桂芳翻来覆去睡不着。半夜里,她起身点亮油灯,又一次拿出那张照片仔细端详。照片上的姑娘约莫二十岁出头,眉眼间确实有几分像年轻时的滕老太。

"小桃..."王桂芳轻声念着这个名字,突然想起婆婆生前有一次发高烧说胡话,嘴里反复念叨着"桃子熟了,小桃快回来吃"。

当时她只当是老人在说胡话,现在想来,或许...

第二天一早,王桂芳去找村里最年长的五保户刘爷爷。刘爷爷己经九十多岁了,是村里为数不多经历过民国时期的人。

"小桃?"刘爷爷听了王桂芳的问题,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回忆的光芒,"你是说滕家那个丫头?"

王桂芳的心跳加快了:"您记得她?"

"怎么不记得,"刘爷爷叹了口气,"那丫头命苦啊。长得俊,性子烈。那年地主家要强娶她做小,她不肯,就..."

"就怎么了?"王桂芳追问。

"投了井。"刘爷爷摇摇头,"才二十三岁。你婆婆当时哭得死去活来,后来就再也不提这个女儿了。时间久了,村里年轻一辈就都不知道这事了。"

王桂芳回到家,把打听到的事情告诉了秀兰。两人沉默了很久。

"所以那天我们看到的是..."秀兰声音发颤。

"是我从未谋面的大姑子,"王桂芳轻声说,"她回来送娘最后一程。"

秀兰想起那天闻到的淡淡花香:"现在想想,那香味...好像是桃花?"

王桂芳点点头,眼泪终于落了下来:"小桃...小桃是桃花开的时候生的。娘以前说过,她最喜欢桃花。"

两人把照片重新夹回那本《三字经》里,连同滕老太的其他遗物一起,放入盒子里,埋在了腾老太的坟边,并且王桂芳特意在那上面种了一棵小桃树。

"希望她们母女在那边能团聚。"秀兰看着新坟和桃树,轻声说道。

春风拂过柳树湾,新栽的桃树枝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她的话。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