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被皇爷爷朱棣“召见”并“严厉警告”之后,朱瞻基的“修道”大业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倒不是他怂了,主要是他老爹朱高炽回来之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抱着他的大腿,苦苦哀求他“别再折腾了,不然咱们爷俩都得完蛋”。
看着老爹那副“生怕下一秒就被打包送去菜市口”的惶恐模样,朱瞻基也实在不忍心再继续“作死”下去。毕竟,他虽然想逃婚,但也不想连累自己这个老实巴交的胖爹。
于是乎,他只能暂时收起了道袍拂尘,重新做回了那个“天成贵慵”的病弱皇太孙。
不过,他心里那颗“不甘早婚”的小火苗,却依旧在顽强地燃烧着。
“硬的不行,就来软的!我就不信,凭我这颗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智慧大脑,还想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朱瞻基在心里暗暗发狠。
然而,还没等他想出什么“妙计”来,一个新的“麻烦”又找上门了。
这日,朱棣在宫中召开了一次小型的“家庭会议”,主要参与人员就是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这三个儿子,以及他最看重的几个孙辈,当然也包括了“病假”中的朱瞻基。
会议的主题,是关于“迁都北京”的后续事宜。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那可是载入史册的大事。虽然北京城己经初具规模,但后续的宫殿修缮、官员安置、物资调配等等,依旧是一项浩大而繁琐的工程。
朱棣召集儿孙们开这个会,主要目的就是想听听他们对这些后续工作的看法和建议,顺便也考察一下他们的能力。
朱瞻基被他老爹朱高炽强行从床上薅了起来,迷迷糊糊地跟着来到了议事殿。他现在对这种“国家大事”是一点兴趣都没有,只想赶紧回去继续他的“躺平大业”。
会议开始后,朱棣先是简单介绍了一下迁都的进展和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然后便让儿子们畅所欲言。
太子朱高炽自然是老成持重,说了一堆“高瞻远瞩、利国利民”的场面话,核心思想就是“父皇英明神武,儿臣坚决拥护”。
汉王朱高煦则是个典型的武将思维,张口闭口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认为迁都北京乃是彰显大明国威、震慑北方蛮夷的千秋伟业,至于那些钱粮消耗、民力损耗之类的问题,在他看来都是“细枝末节,不足挂齿”。
赵王朱高燧则是个八面玲珑的主儿,既肯定了迁都的必要性,又提出了一些“体恤民力、开源节流”的建议,两边都不得罪。
朱棣听着儿子们的发言,不置可否,只是时不时地微微颔首。
轮到孙辈们发言时,气氛就更加“活泼”了。
朱瞻基的几个堂兄弟,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引经据典,都想在皇爷爷面前留下个好印象。
只有朱瞻基,依旧是一副病恹恹、睡不醒的模样,缩在角落里,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心里默默祈祷着“千万别点到我,千万别点到我”。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
就在他快要成功地将自己催眠过去的时候,朱棣那威严的目光,突然落在了他的身上。
“瞻基。”朱棣缓缓开口道。
朱瞻基一个激灵,差点从椅子上滑下去。
“皇……皇爷爷……”他有气无力地应了一声。
“你也说说你的看法。”朱棣的语气听不出喜怒。
朱瞻基顿时感觉头皮发麻。
我能有什么看法?我唯一的看法就是,这会啥时候能开完?我只想回去睡觉!
他本想学他老爹那样,说几句“皇爷爷英明神武,孙儿愚钝无知”之类的废话糊弄过去,但当他对上朱棣那双仿佛能洞察一切的眼睛时,不知怎么的,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叛逆”情绪。
凭什么你们说迁都就迁都?考虑过我们这些“基层群众”的感受吗?
于是乎,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位“天成贵慵”的皇太孙殿下,打了个大大的哈欠,然后用一种带着浓浓鼻音的孩童语气,开始了他的“胡说八道”:
“皇爷爷,迁都……迁都多麻烦呀!”
“北京那么远,路又不好走,搬家得多累啊!那些桌子椅子、锅碗瓢盆,还有……还有我的床!我的床那么舒服,要是搬过去的时候磕了碰了,那可怎么办?”
“而且啊,我听说北京冬天可冷了,风刮得跟刀子似的,到时候手都冻僵了,还怎么写字画画呀?”
“还有还有,从南京运粮食到北京,得多费劲啊!路上万一遇到刮风下雨,粮食发霉了怎么办?万一遇到拦路抢劫的土匪怎么办?那得损失多少银子啊!”
“再说了,那么多官员都要跟着搬家,他们的家眷怎么办?孩子上学怎么办?老人生病了怎么办?这得有多少麻烦事儿啊!”
“依孙儿看啊,南京挺好的,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干嘛非得折腾着往北边跑呢?咱们就在南京待着,舒舒服服的多好!”
朱瞻基一口气说完,也不管其他人是什么反应,又打了个哈欠,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仿佛刚才那番“惊世骇俗”的言论,只是他睡梦中的胡话一般。
整个议事殿内,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
所有人都用一种看“外星人”的眼神看着朱瞻基。
太子朱高炽更是吓得脸都白了,恨不得当场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这个逆子!是嫌他命太长了吗?!居然敢在皇上面前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朱棣听完朱瞻基这番“离经叛道”的言论之后,非但没有龙颜大怒,反而……陷入了沉思。
他看着自己这个病恹恹的大孙子,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芒。
这小子,虽然说的话听起来像是在撒娇耍赖,但仔细琢磨琢磨,倒也……并非全无道理。
迁都北京,确实是一项耗费巨大、牵扯甚广的工程。后勤保障、官员安置、民生稳定,这些都是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之前虽然也考虑过这些,但更多的是从“天子守国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于这些具体的细节问题,并没有太过深入地思考。
没想到,这些问题,居然被他这个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病秧子”孙子,用一种如此“接地气”的方式给指了出来。
“童言无忌,倒也……道出几分实情。”半晌之后,朱棣缓缓开口,语气中听不出喜怒。
他身边的几位老臣闻言,也纷纷点头附和:
“皇上圣明!太孙殿下虽年幼,所言却颇有见地。”
“是啊是啊,太孙殿下所虑及的,皆是迁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细节问题,值得我等深思啊!”
这些老狐狸,自然是看出了皇上对太孙这番“歪才”的“另眼相看”,连忙顺水推舟,拍起了马屁。
太子朱高炽见状,这才稍稍松了口气,但看向朱瞻基的眼神,依旧是充满了“你小子给我等着”的意味。
而朱瞻基,则依旧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仿佛刚才那番话根本不是他说的。
他现在只想赶紧结束这场无聊的会议,回去继续他的“躺平”大业。
至于迁都什么的,关他屁事!他只想迁徙他的床!
朱棣看着自己这个“歪才”孙子,心中也是百感交集。
这小子,平日里看着病恹恹的,不学无术,没想到……脑子里居然还藏着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只是,这想法虽然“清奇”,但终究是……上不了台面。
“孺子不可教也!”朱棣在心里暗暗叹了口气,对这个大孙子的“不靠谱”印象,又加深了几分。
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朱瞻基这番“胡搅蛮缠”,倒也给他提了个醒。迁都之事,确实需要更加周全细致的考虑。
一场原本严肃的“家庭会议”,因为朱瞻基的“被迫营业”,硬生生变成了一场充满“奇特笑果”的“歪才展示会”。
而朱瞻基,也因为这次“语出惊人”的发言,成功地在他皇爷爷朱棣的心中,留下了一个更加“难以捉摸”和“不按常理出牌”的印象。
这对于他未来的“逃婚”大业来说,究竟是好是坏,目前还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