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八章 五帝之舜

第八章 五帝之舜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2838
更新时间:
2025-05-02

一、重瞳降世:东夷之野的天命之子

舜帝生于姚墟(今山东菏泽),其父瞽叟为颛顼七世孙,其母握登感“大虹贯月”而孕,于农历八月十三诞下重华。这一传说虽未见于正史,却暗合《尚书》“睿哲文明,温恭允塞”之气象。舜生而重瞳,龙颜大口,身高八尺有余,自幼展现出异于常人的禀赋。其家族自穷蝉以降五世为庶民,至舜时己沦为“父顽、母嚚、象傲”的寒门。

舜二十岁以孝行闻名,耕于历山时,“历山之人皆让畔”;渔于雷泽时,“雷泽上人皆让居”;陶于河滨时,“河滨器皆不苦窳”。其德行感化之力,使所居之地“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帝闻之,以二女娥皇、女英妻之,九男侍之,观其齐家治国之能。舜居妫水之汭,以“五典”教化家族,使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九男“皆益笃”。

二、受禅登极:三代之治的文明奠基

舜三十岁受尧帝征召,历经二十年考察,五十岁摄行天子之政。《史记》载其“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序;宾于西门,西门穆穆”。其执政纲领以“明明扬侧陋”为核心,开创了中国古代选贤任能的先河。

舜帝改革官制,设“西岳”“十二牧”分管西方诸侯,“八恺”掌土地,“八元”宣教化,皋陶作士明五刑,伯益掌山林川泽,后稷司农教稼穑,契为司徒敷五教。其首创的“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制度,成为后世官僚体系的雏形。在刑法改革中,舜帝提出“眚灾肆赦,怙终贼刑”,以流放代肉刑,体现了“明慎用刑”的仁政思想。

三、德化万邦:礼乐文明的永恒典范

舜帝南巡三苗,“舞干戚于两阶”,以《韶乐》感化苗民。此乐“八音克谐,无相夺伦”,集诗、乐、舞为一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孔子闻之,“三月不知肉味”,叹其“尽美矣,又尽善也”。《韶乐》不仅是艺术巅峰,更承载着“德治”理念,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

在民生领域,舜帝命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导九河,划定九州,奠定华夏疆域。其推行“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赞其“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西、禅让疑云:权力传承的历史镜像

舜帝晚年禅位于禹,开创“公天下”之典范。然《竹书纪年》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韩非子》亦云“舜逼尧,禹逼舜”。这种争议折射出原始部落联盟向国家形态过渡的复杂性。舜帝以“利天下而不利一人”的胸怀,打破血缘世袭,其禅让之举成为儒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却也为后世权力斗争提供了残酷注脚。

五、南巡崩葬:文明基因的永恒传承

舜帝践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考古发现证实,秦汉至宋元时期,九嶷山舜庙祭祀不绝,出土的唐代“开宝”筒瓦、宋代“歙州”青砖,印证了《史记》“舜葬九疑”的记载。其陵庙遗址现存正殿、寝殿基址,规模宏大,柱础密布,彰显出历代对舜帝的尊崇。

六、千秋评说:道德文明的至圣先师

孔子赞其“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孟子称其“大孝终身慕父母”,司马迁言“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帝以孝悌立人,以仁德治国,其“德治”思想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然其家族悲剧(如瞽叟焚廪、象埋井)亦暴露了原始社会的局限性。

舜帝的生平,是中华文明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缩影。他以“重华”之德,熔铸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基因;以“禅让”之举,开创了“选贤与能”的政治传统;以《韶乐》之美,奠定了“礼乐治国”的文化根基。其功如日月,其德若江河,虽距今西千余年,仍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灯塔。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