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七零,我靠小吃摊暴富了
穿越七零,我靠小吃摊暴富了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穿越七零,我靠小吃摊暴富了 > 第41章 事业与家庭

第41章 事业与家庭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七零,我靠小吃摊暴富了
作者:
我想我会想你
本章字数:
6968
更新时间:
2025-07-07

七月初,"兰姐食品有限公司"的烫金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姜晓兰站在崭新的办公楼前,看着员工们陆续刷卡进入厂区,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短短一个月,公司己经像模像样了——部门划分清晰,制度逐步完善,连工装都换成了统一定制的款式。

"姜总,早会时间到了。"新来的大学生助理杨雪轻声提醒。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虽然才二十二岁,但做事干练,己经成了姜晓兰的得力助手。

会议室里,各部门负责人己经到齐。姜晓兰翻开笔记本:"先请各部门汇报上周情况。"

生产部经理张师傅清了清嗓子:"新生产线运转正常,就是...就是那个绩效考核,工人们还是不太习惯。"

"慢慢来,"姜晓兰点点头,"质量部呢?"

新招聘的大学生王志强推了推眼镜:"上周抽检合格率98%,比上个月提高了两个百分点。但冷链运输环节温度控制还不稳定,需要加强监测。"

会议进行到一半,门突然被推开。程卫东风风火火地闯进来,脸上写满焦急:"晓兰,省城出事了!马经理刚打电话,说咱们的饺子被超市下架了!"

会议室瞬间鸦雀无声。姜晓兰强作镇定:"具体什么原因?"

"说是顾客投诉,煮出来有异味!"程卫东把手机递给她,"马经理气坏了,要终止合作!"

姜晓兰立刻宣布散会,只留下核心骨干商量对策。她先给马国强打电话安抚,承诺当天就派人去省城调查;接着安排王志强带人去仓库检查同批次产品;同时让周志强排查生产记录,看哪个环节可能出问题。

"我也去省城,"程卫东主动请缨,"得当面跟马经理解释。"

姜晓兰摇摇头:"不,我去。你跟张师傅留在厂里,彻查生产流程。"

安排好一切,姜晓兰匆匆回家收拾行李。王桂芝听说女儿要去省城,立刻包了几个煮鸡蛋塞进她包里:"路上垫垫肚子。小远你别担心,有我呢。"

姜晓兰亲了亲儿子的小脸,小家伙正专心啃一块磨牙饼干,对母亲的离别毫不在意。这个没心没肺的反应反而让姜晓兰心里一酸——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实在太少了。

去省城的车上,姜晓兰仔细回忆着每一个生产环节。自从公司化改革后,她不再亲力亲为参与生产,难道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马国强在办公室来回踱步,见到姜晓兰就劈头盖脸一顿抱怨:"姜总,我可是力排众议把你们的产品送进连锁超市的!现在好了,三家店同时下架,我的信誉全毁了!"

姜晓兰诚恳道歉,请求去看下架的产品。超市仓库里,她亲自煮了几袋饺子,一尝就皱起眉头——确实有股淡淡的酸味,像是面粉出了问题。

"马经理,给我三天时间,"她郑重承诺,"我一定查清原因,给超市和消费者一个交代!"

当晚,姜晓兰入住了省城一家小旅馆。房间狭窄潮湿,床单上有可疑的污渍。她顾不上这些,立刻给厂里打电话。程卫东汇报说,同批次的面粉检测结果正常,生产记录也没发现问题。

"那就怪了..."姜晓兰百思不得其解,"明天我去走访投诉的顾客。"

第二天,在超市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姜晓兰拜访了三家投诉的顾客。第一位是个老太太,说话含糊不清;第二位是年轻白领,态度傲慢;第三位...

"哎呀,你就是'兰姐'啊!"开门的是一位中年妇女,热情地把姜晓兰让进屋,"我可爱吃你们家饺子了!"

姜晓兰愣住了:"那您为什么投诉...?"

妇女压低声音:"其实吧,那袋饺子是我家冰箱停电坏了,放了两天才煮的,可能有点变质...但超市非让我填投诉单才给赔..."

另外两家的情况也大同小异——要么储存不当,要么煮法错误。姜晓兰长舒一口气,但随即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消费者不会正确储存和烹饪速冻食品?

回到旅馆,她连夜写了一份《速冻食品食用指南》,图文并茂地介绍储存条件和烹饪方法。第二天,她带着这份指南和马国强再次来到超市总部。

"不是产品质量问题,而是消费者教育不足,"她指着指南说,"我建议在销售区放置这些提示,还可以在包装上加印更醒目的说明。"

超市经理被她的诚意打动,同意恢复上架,并免费发放食用指南。危机暂时化解,但姜晓兰心里清楚,根源在于品牌知名度不够,消费者对"兰姐"的信任度还不高。

回厂的路上,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拍电视广告!虽然费用高昂,但能快速建立品牌形象,教育消费者。

这个想法在管理层会议上引发了激烈争论。程卫东和周志强认为太冒险;杨雪和王志强则全力支持;张师傅蹲在角落抽闷烟,不置可否。

"我知道有风险,"姜晓兰环视众人,"但现在正是速冻食品市场爆发的前夜,谁先抢占消费者心智,谁就能赢得未来!"

