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的谎言
终极的谎言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终极的谎言 > 第2章 鼓楼里的启蒙

第2章 鼓楼里的启蒙

加入书架
书名:
终极的谎言
作者:
冷漠之柔
本章字数:
6818
更新时间:
2025-06-25

第二章:鼓楼里的启蒙

侗寨的鼓楼,是寨子的心脏。那是一座不用一根铁钉,全凭榫卯结构搭建起来的木质建筑,飞檐斗拱,层层叠叠,像一株巨大的杉树,矗立在寨子中央的空地上。陈林的小学,就设在鼓楼旁边的几间木屋里,说是小学,其实只有一个教室,一位老师,和一到三年级混在一起的十几个孩子。

老师姓吴,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皮肤被山风吹得黝黑,操着一口带着浓重侗语口音的普通话,当地人都叫他“吴老师”。吴老师的课桌上永远放着一本翻得卷了边的语文课本,和一块磨得发亮的小黑板。上课的时候,他会用一根细竹棍指着黑板,抑扬顿挫地念课文,声音穿过木屋的缝隙,常常和鼓楼里传来的木叶声、老人的闲谈声混在一起。

这天上午的语文课,吴老师讲的是“孔融让梨”。他先在黑板上用粉笔工工整整地写下这西个字,粉笔末簌簌落在讲台前的泥地上。然后,他转过身,清了清嗓子,开始用方言讲这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细伢仔,叫孔融,才西岁哦。屋里分梨吃,他挑了个最小的。大人问他为啥子,他讲:‘我年纪小,该吃小的。’啧啧,多懂道理的细伢仔……”

吴老师的方言带着一种特有的韵律,像唱山歌一样,孩子们都听得很认真。陈林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木格窗,在他面前的木板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看着黑板上“孔融让梨”西个字,又看看吴老师脸上赞许的表情,心里默默地想:孔融真厉害,懂得把大的让给别人。

故事讲完,吴老师开始提问:“同学们,孔融做得对不对啊?”

“对——”孩子们齐声回答,声音参差不齐。

“那要是你们,会不会让梨啊?”吴老师又问,眼睛在教室里扫了一圈。

孩子们有的点头,有的不好意思地低下头。陈林挺了挺胸膛,用力点了点头。他觉得让梨是天经地义的事,就像家里有好吃的,母亲总会先让给爷爷奶奶,然后才是他和弟弟。

就在这时,坐在陈林旁边的同桌杨小顺,突然“咯咯咯”地笑了起来,一边笑一边用手捂着嘴,肩膀一耸一耸的。杨小顺有点口吃,平时很少说话,一说话就会紧张得结巴,所以同学们有时候会笑他。但这次他笑出声,陈林觉得有点奇怪。

“杨小顺,你笑啥子?”吴老师皱了皱眉,走下讲台,来到杨小顺身边。

杨小顺被老师一问,脸上立刻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想……想……”他越急越说不出来,急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慢慢讲,莫急。”吴老师放缓了语气,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我想……要是……是我……我……我才……才不……不……让……让呢……”杨小顺终于断断续续地说完了,说完后,他低下头,不敢看老师和同学们。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几个胆大的孩子偷偷看了看杨小顺,又赶紧把目光移开。吴老师的脸色沉了沉,但他没有生气,只是叹了口气,说:“小顺啊,孔融让梨,不是傻,是懂得‘悌’,懂得尊敬长辈,爱护兄弟。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道理,我们做人,就要懂道理,知道不?”

杨小顺还是低着头,没说话。陈林看着他通红的耳根,心里有点替他难过。他知道杨小顺家里孩子多,条件不好,可能很少吃到梨,所以才舍不得让吧。

下课铃响了,是吴老师用一根小木棍敲在教室外的一截空油桶上发出的“当当”声。孩子们像放飞的小鸟一样冲出教室,跑到鼓楼下面玩耍。陈林没有马上出去,他看见杨小顺还坐在座位上,低着头,手指不停地抠着课桌边缘的木纹。

陈林想起早上王婆给他的那颗糖,还一首揣在兜里,糖纸被他的体温焐得有点发软了。他犹豫了一下,然后从兜里掏出那颗糖,走到杨小顺面前。

“小顺,给你。”陈林把糖递过去,声音不大。

杨小顺抬起头,惊讶地看着陈林,又看了看他手里的糖。那是一颗包装精美的水果糖,在阳光下闪着亮晶晶的光,对于很少吃到零食的杨小顺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给……给我……我……我?”杨小顺又开始结巴了,眼睛里带着不确定。

“嗯,”陈林点点头,把糖塞到他手里,“吃吧,很甜的。”

杨小顺捏着那颗糖,手指微微颤抖,他看着陈林,嘴唇动了动,好像想说什么,但又没说出来,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然后飞快地把糖塞进了嘴里。

