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初抵石岭
2014年5月30日,星期五,农历五月初二。阴。
程默拖着行李箱,站在法学院象征公正的獬豸雕像下。他将厚重的《行政诉讼法》塞进行李箱夹层。毕业典礼的喧嚣犹在耳边,省高级法院的推荐信揣在怀里,信封考究,火漆殷红。
系主任办公室灯光冷白。系主任推了推眼镜,钢笔悬在推荐信第三段上方,语气质疑:“石岭村?那个地方需要法律?”他哼了一声,笔尖重重落下,“别天真了,程默。那地方,三样东西最出名——野蕨菜、湿热瘴气,还有隔三差五就‘失踪’的扶贫干部。”话音未落,“哐当”一声,档案室铁门被猛地撞开。一个面色仓惶的老管理员跌撞进来,手里紧攥着一张纸——正是程默的基层派遣函!混乱中纸张飘落。程默弯腰去捡,目光扫过管理员枯瘦的手背,尤其注意到他右手食指第二个关节处,有一块异常厚实、颜色深暗的老茧——那是长年累月手工装订厚重刑事案卷磨砺出的痕迹。
礼堂的光影投射在飘落的派遣函背面。程默蹲下身,用指甲小心刮过折叠处边缘。那里残留着一点不寻常的胶水痕迹,仔细看,还粘着一小块极薄的、类似烟盒内衬的棕色纸片。纸片边缘,印着半个模糊、暗红色的指纹!指纹下方,一行用朱砂写就的小楷刺入眼帘:“七月十六忌动土”。更诡异的是,这行小字下方,用普通墨水洇开的“石岭水深”西个字,其笔迹顿挫转折,竟与程默毕业论文中仔细分析过的一份清代石岭地区田契上的字迹神似。一股寒意爬上脊背。
校长法袍袖口的獬豸纹饰在他递来一个薄薄信封(补充材料)时,轻轻擦过程默的手背。就在那一瞬,程默的鼻腔捕捉到一丝异常——推荐信信封上残留着一种淡淡的、类似雪松的清冷香气。这味道……更像是档案室常年防潮驱虫药丸的气味,绝不该出现在新拆封的公文上。他抬眼看向校长,对方戴着玉扳指的手指正稳稳地捏着信封。恰在此时,一束强光穿过獬豸雕像的独角,在信封火漆封印上投下一道细长、尖锐的阴影,斜斜切入国徽图案。
“咳咳……咳咳咳……”档案室老管理员第三次刻意清嗓,那咳嗽的节奏异常规律。这声音猛地触动了程默的记忆——模拟法庭上,法官敲响法槌宣布进入关键质证环节前的提醒声!一种强烈的首觉驱使着他。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程默猛地当众撕开了那份珍贵的省高院推荐信!撕裂声刺耳,惊飞一只歇在獬豸眼珠上的雨燕。碎裂的信纸飘落。程默锐利的目光死死盯住地面。只见其中一片较大的碎纸,竟然粘在了校长锃亮的黑色皮鞋鞋底边缘!他俯身快速捡起——是半张泛黄、边缘磨损的老式票据。模糊的印刷体显示是1994年的港币汇款单存根联,隐约可见帆船水印,旁边印着一串英文——一家以离岸金融业务闻名的银行标志。
暮色浸透法学院台阶。喧嚣散尽,程默独自坐在冰冷的石阶上,着派遣函粗糙的纸面。突然,指尖在信封封口附近的夹层里,触碰到一小片极其细微的凸起。他心中一动,立刻返回空荡荡的法律图书馆。打开紫外灯笔,幽蓝的光线扫过派遣函。在“石岭村”三个打印字的下方,竟清晰地显影出几个同样内容的、散发着微弱荧光的蓝色字迹!程默的瞳孔骤然收缩——这正是他上学期协助整理一批尘封多年的重大刑事案卷时,在卷宗里发现的特殊密写药水特性!就在这时,图书馆巨大的落地玻璃幕墙外,一个佝偻的背影迅速消失在拐角的阴影里。他立刻追出去,跑到消防栓的位置,伸手在冰冷的瓷砖墙缝里摸索。指尖果然触碰到一个冰冷的金属硬物——一把老旧的、黄铜色的档案室钥匙!
深夜,万籁俱寂。法律图书馆里弥漫着陈年书籍和樟脑丸的气味。程默在0927号档案柜前站定,插入钥匙。柜门开启,一股浓烈的防潮剂气味扑面而来。他从柜子深处取出一个密封的防潮箱。打开箱盖,里面放着一份标题为“石岭村扶贫项目综合报告”的文件。然而,翻开硬壳封面,里面包裹着的,竟是一份冰冷的法医尸检报告复印件!报告首页的死因分析还未细看,一张尸体的右手特写照片就猛地撞入眼帘——死者食指的第二个关节处,空空如也!那缺失的形状和位置,与白天粘在推荐信折叠处那张烟盒纸片上的半枚血指纹,严丝合缝!
窗外的蝉鸣声炸响。程默疲惫地坐在电脑前,屏幕映着他苍白的脸。他下意识地双击了一个桌面上新出现的、没有命名的加密压缩包文件(或许是白天混乱中被人塞进他书包的U盘里的)。解压后,里面是一个视频文件。画面晃动模糊,显然是偷拍。镜头聚焦在法学院礼堂那座青铜獬豸雕像的眼珠上。画面昏暗,但程默辨认出,在獬豸那圆睁的青铜瞳孔深处,反射着一片迷离闪烁的霓虹灯光……他放大画面……霓虹灯拼成的字样逐渐清晰:“石岭县委招待所”。就在这时,“轰隆”一声巨响,酝酿了一夜的暴雨倾盆而下。程默的目光投向窗外风雨中的獬豸雕像。冰冷的雨水顺着它青铜的独角不断汇聚、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