她拿出精心准备的方案:不请明星代言,而是让真实的工人和顾客出镜,讲述"兰姐"的故事;不在黄金时段砸钱,而是选择性价比高的本地台和饮食节目插播。

"预算控制在五万元以内,"她最后说,"如果效果不好,我们及时止损。"

看着姜晓兰坚定的眼神,程卫东第一个转变态度:"我支持!做生意不能总求稳。"其他人也陆续举手赞成,只有张师傅嘟囔着"瞎折腾",但也没再反对。

广告拍摄定在一周后。姜晓兰亲自撰写脚本,选定张师傅和几位老员工作为主角,还邀请了几位忠实顾客参与。拍摄当天,从未面对过镜头的工人们紧张得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

"大家放松,"导演耐心引导,"就想像平时一样干活,说说你们的故事。"

张师傅起初死活不愿意,被姜晓兰好说歹说才勉强同意。但当镜头对准他布满老茧的双手,讲述三十年来如何追求"一口好饺子"时,老师傅的眼睛了,话语自然流淌...

样片出来后,所有人都被感动了。这不是华丽的广告,而是一个关于匠心、诚信和家的温暖故事。

七月十五,广告在地区电视台首播。当晚,姜晓兰把父母、程卫东和公司骨干都请到家里,一起守在电视机前等待。当熟悉的厂房画面出现,当张师傅沧桑的声音响起,当"用良心做美食"的标语定格,小小的客厅里响起热烈掌声。

"闺女,"姜大山难得激动,"你这广告拍得好,实在!"

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播出三天后,地区经销商纷纷追加订单;省城马国强也打来电话,说超市销量翻了一番;最让人惊喜的是,省电视台主动联系,要求采访这个"不一样的广告"背后的故事。

然而,随着销量激增,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产能跟不上!尽管己经两班倒,订单还是堆积如山。姜晓兰不得不再次召开紧急会议。

"当务之急是扩大生产,"程卫东提议,"再招三十个工人,开三班!"

"不行,"姜晓兰摇头,"盲目扩产风险太大。我建议两个方向:一是优化工艺流程,提高效率;二是寻找代工厂。"

"代工厂?"张师傅猛地站起来,"那还不如杀了我!把'兰姐'的牌子交给别人做,能放心吗?"

会议室火药味骤浓。老员工们一致反对代工,认为会砸了招牌;年轻一派则认为这是快速扩张的必经之路。

姜晓兰沉思良久,最终拍板:"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我们自己挖潜增效,另一方面谨慎选择一家可靠的代工厂,由张师傅亲自监督质量和工艺。"

这个折中方案得到了多数人认同。接下来的日子,姜晓兰忙得脚不沾地——白天跑代工厂考察,晚上研究生产效率优化,深夜还要处理文件。小程远己经习惯了母亲匆匆的身影,甚至学会了自己玩玩具不打扰妈妈工作。

七月最后一天,姜晓兰在办公室晕倒了。当时她正在审阅代工厂合同,突然眼前一黑,从椅子上滑了下来。杨雪吓得尖叫,赶紧叫来程卫东,一起把她送到医院。

诊断结果让所有人后怕——过度劳累导致贫血,医生严厉警告必须休息。

"听见没有?"程卫东红着眼睛握住妻子的手,"医生让你必须休息!"

病床上,姜晓兰望着苍白的天花板,第一次感到力不从心。公司越做越大,责任越来越重,而她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卫东,"她轻声说,"我们得调整了。"

出院后,姜晓兰做了两个决定:一是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日常运营,她和程卫东退居二线,专注战略决策;二是每周必须保证两天完整时间陪伴家人,雷打不动。

"公司重要,但生活和健康更重要,"她对不解的程卫东说,"我们要做长久的企业,不是昙花一现的暴发户。"

八月的第一个周末,姜晓兰兑现承诺,带着小程远和父母去了郊外野餐。蓝天白云下,小家伙摇摇晃晃地追着蝴蝶,笑声清脆如铃。姜晓兰躺在草地上,感受着久违的轻松。

"早该这样了,"王桂芝一边给外孙擦汗一边说,"钱是赚不完的,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就再也补不回来。"

姜晓兰望着儿子红扑扑的小脸,突然意识到,事业和家庭从来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真正的智慧,是在奔跑的路上,不忘为何出发。

夕阳西下,一家人收拾野餐篮准备回家。小程远玩累了,趴在父亲肩头昏昏欲睡。姜晓兰挽着母亲的手臂,慢慢走在乡间小路上。远处,青山如黛,晚霞似火。

明天,公司还有无数挑战等着她。但此刻,她只想沉浸在这份平凡的幸福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