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太空制造联盟成立的香槟气泡尚未消散,却被一纸紧急提案打破。北美航天集团在联盟会议上强势提出:“所有太空项目必须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核心算法由联盟理事会集中管理。” 陈昊看着会议首播画面里对方代表傲慢的神情,手中的钢笔在文件上划出刺耳的划痕 —— 所谓 “集中管理”,实则是要将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纳入西方主导的体系。
老厂区的银杏叶开始泛黄,机械臂的嗡鸣声中夹杂着秋蝉的嘶鸣。陈建国把自己关在老机床博物馆,对着陈列的第一代数控车床喃喃自语。李秀兰轻轻推开虚掩的门,保温桶里的小米粥还冒着热气:“当年你在地下室啃冷馒头都没怕过,现在倒和机器较劲上了?” 她的话让陈建国回过神,目光落在墙上 “自力更生” 的老标语上,那是建厂初期工人们用红油漆刷的,历经岁月剥落,字迹却依然苍劲。
技术部的讨论进入白热化。年轻工程师主张针锋相对:“我们的量子加密算法绝不能交出去!” 老张却敲了敲安全帽:“硬碰硬容易两败俱伤,当年修拖拉机,卡住的齿轮得顺着劲儿转。” 陈昊灵光乍现,连夜起草了新的提案 —— 建立 “开源技术池”,所有成员将非核心技术共享,同时设立独立评审委员会确保技术安全。
与此同时,陈小川的太空梦想在现实中悄然发芽。学校组织参观国家航天中心,他盯着巨大的火星探测器模型挪不开眼,回家后用 3D 打印机制作了缩小版的星际采矿车。陈昊在儿子的书桌上发现了一本《星际殖民手册》,扉页写着:“爸爸,等我长大了,要去开采小行星的资源。” 这句话让他既欣慰又愧疚,最近忙于联盟事务,他己经错过儿子三次家长会。
国际竞争的硝烟弥漫到了月球。某国宣布启动 “月基 3D 打印城市” 计划,并向全球招标核心建造技术。陈氏精密的方案凭借传统铸造工艺与量子材料的结合脱颖而出,却在最后关头被质疑 “缺乏太空极端环境施工经验”。陈昊带着团队驻扎在敦煌沙漠,模拟月表的昼夜温差与沙尘环境,老张带领老技工们改造出特殊的浇筑设备,用古法 “夯土” 原理解决了月壤打印的粘合难题。
赵德发的残余势力与西方企业暗中勾结,在联盟内部煽动 “中国技术威胁论”。他们伪造数据,声称陈氏的开源技术池存在后门漏洞。关键时刻,李秀兰带着 “职工食堂博物馆” 的老员工们站了出来。退休的会计翻出建厂以来的每一笔账目,当年的质检员展示着泛黄的质检报告,“我们厂子从地下室走到现在,靠的就是清白!” 这些带着岁月温度的证据,让谣言不攻自破。
转机出现在一次意外的陨石研究。科研团队在分析陨石样本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矿物结构,能极大提升太空材料的耐辐射性能。陈昊立即联系陈小川的学校,邀请孩子们参与 “未来太空工程师” 计划。陈小川和同学们提出的创意方案,竟为矿物的工业化提取提供了新思路。看着儿子在实验室里兴奋地比划着,陈昊终于挤出时间,带着全家去山顶看了一场流星雨。
在联盟的最终表决会上,陈昊展示了全新的 “太空制造生态系统” 模型:由开源技术池驱动的全球协作网络,搭配基于陨石矿物的新型材料体系。“我们不追求技术霸权,” 他的目光扫过各国代表,“而是希望建立一个公平、开放的太空开发平台。” 当投票结果显示方案通过时,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老张偷偷抹了把眼泪,把陪伴他西十年的扳手挂在了联盟展厅的荣誉墙上。
这一年冬天,陈氏精密承接的首座月基制造站顺利落成。首播画面中,机械臂在月壤上浇筑出银白色的穹顶,阳光照射下,中国国旗与联盟徽章熠熠生辉。陈建国推着李秀兰站在厂区的大屏幕前,陈小川举着望远镜兴奋地跳着:“爷爷快看,那上面有我的设计!” 寒风中,老槐树上的愿望卡猎猎作响,最新的一张是陈昊写的:“愿中国制造,照亮每一寸星空。”
深夜的研发中心,陈昊和陈小川并肩坐在量子计算机前。男孩指着屏幕上的星际航线图问:“爸爸,人类真的能飞出太阳系吗?” 陈昊将儿子搂进怀里,窗外的城市灯火与天上的繁星连成一片:“当然,就像当年爷爷从地下室走到现在,只要敢想敢做,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远处的智能车间里,新一批太空零件正在组装,机械臂的嗡鸣与父子俩的对话,编织成一曲献给未来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