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个人都瞧向被敲响的大门。
这时候大宝终于可以趁机逃离,不然估计还得被打第二下。
“谁呀?”俞老大开口问道。
“俞爷,送水的。”
杨三斤跑过去把大门打开,今天人家没欺负自己这个小孩,没有像昨天一样,放到门口让杨三斤自己往缸里倒,主动帮忙给倒进水缸里,俞老爷子还客气一句让人家留下吃饭。
人家执意要走,谁还能真留下吃饭,那不是不要脸了嘛。
送水的刚走完,一会送柴的也来了。
这两个应该都是常年在这片送水和柴的。
区别是水钱一个月一结,柴火是当场结清。
毕竟柴火又不是固定的斤数,人家也不是天天来。
居京城,大不易啊,柴米油盐酱醋茶,谁也离不开它,在城里样样都得花钱啊。
大门这回杨三斤没插上,反正一会吃完饭就要出门了。
见大宝上完厕所,回来就想上桌吃饭。
杨三斤给他递了一盆水。
“大宝哥,洗洗手,洗洗脸,讲卫生才是个好孩子。”
“去…,三斤,你个小毛孩。”
杨三斤笑着把水盆递给他,才回到桌上。
杨三斤没发现大宝早上有刷牙的习惯,唉,也不知道会不会漱漱口,这不刷牙不觉得难受嘛?
俞老爷子好像见他刷了一回。
俞老大倒还行,每天能刷一次。
估计也是快新娶媳妇的原因。
才知道讲究了,不然一口大黄牙,唉,真是说话都想离的远远的。
如今大家讲卫生这块还真不咋地。
杨三斤反正一来第二天就买了新的牙粉和牙刷。
早晚各一次,也是前世养成的习惯,不刷不舒服斯基。
俞老爷子和俞老大还有杨三斤没有人等大宝洗漱完就开动了,这边都是粗人也没有那么讲究。
刚准备吃饭呢,大门又被敲响了。
好吧,这一顿饭一波三折的。
“又谁啊?”俞老爷子有点不耐烦的问。
大门吱呀一下,被推开了,露出一个一口大白牙的严振声严老板。
“爹,是我,振声,正吃着呢,那我来的正好。”
“你严老板一大早干啥来了?”
“嗐,你看爹说的,我来看看三…,不是,我来看看您老人家,还有大哥,给您再送点咸菜。”
严老板说了一个三就改口了。
谁知俞老头子还不到六十,耳朵可听得很真。
(原剧中俞老爷子找牧春花第一次提亲说过,他六十六了,咱们这把他年龄写小了几岁哈)
“看我?我明明听到你叫三斤的名字,唉,你亲爹都不如三斤一个孩子啊,真是送出去的儿子不孝顺哦。”
“爹,您看您说的,我这不是从见到三斤那天就觉得这孩子投缘嘛,别生气,别生气,主要看您和大哥,顺便看看大宝和三斤,行了吧您。”
“三十好几的人了,一个好屁也不会放,吃了嘛,没吃一块吃点,三斤做的。”
“正好,没吃呢,那我就尝尝三斤的手艺。”
杨三斤见严振声来到石桌前,石桌一共西个凳子,连忙让开先去屋子里搬出一个小凳子,又给严振声盛了一碗稀饭,还拿了一双筷子。
这才坐到一边,严振声摸了摸杨三斤后脑勺:“可以啊,三斤,这么小还会做饭,哎呦,禄山,禄山,把带来的咸菜带进来。”
严振声差点忘了,看到桌子上的咸菜才想起来。
禄山正在往院子里搬东西呢。
“来了老爷,”
这时候杨三斤不知道该不该让一下禄山叔,毕竟也不是自己家。
俞老爷子看到了杨三斤的眼神,瞬间明白过来:“禄山吃了吗,没吃一起坐下吃点,我这不将就那个。”
“老爷子,我吃过了,你们吃就好,我把老爷让带来的咸菜放厨房去。”
“禄山叔,我给你帮忙吧?”杨三斤又站起来准备去帮忙,这顿饭吃的,一刻没消停。
他可没有这时代的人的尊卑习惯。
别提就是一个下人,一点也没有看不起人家的意思,自己还是寄居人下的人呢,都是劳动人民谁看不起谁啊。
禄山拉住了杨三斤,不想让他帮忙。
没想到这小子力气真大,能拖着禄山走。
禄山还是没有阻拦的住杨三斤,杨三斤三下两下就帮着搬完了,还给禄山倒了一碗水。
看着杨三斤接人待客如此优秀,俞老大见到自己这个傻徒弟大宝就有点来气。
但是古话讲饭前不训子,睡前不训妻,还是忍一会吧。
严振声到一首在等杨三斤,见他忙好了:“来,三斤,赶紧吃,都凉了。”
俞老爷子慢慢嚼着白面馒头,欣慰的看着杨三斤,好孩子,还知道给自己准备纯白面的馒头。
真是个好孩子。
这时候的俞宗一(俞老爷子)己经五十多了,快六十了,在民国己经算是老人了。
都应该步入养老阶段了,平常自己都和大儿子大宝等一起吃二合面的馒头,自己有钱也不舍得全部吃白面的。
没想到还是三斤这孩子有心了。
把自己当成一个老人看,真是个好孩子啊。
“没事严叔,这天不冷,吃不坏肚子。”
说完准备拿起纯玉米面的窝头递给严振声一个,自己准备拿一个就开吃。
结果俞老爷子拿起另外一个白面馒头递给他:“三斤,我吃一个就行了,这个给你,你还是小孩子,”
“没事,老爷子,我做的是纯面的窝头,不喇嗓子,您吃就行。”
俞老爷子也是练武之人,没有继续让,也不继续纠缠。
心里有就行了,不用总纠结。
严振声见三斤知道给俞老爷子蒸纯白面的馒头自己吃玉米面的窝头,心里也很感动。
这如今虽然说是纯玉米面的窝头,但是是石磨盘磨出来的,并不是很均匀。
还是有一点喇嗓子的,严振声吃完了两个窝头,喝完粥才开口:“爹,家里是不是缺白面了,回头我让禄山送两袋来。”
俞老爷子从昨天到今天没咋进厨房,不过记得白面不缺啊,“不能吧,家里应该不少,可能是三斤从小过惯了苦日子,节省吧。”
“俞老爷子,俞叔,严叔,我一路逃难从鲁西到北平,大概也走了上千里,见到的事可多了,节省一点,多存点粮食比较好。”
严振声又一次听到杨三斤的“危粮耸听。”
他先打断了杨三斤的话:“禄山,把门带上守好,不要让人进来。”
“好的老爷,”禄山把大门带上,守到了外面。
“爹,咱们进屋商量一下这个事儿?”
老爷子虽然是个普通百姓,但是这些年可没少经历粮食危机。
看着一脸严肃的二儿子:“大宝,吃饱了没,吃饱了守住屋门谁也不让进来,老大,振声和三斤跟我进屋。”
大宝虽然有点懵逼,但是忠诚听话,就是有点莽,但是话不多,嘴比较严。
“是,师爷。”说完就在了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