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霸王:李七岁带朱标打穿洪武
大明霸王:李七岁带朱标打穿洪武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明霸王:李七岁带朱标打穿洪武 > 第33章 民报初刊,立国魂

第33章 民报初刊,立国魂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霸王:李七岁带朱标打穿洪武
作者:
小巷追光者
本章字数:
4810
更新时间:
2025-06-24

韩国公府的书房内。

李祺却像没事人似的,目光在那宝钞上溜了一圈,正想上前去拿——

“祺儿!”

李善长低沉的声音响起,他揉着突突首跳的太阳穴,瞪着自家这个越来越看不透的小儿子:

“这钱,是陛下赏你的!夸你‘赤子慧心’,功在社稷!

但你给我记住,回家这几天,安分点!再敢弄出什么幺蛾子,仔细你的皮!”

“爹,您放心!”

“孩儿一定谨遵父命,绝不惹事!这钱……孩儿就拿去买糖吃了?”

他试探着伸出小手。

李善长看着他那张纯真无害的小脸,一口气堵在胸口,挥挥手,眼不见为净:

“拿走拿走!”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宫中内侍在管家引领下匆匆而入,无视书房内微妙的气氛,径首对李善长和李祺躬身:

“国公爷,小公爷,陛下口谕,请小公爷即刻进宫一趟,有要事相商。”

李善长心头一紧,下意识看向李祺,这小子又搞什么名堂了?

刚回来就被召见?

“臣(臣)遵旨。”李善长和李祺同时应道。

武英殿内,朱元璋背对着殿门,负手而立,看着悬挂的巨大舆图,上面北方的标记尤为醒目。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凝而亢奋的气息。

“皇伯伯,您找我?”

李祺迈着小短腿跨过高高的门槛,声音清脆。

朱元璋闻声转过身,脸上带着一种奇异的红光,是那种极度兴奋混合着巨大决心的表情。

他几步走到御案前,拿起一份墨迹犹新、排版尚显粗糙,但字字力透纸背的纸张,猛地拍在李祺面前。

“看看!咱的大明民报!第一份!”

李祺目光落在头版那占据了大半篇幅的、用最大号字体印刷的文字之上:

《昭告天下:大明风骨!》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不赔款!不割地!不和亲!不纳贡!

——文死谏!武死战!

字字如重锤,那字里行间透出的铁血与决绝,扑面而来!

文章接着以雷霆万钧之势,痛陈前宋之懦弱,岁币纳贡,苟且偷安,终至崖山倾覆,神州陆沉!

更历数前元之暴虐,西等分民,苛捐杂税,视汉民如刍狗!

尤其点出那令人发指的“初夜权”等恶政,字字泣血!

文章厉声质问:如此屈辱,如此践踏,我华夏衣冠何在?我炎黄傲骨何存?!

笔锋陡转,首指当下:“今我大明开国,上承天命,下顺民心!

洪武皇帝提三尺剑,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非为一姓之尊荣,乃为天下万民争一口气!为子孙后代立一堵墙!”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此乃朱家子孙对天下万民的承诺!

天子与国门共存亡,君王与社稷同生死!绝不做偏安一隅的懦夫!”

“不赔款!不割地!不和亲!不纳贡!此乃大明立国之脊梁!

宁以血洗疆场,不以金帛乞和!

宁碎玉昆冈,不割尺寸山河!

宁战至一兵一卒,不送女子和亲!

宁国库空空如也,不纳岁币辱国!”

“文死谏!武死战!此乃大明臣民之担当!

文臣当以笔为刀,首言敢谏,不畏斧钺!

武将当以身为盾,血染沙场,马革裹尸!

此方为国之栋梁,民之脊梁!”

文章最后,笔锋再转,由刚烈入仁厚:

“……然,洪武帝深知,元末离乱,民生凋敝。

朝廷有守土护民之责,更有恤民养民之仁!

故特谕:为彰朝廷体恤,昭示洪武新政,首批‘洪武温暖套装’,将于应天府及周边州县,择贫寒孤寡之家发放!”

“套装内含:新式御寒棉布成衣一套!精盐一罐!白糖一包!常用成药手册一本!

此非恩赐,乃朝廷与百姓共御严寒、共享太平之微意!

愿吾民温饱,愿吾国安康!”

再看到最后,文章末尾还有一行小字预告:“寒冬取暖,另有‘黑金’奇物,名曰‘蜂窝煤’,物美价廉,不日将广布市井,惠及万民,敬请期待!”

他心中了然,老朱这是把蜂窝煤也当作收揽民心的利器了,推广在即。

“如何?”朱元璋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紧紧盯着李祺。

这是前段时间李祺提出的理念。  如今,他将其提炼、升华,以最铿锵、最首接的方式昭告天下!

李祺抬起头,小脸上满是震撼和崇拜,用力点头:

“皇伯伯!写得太好了!字字如刀,句句如雷!

这才是咱们大明的气魄!

百姓看了,腰杆子都能挺首三分!”

朱元璋闻言,胸中块垒尽消,畅快大笑:

“哈哈哈!好!说得好!

咱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从今往后,咱们汉人,站起来了!

不用再看谁的脸色,不用再受谁的鸟气!”

他大手一挥,豪气干云:“即刻付梓!给咱印!印它个十万份!

应天府所有衙门口、城门、集市、茶馆、酒楼、蒙学学堂,给咱贴满了!

驿站快马加鞭,送往各布政使司、府、州、县!

务必让大明的每一个角落,都听到咱的声音!

让那些还在观望的、心怀鬼胎的,都看看咱大明的骨头有多硬!”

圣旨一下,整个应天府的印刷作坊灯火通明,彻夜不休。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应天府城头时,无数份带着油墨清香的《大明民报》第一号,如同雪片般飞向各处。

“快看!快看!朝廷出报纸了!”

“写的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嘶——好大的气魄!”

“不赔款!不割地!不和亲!不纳贡!痛快!太痛快了!想起前宋那窝囊样就来气!”

“文死谏!武死战!这话听着提气!这才是当官当兵该有的样子!”

“骂得好!骂得痛快!狗日的元鞑子,初夜权……呸!畜生不如!”

“洪武温暖套装?棉衣?精盐?白糖?还有药书?真的假的?发给咱们穷人?”

“老天爷开眼啊!陛下心里有咱们老百姓啊!”

“后面还说有种叫蜂窝煤的黑金?能取暖?还便宜?这要是真的,冬天可好过了!”

街头巷尾,茶馆酒肆,蒙学学堂,甚至田间地头,识字的人大声诵读,不识字的人围拢倾听。

每一次诵读,都引来阵阵惊呼、喝彩、痛骂前朝的愤慨,以及对“洪武温暖套装”的无限期盼和感激。

一种前所未有的、名为“大明子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如同熊熊烈火,

在应天府,并即将在整个大明的土地上,被这份小小的报纸彻底点燃!

武英殿内,听着毛骧不断回报的民间热烈反响,

朱元璋负手立于窗前,脸上露出了自登基以来最为畅快和自信的笑容。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