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假状元:开局续命贾珠
红楼假状元:开局续命贾珠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红楼假状元:开局续命贾珠 > 第二十一章·寒窗砺剑

第二十一章·寒窗砺剑

加入书架
书名:
红楼假状元:开局续命贾珠
作者:
我不吃香肉
本章字数:
7236
更新时间:
2025-07-09

王子腾那队铁甲亲兵踏出荣国府门楣的铿锵余音,仿佛还回荡在初春微凉的空气里。府中短暂的喧嚣过后,复归一种更深沉的、带着紧绷感的宁静。王子腾留下的审视目光和那句意味深长的“青出于蓝”,如同一块无形的巨石,沉沉压在贾政心头,也悬在贾珠紧绷的神经之上。

然而,贾珠深知,此刻任何对王家势力的揣测与忌惮,都只会分散他至关重要的精力。春闱会试,迫在眉睫!这才是他破开眼前迷雾、真正掌握自身与家族命运的唯一通途!他必须将全部心神,投入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清梧轩书房的门扉,自此紧闭的时间愈发长久。窗棂透出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熄,首至东方既白。案头堆积如山的书卷,从《西书章句集注》到《朱子语类》,从《历代名臣奏议》到《皇朝经世文编》,再到詹光等清客门人费尽心思搜罗来的近几科鼎甲文章、卢志忠历年主持科考所出的策问题目及评点集录……林林总总,几乎要将那张宽大的紫檀书案淹没。

贾珠端坐案后,身形在摇曳的烛光下显得愈发清瘦挺拔。他摒弃了所有杂念,心神沉浸于浩瀚书海。前世文学硕士的深厚学养与逻辑思维优势,此刻被发挥到极致。他不再满足于死记硬背古人的注疏释义,而是如同最精密的仪器,将那些拗口的八股范文、艰深的经义阐释,进行着高速的拆解、分析、重组。

他手中握着的并非毛笔,而是一支特制的炭笔(便于修改),在一叠叠裁好的素白宣纸上飞速书写、勾画。思维导图般的框架结构,关键词串联的记忆链条,不同学派观点的对比表格……这些超越时代的读书方法,被他悄然融入这古老的备考之中。效率,远超寻常士子皓首穷经的苦读。

“珠郎……”李纨端着一盏温热的参汤,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她看着丈夫伏案疾书的背影,烛光勾勒出他专注的侧脸轮廓,眼底带着深切的疼惜与骄傲。她将汤盏轻轻放在案角不碍事处,柔声道:“己是三更了,歇歇吧。周太医说了,劳神太过,于身子无益。”

贾珠闻声,并未立刻抬头,笔下依旧不停,只温声道:“无妨,这篇策论还差个结尾。纨姐儿先去歇息,不必等我。”他声音带着一丝熬夜后的微哑,却沉稳依旧。

李纨没有离开,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铺着锦垫的绣墩上,拿起一件未做完的小儿肚兜,就着灯火细细缝制。针线穿梭的细微声响,与炭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书房内独有的宁静乐章。她偶尔抬眼,目光落在贾珠紧锁的眉宇间,落在他笔下那些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策论草稿上,心中便涌起一股安定的力量。她知道,她的珠郎,正在为这个家,搏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贾珠此刻正凝神于一篇论“漕运积弊与革新”的策论。这是卢志忠最为关注的实务领域之一。他结合前世所知的运河历史、物流管理知识,以及这段时间梳理贾府田庄铺面账目时窥见的漕运黑幕(层层加耗、胥吏贪墨、河道淤塞),笔锋犀利如刀:

> “…漕粮为国脉所系,然积弊之深,触目惊心!加耗之名目繁多,有‘鼠耗’、‘雀耗’、‘船脚耗’……实则十之七八饱入蠹吏私囊!运丁苦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焉能尽心?河道失修,闸坝朽坏,一遇浅涸,则万船滞阻,霉烂损耗,动辄巨万!此非天灾,实乃人祸!…”

> “…欲清漕弊,首在治吏!当仿盐法‘纲册’之制,明定漕耗额度,张榜公示,严禁私增!严查漕仓胥吏,凡有克扣盘剥运丁、勒索商民者,立置重典!次在疏浚河道,整饬闸坝,工部当专设河道巡察使,岁拨专款,责成实效!更可试行‘官督商运’,许殷实商贾承揽部分漕段,以商道之活水,涤官运之沉疴!…”

字字铿锵,首指要害!既有对现状的深刻剖析,又有切实可行的改革方略,更暗合了卢志忠“重实务、讲实效”的取士偏好。贾珠写至激愤处,笔锋力透纸背,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数日后,梨香院诗社小聚。

大观园内春意渐浓,桃红柳绿。为排遣黛玉近日咳疾加重带来的沉闷,宝钗提议在梨香院起个小社,以“春归”为题,或诗或词,聊作消遣。宝玉、黛玉、探春、湘云皆至。李纨因要照料贾茁,未能前来,贾珠更是深居简出。

黛玉裹着厚厚的银狐裘,拥着手炉,坐在背风的窗下,脸色苍白得近乎透明,不时以帕掩口低咳,眉间笼着化不开的轻愁。她提笔写下一首《唐多令·春归》,词意凄婉,满是“花谢花飞”、“红消香断”的自伤自怜。

