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麒麟殿。
晨光透过高大的窗棂,洒在冰冷肃穆的金砖上,映照出文武百官整齐排列的身影。
朝会的气氛比往日多了几分沉凝,公子高府邸蛊师暴毙之事虽被压下,但那诡异的死状和背后的暗流,仍在无声地传递着寒意。
嬴澈站在前列,身姿挺拔,目光平静。
昨夜潜入高府的发现,以及对罗网的猜测,让他的心境如同深潭,表面无波,底下却暗流汹涌。
就在此时,一个身影从百官队列中走出,步履沉稳,正是廷尉李斯。
这位以法家铁腕著称的帝国重臣,此刻脸上却带着一种不同寻常的郑重,甚至隐隐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兴奋?
“臣,廷尉李斯,有本启奏。”
李斯的声音清晰、有力,回荡在庄严的大殿中。
御座之上的嬴政微微颔首,目光如炬:“讲。”
“陛下,臣近日观九公子所献之活字印刷术,深感此乃利国利民、泽被千秋之伟业!”
李斯开门见山,语气铿锵。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
李斯并未理会旁人的反应,继续陈述:
“陛下试想,我大秦疆域辽阔,政令下达,需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抄录竹简,不仅耗时甚巨,且易生错漏,延误政务。
若用此活字印刷之术,则可将政令、律法、农时、医方等,在短时间内大量印制成册,分发郡县,乃至乡里亭寨!”
他顿了顿,声音拔高了几分:
“如此,则朝廷政令可畅通无阻,上下一心;
律法可家喻户晓,减少犯罪;
农桑医术得以普及,百姓安居乐业!
此其一,可迅速巩固我大秦统治之基石!”
殿内逐渐安静下来,不少官员开始若有所思。李斯所言,确实切中要害。
“其二,”李斯环视一周,目光锐利,“自古圣贤之道,多藏于贵胄之家,寻常百姓难得一见。
若以印刷术将诸子百家经典、史籍策论广为印制,则可开启民智,教化万民,使人人知礼仪,明事理。
长此以往,则我大秦文化昌盛,国祚绵长,远超三皇五帝!此乃万世不朽之功业!”
这话说得掷地有声,连一些平日里与李斯政见不合的儒家官员,此刻也不由得微微动容。
开启民智,教化万民,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
嬴澈站在一旁,心中暗笑。
李斯不愧是李斯,三言两语便将活字印刷术的价值提升到了巩固统治、教化万民的战略高度。
这口才,不去搞传销真是屈才了。不过,他说的也确实是事实。
“妙啊!”御座上的嬴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显然也被李斯描绘的前景所打动,“廷尉所言,深得朕心。”
李斯躬身:“陛下圣明。臣以为,此等利器,当由朝廷掌握,善加利用。
臣恳请陛下,设立专门司职,调拨能工巧匠,选址建造工坊,大规模推广活字印刷之术,尽快将此福祉遍及天下!”
他目光转向嬴澈,微微颔首:
“九公子心思巧妙,创此奇术,当居首功。
臣建议,由九公子主持督办此事,最为妥当。”
将嬴澈推出来,既是肯定其功绩,也符合逻辑。
嬴政沉吟片刻,目光扫过殿下百官。
他看到了惊叹,看到了思索,也看到了某些角落里一闪而逝的复杂眼神。
赵高依旧低眉顺眼,仿佛事不关己,但嬴澈能感觉到,那看似平静的眼底,必然也在飞速盘算着什么。
“准奏!”嬴政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传朕旨意,即刻起,设立‘印书监’,专司活字印刷事宜。”
他看向嬴澈,语气中带着期许与考量:
“九公子嬴澈,此术由你所创,便由你出任印书监总领之职,负责督造印书、推广技术诸般事务。”
“所需人手、钱粮、工坊场地,”
嬴政的目光转向负责财政和工程的官员,
“由少府、工部全力配合,务必在最短时间内,让朕看到成效!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少府令与工部官员连忙出列领命。
嬴澈上前一步,躬身行礼:
“儿臣领命!必殚精竭虑,不负父皇厚望,定将此术发扬光大,利国利民!”
他的声音清朗,态度谦恭,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印书监总领”的职位,不仅仅是推广技术的平台,更是他深入帝国中枢,接触各方势力,尤其是近距离观察赵高,寻找罗网线索的绝佳机会。
工部……赵高正好也管着一部分工部事务。
这配合,怕是少不了“交流”了。
朝会散去,百官们三三两两地离开麒麟殿,议论的焦点无疑是刚刚设立的印书监和年少的九公子。
“九公子真是圣眷正隆啊,先是造纸,又是印刷,陛下竟将如此重任交予他!”
“李廷尉今日也是一反常态,竟如此不遗余力地推崇此术……”
“哼,不过是些奇技淫巧罢了,治国安邦,还需堂皇大道。”亦有老臣不以为然,捻须摇头。
“嘘!慎言!没看到陛下对此术极为重视吗?”
嬴澈走在甬道上,能清晰地感受到身后那些或好奇、或审视、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
尤其是赵高。这位中车府令,罗网头目,会如何“配合”自己的工作呢?
嬴澈嘴角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