陈林看着他满足的样子,心里也觉得甜甜的。他想起吴老师讲的“孔融让梨”,觉得自己好像也做了一件对的事情。

就在这时,几个同学围了过来,看到杨小顺在吃糖,又看看陈林,脸上露出了奇怪的表情。

“陈林,你干嘛给他糖啊?他刚才还说不懂得让梨呢!”一个叫李兵的男生撇了撇嘴,语气里带着不屑。

“就是,他刚才还笑孔融呢!”另一个女生也跟着说。

陈林皱了皱眉头,说:“那又怎么样?老师说要懂道理,可小顺他……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他想替杨小顺辩解,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哼,假正经!”李兵撇了撇嘴,带着其他几个同学走了,临走前还故意撞了一下陈林的胳膊。

陈林站在原地,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里有点不舒服。他不明白,为什么给同学一颗糖,也会被人嘲笑。他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就像祖父说的“善为天条”,帮助别人,分享东西,本来就是应该的。

杨小顺吃完了糖,把糖纸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衣兜里,然后小声对陈林说:“谢……谢……谢你,陈林。”

“不用谢。”陈林笑了笑,心里的不舒服稍微好了一点。

接下来的几天,陈林发现自己好像被孤立了。以前下课的时候,总会有同学找他一起玩弹珠或者爬树,但现在,李兵他们总是故意躲着他,有时候还会在他背后小声议论,虽然听不清具体在说什么,但那语气里的嘲讽,他能感觉得到。

有一次,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让大家分组玩“老鹰捉小鸡”,陈林想加入李兵那一组,可是李兵却故意大声说:“我们组不要假正经的人!”其他同学听了,都笑了起来,没有人愿意让陈林加入。

陈林站在原地,觉得脸上火辣辣的。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做了一件对的事情,却得到了这样的对待。他想起祖父说的“善为天条”,想起吴老师讲的“孔融让梨”,难道这些道理在现实中,并不管用吗?

他默默地走到操场边,坐在一棵老槐树下,看着同学们在阳光下嬉笑打闹,心里感到一阵茫然。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坚持某种“正确”的东西,似乎需要付出代价。这种感觉很陌生,也很不舒服,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他心里。

放学的时候,杨小顺走到他身边,小声说:“陈林,你……你别……别理他们……他们……他们是……是傻……傻子……”杨小顺一着急,又开始结巴了,但他的眼神里充满了真诚。

陈林看着他,笑了笑,说:“我知道。”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里的困惑并没有消失。他跟着杨小顺一起往寨子里走,路过鼓楼的时候,看见几个老人正坐在鼓楼的长椅上聊天。其中一个老人,是寨子里的“款首”,相当于族长,他看见陈林,招了招手,说:“林崽,过来坐会儿。”

陈林走过去,在老人身边坐下。老人抽着旱烟,看了看他,问:“听说你在学校给小顺糖吃了?”

陈林点点头。

老人笑了笑,说:“做得对。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别人好,别人总会记得。那些娃子笑你,是他们还不懂事,等他们长大了,就知道了。”

老人的话像一股暖流,流进陈林的心里。他抬起头,看着老人布满皱纹的脸,那双眼睛里透着一种历经世事的平和与智慧。

“爷爷,”陈林忍不住问,“为什么李兵他们要说我假正经呢?我觉得让糖给小顺,是对的啊。”

老人吧嗒吧嗒抽了口烟,烟雾在他面前缭绕。“傻崽,”他说,“这世上的事,不是非黑即白的。有些人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见不得别人做到。你做得对,就坚持做下去,别管别人怎么说。老祖宗传下来的道理,总是没错的。”

老人的话,像一盏微弱的灯,照亮了陈林心里的困惑。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觉得心里好受多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鼓楼的飞檐上,也洒在陈林的身上。他站起身,跟老人道了别,然后和杨小顺一起往家里走。路上,杨小顺又开始结巴着跟他讲笑话,虽然讲得磕磕绊绊,但陈林却听得很开心。

他想,也许吴老师说的“启蒙”,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在生活中,学会如何去对待别人,如何去坚持那些正确的道理。即使会被误解,会被嘲笑,但只要心里清楚自己做的是对的,那就够了。

鼓楼里的那堂课,那颗分享出去的糖,还有老人的那些话,都像一场无声的启蒙,让陈林在懵懂中,开始思考关于“对错”、关于“善恶”的更深层的东西。他的世界依然简单,但己经开始有了细微的裂痕,透过这些裂痕,他隐约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但他依然坚信,祖父说的“善为天条”,吴老师讲的“孔融让梨”,那些美好的品德,就像鼓楼的支柱一样,是支撑着这个世界美好运转的根基。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