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容纳数万人轻而易举
如果他们在事情被皇帝发现之后,仍然无动于衷,继续欺压百姓,朱钰就必须考虑从勋贵集团中挑选几个合适的人选,接任勋贵之首的位置了。
任何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内部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
想必到时候,也会有不少人愿意在皇帝的支持下,登上权力的巅峰!
这固然有些麻烦,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勋贵集团首领的人选,至关重要。
朱钰不可能允许这个位置落入那些腐朽透顶的人手里。
好在,事情最终并没有发展到那一步。
皇帝离开后,张輗立刻将管事交给锦衣卫处理,并且明确表示:“老夫治下不严,虽然不清楚此事的具体细节,但也该承担一份责任。”
“这个人交给各位处置,如果他有罪,就从严审判;如果需要赔偿,老夫绝不推辞。”
在态度上,张輗拿捏得恰到好处。
即便是推卸责任,也做得毫无破绽。
其次,关于招收家人这件事,张輗同样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处理完管事后,他带着成敬,一起回到了英国公府。
第一件事,就是公开、公正、公平!
“在座的各位乡亲父老,这件事是我张輗做得不地道,我在这里向大家道歉。”
张輗深深鞠了一躬,接着说道:“愿意留在英国公府做事的,请站到最左边,排成一队。”
“管事会给大家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就能留下来,等有职位空缺时,会优先安排。”
“愿意成为老夫义子的,请站到中间,老夫绝不会亏待你们。”
“想要离开的,请站到右边,也排成一队。”
“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老夫很抱歉,该给的补偿,一点都不会少。”
“每人一两银子!当场拿走!绝不拖欠!”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一两银子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许多人家一年下来,都不一定能攒下这么一笔钱。
为了平息事端,张輗这次真是大方得很。
他一句话,至少要送出近百两银子。
最终,大多数人选择了右边,来应聘的人并不傻,闹出这么大的事,让主人在皇帝面前丢了脸,再留下来恐怕不会有好结果。
他们并不指望张輗会有多宽容。
站在中间的只有两三个人,而站在右边的,只有一个。
那是一个书生打扮的人,看样子应该是对自己很有信心,想搏一把,看看能不能搏出个前程来。
张輗没有耽搁,立刻让家丁搬出一箱银子,里面装的都是足额的白银。
接着,他亲手将这些银子分发给大家。
剩下的银子,张輗一挥手,全部分给了站在中间和左边的人。
那个书生一个人就拿了十两银子!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出了这么丢人的事,这些人仍然愿意相信张輗,愿意跟着他做事。
这不正说明了张輗深得人心吗?
成敬就在旁边看着呢,从某种角度看,这些人的行为,就是在皇帝面前给张輗长脸!
张輗心里高兴,自然出手大方。
与此同时,朱钰这边正在接见卢忠。
最近一段时间,卢忠把精力都放在收罚款上,这次前来,自然是这事已经告一段落了。
“怎么样?有人不肯交罚款吗?”朱钰坐在书桌后面,抬起头来,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神情。
说实话,这笔罚金收得不少,算起来,一点都不比现在大明朝廷国库里的银子少。但朱钰之所以选择罚款,并不是因为这笔钱本身有多重要。
几个月来,随着新登基的皇帝表现得非常出色,有千古明君的气度,奉天殿中的文武百官,脸色也变得愈发和善。
但在这表面热闹、繁华似锦的景象之下,隐藏着的,却是汹涌澎湃的暗流。
无论是农庄法,还是这笔罚金,本质上都是在“钓鱼”。
区别在于,前者利在千秋,朱钰的目标是农庄法本身;而后者,罚金多少其实并不重要,真正关键的是,能否借此逼出那些藏在暗处的毒蛇。
朱钰可没有忘记,历史上景泰帝的结局有多么凄惨,于谦的下场又是多么悲凉。
如果说这一切都是朱祁镇这位正统皇帝造成的,那显然是不够客观的。
必然有许多心怀不轨的奸臣在背后推波助澜,最终才酿成了这些历史上的悲剧。
既然已经知道他们的存在,朱钰自然不会坐等他们先动手,然后再想办法反击。
罚金这件事,目的就在这里。
也许能借此逼出那些心里有鬼、连这点钱都不愿交的乱臣贼子!