宝玉看了,心疼不己,连声劝慰,自己也写了几句伤春之词应和。湘云天性烂漫,写出的诗句带着踏青游玩的欢快。探春则笔锋一转,写了首《临江仙》,末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隐隐透出不甘雌伏的志向,引得宝钗暗暗点头。

轮到宝钗时,她并未立刻动笔,反而放下手中针线,温言道:“方才看珠大哥哥前日送来的那篇论‘水利’的策论节抄(贾珠偶与探春论及时政,探春抄录部分与众姊妹分享),其中‘以工代赈,疏浚河道,活万民而固国本’之论,实在发人深省。这‘春归’之题,若只囿于伤春悲秋,未免格局小了。”她提笔蘸墨,略一沉吟,写下:

> 《鹧鸪天·春归》

> 冻解河开舟自通,新秧照水绿茸茸。

> 官仓廪实民心定,野老颜开岁稔丰。

> 疏旧渎,引新淙。春工处处唤农功。

> 何须怅惘芳菲尽?且看人间粟满瓮!

词风一扫闺阁脂粉气,充满了对农事民生、国泰民安的关切与务实精神,格局开阔,气象一新!尤其最后一句“何须怅惘芳菲尽?且看人间粟满瓮!”,更是将“春归”的意蕴升华到了国计民生的高度!

黛玉看着宝钗的词,又看看自己笔下那“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悲音,心头一阵刺痛,咳得更加厉害,苍白的脸上泛起不正常的红晕。宝玉急得团团转,湘云也收了嬉笑,担忧地看着她。

探春眼中却异彩连连,她反复品味着宝钗的词,又想起贾珠那篇字字珠玑的策论,心中激荡。她看向宝钗,由衷赞道:“宝姐姐此词,真乃大胸襟,大见识!珠大哥哥的策论,亦是经世致用之学!可见这学问之道,原不在风花雪月,而在济世安民!”

宝钗微微一笑,目光却似不经意地扫过黛玉苍白的面容和宝玉焦灼的神情,心中暗叹。她将话题引开:“说起珠大哥哥,他闭门苦读,为春闱呕心沥血,我们姊妹虽不能分忧,也该为他祈福才是。不若各自抄录一篇祈福经文,托纨姐姐送去,也是一份心意。”

众人皆点头称是。黛玉强撑着病体,也默默铺开一张薛涛笺,提笔誊写《心经》,字迹清秀却带着力竭的微颤。

清梧轩书房,深夜。

贾珠放下手中一份关于西北边务的邸报摘要,揉了揉酸胀的眉心。连日高强度的脑力运转,即使是他,也感到了深深的疲惫。他端起早己凉透的浓茶喝了一口,苦涩的滋味在舌尖蔓延。

目光落在书案一角。那里整齐地叠放着几份素笺,是白日里探春遣人送来的,说是姊妹们为他会试祈福所抄的经文。最上面一份,字迹清冷娟秀,抄录的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落款处只有一个极小的“颦”字。

贾珠拿起那份经文。纸笺上似乎还残留着一丝清冷的药香。他想起白日里素云悄悄禀报,说林姑娘在梨香院咳得厉害,几乎晕厥。这位才情冠绝大观园的表妹,终究还是被这深宅和自身的多愁多病身拖垮了。他心中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惋惜,也有一种更深沉的无力感——他能改变贾府的财政,能压制王熙凤,能训导宝玉,却似乎对这朵注定要凋零的阆苑仙葩,无能为力。

他轻轻放下经文,目光重新变得坚定。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有时显得如此渺小。他所能做的,唯有先强大自身,握紧权力,或许才能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为身边之人,多撑起一片小小的晴空。

他铺开一张新的宣纸,重新提起那支炭笔。这一次,他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策论题目,而是将思绪投向更宏大的命题——论“三代之治与当今时弊”。

笔走龙蛇,思绪如潮:

> “…三代之治,非徒井田、封建之形骸,其精要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乃治国之圭臬!然观今之世,土地兼并日炽,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非圣王‘制民恒产’之本意!…”

> “…吏治之弊,尤在选官!科举取士,本为寒门开青云之路,然今之科场,或重辞藻而轻实学,或讲关节而废真才!更有捐纳滥觞,铜臭熏天!长此以往,贤能塞途,宵小当道,国事焉能不坏?…”

> “…边务之要,首在强兵足食!然卫所废弛,军户逃亡,空额虚饷之弊,积重难返!屯田之制,名存实亡!九边重镇,仰赖漕粮,千里转运,十耗其七!士卒饥寒,何以御敌?…”

他越写越深入,越写越激愤!将封建王朝积弊的核心——土地问题、吏治腐败、军事衰朽——层层剥开,首指本源!其批判之尖锐,剖析之深刻,远超这个时代大多数士子的认知范畴!更难得的是,他并非空发议论,而是引经据典(结合三代理想),并提出了诸如“清丈田亩,抑制兼并”、“改革科举,增设实务策论”、“整顿卫所,复屯田以实边”等具有前瞻性的改革构想!

烛火噼啪,映照着贾珠沉静而专注的脸庞。窗外,夜色深沉,万籁俱寂。唯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如同最坚定的战鼓,敲响在这春寒料峭的深夜,也敲响在他通往权力巅峰的征途之上。这篇凝聚了他对历史深刻反思、对现实清醒认知、对未来大胆构想的雄文,如同一柄在寒窗下反复淬炼的利剑,锋芒渐露,首指即将到来的春闱考场!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