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灵接过那两个铜板,心里像是被阳光照了一下,暖洋洋的。她小心地把铜板放进布袋里,继续站在摊前,声音也比刚才大了些。
“各位乡亲,来看看我的小挂饰吧!两个铜板一个,挂在屋里漂亮又吉利!”
旁边卖糖葫芦的小贩看她这么认真,还冲她笑了一下:“小姑娘挺拼啊。”
夏灵回了个笑,继续介绍手里的风铃:“这个是用碎玻璃做的,阳光一照就会闪闪发光,挂在窗边特别好看!”
有个带着孩子的妇人停下脚步,低头看了几眼,问:“这个挂饰能洗吗?”
夏灵点点头:“当然可以,我都是用结实的线缝的,只要不使劲扯,洗个十次八次都没问题。”
“那给我来一个。”妇人掏出铜板递过来。
夏灵赶紧接下,又说了句谢谢。她发现,只要有人愿意停下来听她讲,就有可能成交。
她开始观察人群,试着分辨哪些人更可能对她的商品感兴趣。穿得体面些的年轻女子,带孩子的母亲,还有几个看着像女工的姑娘,都成了她主动搭话的对象。
“姐姐,你看这个手链,是我用不同颜色的碎布编的,戴在手腕上既好看又能挡太阳,两个铜板一条。”
“这位大哥,你家门上要是挂个铜铃铛,风吹过来叮咚响,多喜庆啊!”
“小姑娘,要不要买个挂饰送给你娘?挂在房间里,看着心情都好。”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买,但至少有不少人愿意停下来看一看,摸一摸。有几个女孩还围在她摊前,叽叽喳喳地挑选颜色。
“我要这个粉色的。”
“我喜欢蓝色的,有吗?”
“你们能不能订做?我想送朋友一个特别的礼物。”
夏灵一边打包一边点头:“可以的,只要你告诉我想要什么样式,我都能试试。”
她们走后,夏灵心里一阵激动。原来,只要肯开口,真的会有人愿意听你说下去。
中午时分,集市的人更多了。夏灵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但精神头却格外足。
她正忙着给一位老奶奶讲解风铃的悬挂方法,忽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声音:“老板娘,这个挂饰多少钱?”
她回头一看,是个穿着时髦的年轻女子,手里拎着个藤编篮子,看起来像是刚从别处逛完过来的。
“两个铜板一个。”夏灵笑着递过去一个最漂亮的挂饰,“这是用碎布和丝线做的,挂在床头或者窗户边都很合适。”
女子接过挂饰翻看了一番,眼睛亮了起来:“还挺精致的嘛,比我早上在绸缎铺看到的那些便宜货都好看。”
夏灵趁机说:“那你再多拿几个吧,买三个送一个哦。”
女子笑了笑:“行啊,那就再拿两个。”
夏灵赶紧挑了两个颜色不同的给她包好,又加了一个小风铃作为赠品。
“谢谢你啦。”女子接过包裹,转身要走,忽然又停住,“对了,你是自己做的这些小玩意儿?”
夏灵点头:“嗯,都是我自己设计、自己做的。”
“挺有想法的。”女子打量她一眼,“以后要是做得多,我可以帮你介绍朋友来买。”
“真的吗?”夏灵眼睛一亮,“谢谢你!”
女子摆摆手:“不用谢,我看你挺努力的。下次我还来你这儿买东西。”
说完,她提着篮子走了,背影轻快。
夏灵望着她的背影,心里涌起一股说不出的劲头。她知道,自己正在一点点打开局面。
接下来的时间里,她更加积极地介绍产品,甚至学会了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调整话术。比如对年轻人强调款式新颖,对年长者突出结实耐用,对带孩子的妈妈则重点推荐无尖角的设计。
到了傍晚收摊的时候,她数了数今天的收入,竟然比昨天多了不少。虽然离还清赵老爷的债还差得远,但至少让她看到了希望。
她收拾好摊位,背起布包准备回家,路上还在琢磨明天该怎么做点新花样吸引顾客。
走到街口,她突然听见身后有人喊她:“小姑娘,等一下!”
她回头一看,是个穿着蓝布衫的中年男人,手里拿着一个小包裹。
“这是我女儿让我买的挂饰。”男人笑着说,“她说你这东西有意思,想挂在书桌旁边。”
夏灵赶紧接过铜板:“谢谢您,挂桌上确实挺好看的。”
男人点点头:“我们家孩子说你是集市上最有意思的小摊主。”
夏灵愣了一下,忍不住笑了:“谢谢夸奖。”
男人走后,她站在原地想了想,忽然觉得今天的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她不再是一个被动等待顾客上门的卖家,而是一个懂得主动出击、善于沟通的生意人。
天色渐暗,晚风轻轻吹过,她抬头看了看渐渐亮起的街灯,嘴角微微扬起。
“明天,继续加油。”
她迈开步子,朝着家的方向走去,脚步比来时轻快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