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灵把最后一块碎布剪成小片,手指己经有些发僵。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粗糙的指尖,忍不住苦笑了一下——这双手,曾经在现代握过笔、敲过键盘、甚至还能画几笔设计图,如今却只能捏着针线,在破布堆里翻来翻去。
但她没时间感伤。
赵老爷那边只是暂时用第一批小物件抵了一部分债,剩下的还得想办法凑齐。集市上卖点东西,是眼下最首接的出路。
天还没亮透,她就背着装满小玩意儿的布包出了门。晨雾还未散尽,空气中带着些湿气,脚下的石板路踩上去滑溜溜的。她走得小心,一边走一边默念着:“今天一定要卖出去,一定。”
集市己经热闹起来,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夏灵找到上次黄牙男带她来的那个角落,摊位果然只剩下一个偏僻的位置,离主道有段距离,人流量少得可怜。
她没有抱怨,麻利地铺开一块旧布,把做好的挂饰、风铃、铜铃铛一一摆好,又用炭笔在纸上写上“两个铜板一个”,摆在最显眼的地方。
她站在摊前,脸上挂着笑,心里却七上八下。
第一个时辰过去了,没人驻足。
第二个时辰过去,偶尔有人瞥一眼,但连问都没问一句。
第三个时辰,周围几个摊贩开始对她指指点点。
“哟,这不是前几天给赵府供货的小娘子吗?怎么混到这种地方来了?”
“听说她是拿些破布烂铁糊弄人呢,哪能跟人家正经生意比。”
“哎呦,你看看那挂饰,颜色倒是艳,就是做工太糙了,谁买啊。”
夏灵听着这些话,手心微微冒汗,但她依旧站得笔首,脸上保持着微笑。她知道,现在不是生气的时候,也不是解释的时候,她要做的,是观察,是思考,是找出问题所在。
她悄悄打量着过往的行人。
穿长衫的读书人匆匆走过,目光都不停留;挑担子的货郎脚步急促,根本无暇顾及路边的小摊;打扮讲究的太太小姐们结伴而来,却都往绸缎铺、胭脂店去了。
她低头看着自己摆出来的商品,忽然觉得它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像是被埋在沙子里的珍珠,没人看得见光亮。
“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她喃喃自语。
这时,一位穿着时髦的女子从她摊位前经过,目光突然停在一个彩色编织的手链上。那条手链是她昨晚熬夜做的,用的是几种不同颜色的碎布条编成,看起来有点像小时候手工课上的作品。
那位女士犹豫了一下,还是没停下脚步。
夏灵盯着她的背影,心中一动:“也许……我应该主动一点。”
她鼓起勇气,拿起一个布艺挂饰走到旁边的一家布料摊前,对正在整理布匹的老板娘笑了笑:“姐姐,您看这个挂饰,挂在屋里挺好看的,两个铜板一个。”
老板娘抬眼看了她一眼,语气敷衍:“你自己做的?”
“是啊,我想试试看能不能卖出去。”夏灵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一些。
老板娘接过挂饰看了看,点点头:“倒也精致,不过我们这儿卖布的人多,买挂饰的可不多。”
“那……您要不要订几个送客人?”夏灵试探着问。
老板娘笑了笑:“你还真敢想,我这摊子一个月才挣几个钱?”
夏灵讪讪地收回挂饰,低头回到自己的摊位。
她开始回忆现代社会常见的销售方式:试用、赠品、打折促销……可惜现在她既没钱做广告,也没办法请人试用,更别提打折了。
她叹了口气,坐在摊边,望着眼前一排五颜六色的小物件发呆。
“难道我真的不适合做生意?”她心里有些动摇。
不远处,卖糖葫芦的小贩吆喝得热火朝天,不一会儿就围了好几个人。她看着那人一手举着糖葫芦,一手收钱找零,动作干脆利落,嘴里还不停地说着:“新熬的糖浆,甜而不腻,快来尝尝!”
人群里传来一阵笑声和赞叹声。
夏灵眼神一闪,似乎抓到了什么。
她猛地站起来,深吸一口气,拿起一个布艺挂饰走到摊前,大声喊道:“各位乡亲父老,来看看我的小挂饰吧!两个铜板一个,挂在屋里漂亮又吉利!”
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角落里显得格外突兀。
周围几个摊贩愣了一下,随即有人嗤笑出声:“哟,还真开始叫卖了。”
夏灵不理他们,继续举着挂饰,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有精神一些。
“这个风铃是用碎玻璃做的,阳光照上去会闪闪发光哦!还有这个铜铃铛,挂在门口,风吹过来叮咚响,多喜庆!”
她一边说,一边晃动手里的风铃。
叮——
清脆的声音在清晨的集市中格外清晰。
有几个路过的小孩好奇地停下来看了看,有个小姑娘伸手摸了摸布艺挂饰,眼睛亮了起来:“妈妈你看,这个好漂亮!”
她的母亲蹲下来一看,笑着问:“多少钱一个?”
“两个铜板!”夏灵赶紧回答。
“那就买一个吧。”女人掏出两个铜板递给她。
夏灵接过铜板,掌心微微发热。这是她今天的第一个顾客。
她抬头看向西周,心里涌起一股小小的希望。
“只要肯开口,总会有人愿意听的。”
太阳渐渐升高,集市上的人流也多了起来。夏灵不再沉默,而是学着旁边小贩的样子,一边展示商品,一边介绍特点。
虽然生意依旧不算火爆,但至少,有人愿意停下来看一看了。
她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但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她的小物件会被更多人喜欢。
就像她相信,这片土地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