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0发炮弹硝烟中穿过的靶机,聂总长一拍大腿,连叫可惜!
众人也无不惋惜,因为大家都观察到炮弹笼罩了靶机四周,说明打得很准,但运气稍微差点火候,没能直接命中。
还没等众人回过神,又是“通通通”的声音响起,第二组4联装点名发言,第一轮硝烟还未散尽,第二轮的爆裂弹幕迅速在空中拉起。
“击中啦!”
刘鼎雀跃着跳起来。
众人定睛一看,果不其然,靶机已被直接命中,拖着黑烟向地面坠毁,这速度可比刚才懒洋洋的平飞模式快多了。
但现场炮群似乎并不准备放过这架飞机,就在众人猜测靶机会在哪个位置坠毁时,第三轮炽烈的火力再次飞起,这次准头更高,在20多发凶猛的37mm炮弹直接命中下,靶机被打得四分五裂,直接空中解体!
“好!”
教员第一个站起来鼓掌,随后现场掌声雷动,所有人都十分高兴:演习圆满成功!
在小范围验收会上,刘鼎代表军工局进行总结。
“作战系统经过今日演示,已基本达成设计目的,但综合而言,依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弹药连续供应问题。
37mm高射炮原装是5发弹夹,火力连续性不够,我们改良了弹夹,又将其变成电击发,可一次性连续射击10发;但实事求是地说,10发也不够用,目前需要紧急开发供弹漏斗,争取一门火炮能一口气发射20-25发;
第二个,保障问题。
机场今天部署了4个炮群,一共用了8台电机。这些设备包括雷达在内全都耗电,且电流还不能太小。让工兵事先从管理台拉好了电线,但战场上不可能有如此条件,必须要有电力保障车辆。
与此同时,火炮拖曳需要车辆、弹药补充也需要车辆,考虑到战场情况复杂,卡车通行能力不足,建议最好能给每个炮群配备2辆履带式保障车辆:一辆用于弹药输送,一辆用于人员及电力,雷达部署和转移也需要保障车辆。”
现在主席终于明白为什么林冠华要强调去美国买谢尔曼底盘了:有了这些底盘,就能方便地改造出弹药供应车和电力保障车,谢尔曼马力大、运行平稳,改造后的弹药车和保障车绝对一流!
刘亚楼高兴道:“我觉得今天测试效果很好,应予以大力表扬。至于你们说的困难,后续可以陆续克服,克服前我建议先送去上海试试看,那里经常有飞机乱窜。
供电暂时也不是难题,上海杨浦电厂一直是敌人空袭的重点,我们就把高射炮群部署在那里,直接从发电厂取电,等时机成熟就干他一下子,也算出口恶气……机动防空有困难,先从要地固定防空开始嘛!”
与会众人皆深以为然。
第34章:军备购买
林冠华道:“还有个问题不容忽视,即火力拦截高度不足。37mm高射炮最多只能管到3000米,考虑到敌机有可能的中高空突袭,我们准备在这次测试成功后进行火力强化,调用苏制76.2mm高射炮进行补充,不过那是重型火炮,只能单管发射,如何配合现有体系需要深入研究。”
这个提议刘鼎完全赞同,苏制76.2mm高射炮抗战时期国民党就购买过,当初希望购买36门,后来苏方给了20门,并附加照空灯、听音机及其他配套仪器,每炮附炮弹2000发,单价2万美元。
该炮设计时就考虑电击发与电传动,无非出口给中国时将该功能卸载而已,以至于精度比不上原版。但十多年后再次购买,目前两国两党关系又非同一般,军方认为不至于再出现相同局面,且价格还能再压一压。
空军准备先采购64门并聘请苏联顾问提供技术指导,由此额外组建2个高射炮团。
主席和聂荣臻一开始担心在现有体系还未完全成熟的前提下,马上追加新火力系统会不会造成干扰,那反而有贪多嚼不烂的嫌疑。
但听说76.2mm放平后能当反坦克炮使用,且林冠华还承诺给军工局开发反坦克炮瞄雷达,大家就都不吭声了:防空固然重要,防坦克亦不可偏废,相对来说,战场上坦克压制的优势比空袭还让人头皮发麻。
其实,林冠华最想要苏制57mm高射炮,这款武器既有较高射速,又有不错的精度和火力强度,比76.2mm更适合目前的智能防空炮群。
他对57mm高射炮有很深刻的印象,在时隔70年后俄乌战争中,大毛重新启用了这款代号C-60的57mm高射炮(国内称之为59式高射炮)对付装甲车和直升机,战场效果依然不错。
只可惜,看了历史资料就知道还来不及:57mm高射炮在苏联虽已测试验收完成,尚未完全定型,更未大规模生产和装备,短期内出口中国无望,目前能批量购买的只有37mm和76.2mm。
验收会结束后,主席围绕着炮群与火控体系看了又看,还特意在雷达屏幕面前驻足了好几分钟,兴致勃勃问道:“能同时管理多少个炮组?”
林冠华道:“设计是8个炮组,最多能管理32门跑,空中可同时跟踪16个目标,系统会在火力包线范围内优先判断哪架飞机容易打,不用担心忙不过来。将来等系统成熟,可以继续叠加多部指挥仪,那样再多2-3倍炮群也能管理得过来。
麻烦还是刚才说的笨拙,只能局部防御,机动困难,我十分赞同用现有体系去守护上海要地,积累经验便于进一步优化,北京这里继续测试并融合 76.2mm高射炮。”
主席欣慰地点点头:“有办法就好啊,虽然你谦虚地说这体系笨拙,但我觉得十分先进了嘛,除补充弹药、阵地提前预设需要人员外,操纵基本不需要人管理,甚至连雷达预警、目标锁定、炮群开火都不需要人为干预,这就是很大的优势。
我们党长期以来只有小米加步枪,军事装备和专业人才奇缺,能打准榴弹炮的炮兵都是稀缺人才,懂高射炮乃至雷达的人更少,全是稀罕宝贝。
现在背靠苏联,先进武器相对来说容易买,花钱就是,可专业人才花钱都买不来啊,自己培养也需要时间。全军目前只有一个高射炮团,还是从前几年开始有意识培养的,花了无数精力,你一出手用现代化装备武装了这批高射炮,等于军委一下子多了2个齐装满员的高射炮营!
渡江战役前夕,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挑衅我们,前线和他打炮战,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损失不小,如果当时就有现在的先进装备,那几百位同志就不用牺牲了嘛……”
主席的话满满都是表扬和鼓励,让林冠华颇有些不好意思,少倾压低声音道:“还是要想办法去苏联多买雷达,我的雷达不能暴露太多,1-2部无所谓,太多容易出事……
高射炮防空还是比较被动的方式,我认为必须要快速发展火箭,怎么让火箭飞起来我不懂,但怎么引导火箭找到攻击目标,那玩意我还有点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