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业供销两旺。
其实国党的排查根本就是瞎整,里面根本就没有地下党员,有人只是私下对桂永清乱指挥抱怨,但在监听者耳朵里,那就是“不满”、“要投共”,必须先抓起来!
“真查清楚在那边?”听完来意,周至柔迟疑道,“派飞机也救不了这些弟兄啊。”
“总长,兄弟想明白了,救援是不可能救援的,反而会搭进去更多人,我就想看那里到底有没有共军的船。目前正是春节,共军也要过年,难免有所松懈,不见得没机会。
只要有,一炸了事;如果没有,我们就轰炸江苏;这样,你我的问题都解决了。当然事后问起来,总统这里,您替小弟适当美言几句……”
周至柔秒懂:不管炸没炸沉,到时候只管和老头汇报“炸沉了!”
常凯申还能真派人去核实啊?就算有人核实,到时候往下一推,说是下面人汇报上来的,他只不过转述而已,轻轻松松能把责任推卸掉。。
再说,海军丢了船,我空军去轰炸,就算没炸沉也不能说我作战不力吧?你难道不该先批海军?
周至柔爽快地同意了该想法,决定派8架飞机去执行轰炸任务,其中6架轰炸机,2架战斗机,并一再交代:务必确认地面没有埋伏再轰炸。
2月18日上午,杨浦雷达站报告:“发现敌机8架,大型机6架,小型机2架!架航线27°,高度7800米……”
第30章:出油
“出……油……啦!”
随着一声嘹亮的呐喊,整个松基三井勘探现场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2月4日,从美国进口的3套设备全部抵达现场并开始安装,为抢抓工程进度,勘探队员们大胆决定,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资料显示,同时开钻3口试验井,依次命名为松基1-3号。
从2月6日开始,三口井开展劳动竞赛,争先恐后向地底深处勘探,甚至连除夕夜都是在勘探机旁度过的,队员们围着钻机吃后勤队员送上来的饺子,相互鼓励、彼此打气。
2月17日,大年初一中午,松基三井在井深1050米到1461米井段中连续取心,见到了含油的油砂。
油砂呈棕黄色,含油,气味浓烈,且两次从泥浆中泛出原油和气泡。队员们将这些气泡收集起来进行燃烧,发现可以点燃,火焰呈蓝色,证明是石油气,说明井下有较好的油层。
经仔细勘探后发现,含油显示层3.15米,具备了工业化开采前提,上级指示固井并引流。经两天两夜连续奋战,到正月初三下午3时,一股棕褐色的油流从地下喷涌而出,按压力强度与流量计算,每日可产原油13吨以上。
按此时标准,日产原油5吨以上就算高产井,13吨是非常不错的数据。
与中东国家油井打穿后喷涌而出的热闹场面不同,松基三井出油场面非常奇特,石油懒洋洋的,似乎压根懒得动,那些被捞起来的石油,再散落下来时,因低温缘故,变成了黑色的“咖啡豆”。
经化验后,研究员们得出结论:这是种高含蜡、高凝固点、高粘度,低含硫量的原油。相对轻质原油的质量稍逊一筹,但对中国依然非常重要,因为这是能自主供应的重要工业资源。
更重要的是,东北对冶炼重质原油富有经验。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为从抚顺页岩油中提炼油料,大力投资建设了抚顺炼油厂,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页岩油,后者含蜡量更高,当时即可成功冶炼,此时更不在话下!
抚顺炼油厂设计加工能力虽不算大,总计不到4000吨/日,产品却非常全面,从汽油、柴油、航空燃油、重油、润滑油、沥青等各种产品都能产,且技术水平并不算落后,只苦于无米下锅。
二战前,抚顺页岩油提炼产生的重油就达到了日本海军要求,但扩大生产时出了问题,因为要助长页岩干馏燃烧,需鼓入大量空气,但空气中的杂质也随之而入并积淀在油料中,导致燃油器喷嘴常常被杂质堵塞。
抚顺工厂燃料课长阿部良之助找出了解决办法,用浓度36%的硫酸冲洗,可得到高纯度的精制成品油,但产量将下降10%。
结果日本人惯有的小气病犯了,当他把研究结果上报时,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训斥:“产量减少10%,那不就是说50万吨重油要减少5万吨吗?”海军硬着头皮用这种杂质很多的重油当燃料,宁可被堵塞后去清洗喷嘴。
平时不要紧,战时频频出现洋相:联合舰队在作战中不时有军舰报告动力故障,其实机器本身没毛病,而是战场上被堵塞了喷嘴而无法及时清洗导致的。等日本终于清醒过来同意采用阿部酸洗法时,1943年都快过完了,根本于事无补。
一等拿到原油品质的化验结果,大家直接就想到了这个处理方式,希望尽快把原油送到抚顺去,尽快产出石油产品供给嗷嗷待哺的工业机器。
陈云很关注春节期间的物价,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令人欣慰的是,除粮食价格下跌外,汽油价格也开始下跌,一直嗷嗷待哺、有多少就消化多少的上海汽油站居然出现富余,甚至还要拿出牌子宣布“本站汽油充沛、价格从优”的招牌,简直就是咄咄怪事!
若再继续深入调查,就会发现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
自1948年以来,汽油价格一直处于飙升状态,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市民养成了囤汽油的习惯。一拿到现钱就用5加仑大小的洋铁桶去加满油并埋在土里。
这是很高明的办法:一防当局收缴,二防汽油挥发。
随着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汽油价格翻着跟斗涨,这些埋在土里的汽油从未投入市场流通,但价格一直猛涨,像极了林冠华穿越时期那些无人居住、晚上黑灯瞎火,但价格始终攀升的小的区。
到1950年春节前夕,随着粮食价格下跌,最为坚挺的汽油价格也开始下落。
个中因素非常复杂:
第一是英国人拼命往大陆输送汽油,新中国成立不过4个月,英国人输入的汽油量却比整个1948年全年总量还多,完全填补了美国商人退出后的市场,特别击退国党军舰封锁后,连续不断的船只往上海港涌入,货物源源不断;
第二是陕西、甘肃产油量的恢复与上升;
第三是军事燃油消耗的持续压缩。
三大战役决战时期,国党耗费汽油相当惊人,别的不说,光傅作义的新35军拥有400俩汽车,每个月燃油消耗量即达120吨,号称机械化的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围困时,曾集中800辆卡车搞所谓的汽车防线,这批机械化部队的燃油消耗非常惊人。
但三大战役一打完、沪宁杭全线解放后,这些吃油老虎慢慢都被消灭了,哪怕剩余一些,燃油压力也在台湾而不是在大陆。
等西南地区解放、大兵团作战消失后,后勤供应压力极大减轻,敌我双方不再需要那么多汽油。
第四是苏联汽油源源不断的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