卢忠似乎猜到了什么,又仿佛没有察觉,恭敬地低头说道:“启禀陛下,该收缴的罚金,十之八九,都已经收齐了。”
“只是还有几户人家,家里经济状况不好,罚金数额太高,实在拿不出钱来,正在想办法筹措。”
“他们把房契和地契都交到了锦衣卫镇抚司,看起来是真的没钱,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凑齐。”
朱钰眼中顿时闪过一丝失望。
大家都这么听话,他这个皇帝反倒不太好办了。
原本还想着要把那些藏在暗处的毒蛇揪出来,结果连一只跳蚤都没见着。
看来是自己最近做得太过分了,威严太盛,反而让这些小人胆战心惊,不敢跳出来送死。
想了想,朱钰在详细了解了罚金的数额后,干脆下令将这笔钱补进了朝廷国库。
“这似乎不太合规矩。”卢忠有些犹豫地说道,“这笔罚金,陛下是因冒犯皇室尊严而收上来的,如果转到朝廷国库,在名义上似乎有些不合适。”
朱钰随意地挥挥手,让卢忠不要在意这些细节,放手去做就是了。
像这种小问题,根本不算什么,见得多了,看似小事,其实分量不轻。
只要他作为皇帝一天没有衰败,只要他手里还掌握着军权,这些小细节,没人会去追究。
若是皇帝真的衰败下去了,就算这些小问题处理得再妥当,又有什么用呢?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看看历史上那些根基不稳的皇帝吧,有的甚至一年之内三次罪己诏,可见这些文武大臣,一旦放肆起来,能有多么离谱。
这件事就先这样吧,朱钰认真思索片刻,整理好衣衫,打算再出门一趟。
近日以来,军校即将开课,一切准备就绪,他身为皇帝,更是军校名义上的校长,自然还是要去瞧一瞧。
卢忠亲自率领锦衣卫,跟在皇帝身后,一路朝着军校走去。
这军校的位置,就在曾经的京城老营区域,占地极广,容纳数万人轻而易举。
旁边正好是朱祁镇大兴土木,不知害死了多少百姓,建造出来的大兴隆寺。
雕梁画栋,宫殿楼宇,华美至极,不知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又因此害死了多少人。
可以说,在大兴隆寺的每一级台阶下,都埋着一条无法闭眼的冤魂。
朱钰本打算最近找个借口处理掉他们。毕竟随着农庄法的推行,大兴隆寺迟早会成为祸患,早除早安心。
结果,大兴隆寺的僧人很精明,察觉到当今天子的喜好后,果断将寺庙内供奉的神佛换成大明烈士。
包括英国公张辅在内的许多赫赫有名的烈士,都被列在其中,受人供奉,享用香火。
他们这么一搞,朱钰还真有点措手不及,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于是就一直拖到现在,还没处理大兴隆寺。
打算等年关过去,再找一个由头整治他们。至于现在,就让他们再多得意一阵子吧……
朱钰骑着战马,一路来到军校门口,此时已有不少学员入住,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见到皇帝,许多人立刻跪下。大明不兴跪拜之礼,按理说他们不必行此大礼,但朱钰的所作所为赢得了这些军人的尊重,情况自然不同。
“好了,不用多礼,朕今天来是视察军校的情况,你们不要因此耽误正事,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吧。”
朱钰随意地挥挥手,骑着马穿过军校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房屋。
其中最高大的那一座,属于校长,也就是他这位皇帝。是专门为他在军校居住而准备的宿舍。
其次是两位副校长的宿舍,其中一位已经收拾妥当,可惜杨洪不能久留京城,匆匆返回边关,配合于谦推行农庄法,这间宿舍至今无人居住。
至于另一位副校长的宿舍,朱钰原本是想让于谦担任,但于谦坚决推辞,实在没有合适人选,宁缺毋滥,一直空着。
毕竟由兵部指挥军队,本来就是情急之下不得不为之的越权之举。
如今战事平息,如果于谦还跑来军校当什么副校长,怕是真要变成权倾朝野的奸臣了。
朱钰对此倒不是很在意,毕竟他很信任于谦的为人。可惜,于谦坚持不肯答应,皇帝总不能强行按着他的头让他答应。
除了这三座特殊的宿舍之外,周围还有很多宿舍分布其中,犹如众星捧月一般。
这些都是军校教官平时居住的地方,方便他们教学和休息,不至于每天光是上下班就要跑好几个时辰。
朱钰先来到自己的宿舍,好奇地查看里面的配置,随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杨洪和他接触不多,估计是从于谦那里大致了解了皇帝的喜好,所以并没有把宿舍建造成华丽的宫殿,而是选择了干净整洁、实用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