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电商:1949
时空电商:1949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时空电商:1949 > 第34章

第34章

加入书架
书名:
时空电商:1949
作者:
帝国狂澜
本章字数:
2748
更新时间:
2025-04-25

-6银元,甚至有演变为等价衡量物的趋势。
  面对物价螺旋继续上涨,中央派陈云赴上海坐镇,他拒绝有关方面继续“抓人”的建议,决心和投机商们打一场经济战役。
  不但陈云,很多上海滩头面人物、包括各民主党派要员乃至卢绪章这样当过资本家的地下党,都反对再用人头平抑物价。因为1948年蒋经国在上海打虎,用的也是行政手段,见效虽快却后患无穷。
  如果把有物资的商人、资本家都当做囤积居奇的投机商进行无差别打击,那上海商业就没人敢进货了,单靠为数不多的国营渠道发售只会造成市场更加萧条,倘若600万人口的大上海出现物资供应短缺,甚至出现饿死人的局面,那比通货膨胀更可怕。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老百姓不会怪商人,只会把矛头指向行政当局,所以平抑物价一定要用经济手段为主!

第31章:第四场战役(中)
  经过几个月整顿,上海生产逐渐恢复,资本开始活跃起来。等福州和广州解放、电讯恢复后,为这些城市的投机商和上海进行联络报价创造了条件。10月,所有因素集合在一起,全国投机资金再次如猛虎出笼。
  这次,游资选择棉纱作为炒作对象。
  作为必需品,从居民到全国正在恢复的工厂及前线对棉纱的需求都不可或缺。入冬季节更是棉纱布料旺季,上海轻工产业里纱厂最多,机器先进,使上海纱价明显低于周边。
  按照经济规律,即便没有游资,全国棉纱需求也会将上海纱价推高到持平于其他地区以消除溢价。
  由此,投机资金纷至沓来,专门盯住棉纱买。10月10日,一家投机商买入棉纱89件,吃掉政府抛售量的八分之一。为平抑物价,政府继续抛售,缓冲抢购,但投机商们却有多少买多少。
  这是上海解放后物价涨势最猛的一次。
  10月份,上海物价指数上涨42%。尤其在10月末林冠华刚穿越那几天,每天物价都上涨10%到30%。棉纱上涨刺激着所有物资价格上涨,上海涨价又刺激了全国涨价,原本只是棉纱价格的高低起伏,迅速扩展成对全国物价上涨的整体预期。
  11月7日,上海抛售大米911万斤,10倍于平日数量,被投机资金悉数吃进。政府按市场平价抛售,而投机商大笔收货,转手又在私营米店以两倍价格卖出。
  暴利下的投机商不惜借高利贷炒货,隔夜拆借利率甚至高达50%!
  整个11月,上海物价批发指数在6-10月上涨600%的基础上,再次上涨133%,地下黑市里,人民币与银元的兑换比例已超过20000:1,相较上海刚解放时600:1的场面,内涵价值只剩下了3.33%。
  当然,人民币持续贬值除投机资本不断炒作外,也与加大发行量有重要关系。因为全国还未完全解放,前线依然在消耗巨大的资金,即便不打仗的地方也需要拨出资金用于救济和恢复社会稳定。征税不可能收到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发票子弥补亏空。
  7月底,人民币发行额为2800亿元,9月底已达8100亿元,10月底突破10000亿元,11月上旬上升到16000亿元。不到3个月时间,发行量增加了近五倍。
  在此过程中,陈云和薄一波曾考虑发行公债,甚至连额度都确定了:2400亿人民币(当时按1.2亿银元确定的量)。但因为很多工商业家不赞成发行公债,考虑到战争还在进行,政局尚不稳定,中央认为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尚不能搞得太紧张,决定暂缓发行。
  货币发行量增加5倍并不意味着物价必须涨5倍,因为人民币发行量增大过程中,也是解放区版图持续扩大、国民经济掌握度更高的场合,很多货币发行量是用新货币兑换原先老旧的地方解放区货币或金圆券而派生的,再退一步说,解放军在前线节节胜利,后方却天天涨价,也不太对劲。
  像上海这样能涨十来倍、人民币贬值度高达97%的场面就更不正常,存在巨大的套利与反击空间,陈云冷静地看到了其中胜利的可行性,率中财委要员再次赴上海坐镇,连续发布命令,为反击投机做准备。
  反击指令主要是两条:
  第一是调集物资:所有储备和能买到的粮食和棉花大量运到城市,各地物资暂缓抛售,集中到上海、武汉、北京,等待命令集中抛售;
  第二是收紧银根:国营银行贷款全部暂停;国营企业资金必须存入银行;工矿投资金和收购金暂停支付;军费不得投入除紧急军备外的任何商业活动;11月25日前,高价抛售政府所拥有的如药品、颜料、肥皂非紧急物资,以求回笼资金;所有能起到银根紧缩作用的税收预备在11月25日当天开征。
  到参加复兴工程委员会工作会议前一天,前述非紧急物资大量抛售并回笼资金,中央又秘密调集粮食50亿斤,国营中纺掌握棉纺物达到全国产量的一半,人民银行以高息吸收社会资金8000亿,全国市场上能实际流通的人民币已低于1万亿……
  这些资源就是陈云准备投入上海决战的部队,这场战役被主席称之为继辽沈、淮海、平津后的第四场决定性战役。
  11月29日,中财委向陈云报告,在物价连续上涨后,中央目前所拥有的物资已略大于市场流通的全部人民币发行量。换言之,按现有价格抛售,投机商即便有能力把流通中的人民币全搞到手,也买不光政府能够抛售的物资。
  如果这是期货场上多空对决的场面,那只有一个结论:货比钱多!
  但其中有个小隐患:银元、黄金、外汇的情况尚不明,倘若有人把这些东西抛出来兑换人民币,很可能让局势复杂化。
  政府可以采取暂时拒绝用银元、黄金、外汇兑换人民币的请求,但政府法令墨迹未干,中央又急需外汇支付其他领域款项,不可能真做出该决定,相反,非但不能拒绝,甚至还要大力欢迎。
  不从民间兑换黄金、银元和外汇,中央财政连300万美元的储备都建立不起来。
  这时候,404药厂拿出来的青霉素就变成总攻之际的先行官了。
  随陈云回上海的青霉素是3万瓶,从第二天起,上海每天都能拿到1.5万瓶的增量,虽然几万瓶青霉素在上海经济大盘里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陈云认为这是很好风向标。
  抢购棉纱的基本是投机商,小规模买青霉素的恐怕只是想要保值的小资产阶级,鉴别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对政府而言很有意义。
  无论中产阶级还是普通市民,都害怕政府再次出手整顿银元,因为按目前说法,使用银元已是犯罪行为,是要判刑的,忽然有青霉素交换,价格还不贵,这就让人乐意把手里剩下的银元交出来换成青霉素。
  故而,看一看青霉素的销量,就能测试市民手中剩余的黄金、银元和外汇的家底,还能检验市场的承接力。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