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七零,我靠小吃摊暴富了
穿越七零,我靠小吃摊暴富了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穿越七零,我靠小吃摊暴富了 > 第38章 家的味道

第38章 家的味道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七零,我靠小吃摊暴富了
作者:
我想我会想你
本章字数:
6074
更新时间:
2025-07-07

西月初八,谷雨。"兰姐食品厂"的大门前,一串长长的鞭炮噼里啪啦炸响,红色纸屑如花瓣般纷飞。姜晓兰抱着小程远,和程卫东一起站在崭新的厂牌下,迎接第一批参观的客人。

"真没想到,半年时间就从一个小工棚发展到这么大厂房!"省食品研究所的陈工程师推了推眼镜,惊讶地打量着宽敞的生产车间。

姜晓兰笑着引导众人参观。雪白的墙面,锃亮的不锈钢设备,穿着统一工装的员工...这一切都让她有种不真实感。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这边是和面区,全自动和面机每小时能处理两百斤面粉。"她指着正在运转的机器介绍道,"配方是张师傅改良的,加了少许淀粉,冻后不易开裂。"

参观完预处理车间,众人来到核心区域——包装流水线。刚刚下线的速冻饺子正在这里被分装、封口、装箱。程卫东亲自演示了包装机的操作,赢得一片掌声。

"我们的包装袋是特制的,"他自豪地解释,"有三层隔绝材料,保质期能达到六个月!"

试生产仪式结束后,姜晓兰把省里来的专家请到会议室,虚心请教改进意见。陈工程师提出了几点建议:增加金属检测环节、优化冷链物流、建立更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

"姜老板,你们己经走在了全省前列,"陈工程师临走时感慨道,"但食品行业竞争激烈,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优势。"

送走客人,姜晓兰立刻召集管理层开会,把专家的建议逐条落实。会议开到一半,程小梅匆匆跑来:"嫂子,小远哭得厉害,可能是饿了..."

姜晓兰这才惊觉己经过了喂奶时间。她匆匆赶回家,小程远哭得小脸通红,一见到母亲就委屈地抽噎起来。

"对不起,宝贝..."姜晓兰内疚地抱起孩子,心中五味杂陈。自从食品厂试生产以来,她陪孩子的时间又少了。

晚上,程卫东兴冲冲地回来:"晓兰,刚接到地区供销社的订单,首批就要五吨速冻饺子!"

姜晓兰正在给儿子喂米糊,闻言手一抖,勺子差点掉地上:"五吨?我们现在的日产量才五百公斤啊!"

"所以得扩大生产啊!"程卫东眉飞色舞地说,"我算过了,再招二十个工人,两班倒,完全能应付!"

姜晓兰却皱起眉头:"盲目扩张风险太大。咱们先保质保量完成现有订单,等流程完全理顺了再说。"

程卫东还想争辩,但看到妻子疲惫的神色,最终点了点头:"你说得对,稳扎稳打。"

第二天一早,姜晓兰正在工厂检查第一批出厂产品的质检报告,周志强急匆匆跑来:"老板娘,车站来电话,说您父母到了!"

姜晓兰又惊又喜——父母比信中说的时间提前了两天到!她赶紧交代了工作,骑上自行车就往车站赶。

远远地,她就看见了站在站台上的父母——父亲姜大山依然挺拔如松,只是鬓角更白了;母亲王桂芝挎着个大包袱,正焦急地张望。

"爸!妈!"姜晓兰鼻子一酸,差点从自行车上跳下来。

"兰子!"王桂芝一把抱住女儿,上下打量着,"瘦了!是不是太累了?"

姜大山虽然没说话,但眼中满是骄傲。他拍了拍女儿的肩膀:"带我们去看看外孙!"

回到家,小程远刚睡醒,正被程小梅逗得咯咯笑。王桂芝一见外孙就红了眼眶:"跟兰子小时候一模一样!"她迫不及待地接过孩子,又亲又哄。

姜大山则从包袱里掏出个木雕的小马:"我亲手做的,给外孙当玩具。"

看着父母与儿子其乐融融的场景,姜晓兰心中涌起久违的温暖。自从嫁到青山县,她与父母聚少离多,如今三代同堂,格外珍贵。

中午,程卫东特意从饭店带了几个好菜回来。饭桌上,姜大山问起女儿的事业,姜晓兰便详细介绍了饭店和食品厂的情况。

"好啊!我闺女有出息!"姜大山抿了口酒,突然话锋一转,"不过,做食品最重要的是良心。咱们老姜家世代务农,就讲究个货真价实。"

"爸,您放心,"姜晓兰认真地说,"'兰姐'的招牌,我比命还珍惜。"

王桂芝一边喂外孙吃蛋羹,一边插话:"你婆婆要是活着,看到你们这么有出息,该多高兴啊..."

一句话勾起回忆,饭桌上短暂沉默。程卫东赶紧岔开话题,邀请岳父岳母明天去参观食品厂。

第二天,姜晓兰特意放慢脚步,带着父母仔细参观每个车间。姜大山对机械设备特别感兴趣,不时提出些农民特有的实用问题;王桂芝则更关心卫生条件,连角落都要摸一摸看有没有灰尘。

"这厂房比我想的还干净,"参观结束后,王桂芝满意地说,"比咱家厨房都利索!"

姜大山则把女儿拉到一边:"兰子,我刚才看你们的饺子馅,用的是前腿肉?"

"对啊,前腿肉嫩,口感好。"

"成本太高,"姜大山摇摇头,"我在村里养了二十年猪,后腿肉肥瘦相间,做馅更香,价格还便宜两成。"

姜晓兰眼前一亮。父亲这个建议看似简单,但规模化生产后,节省的成本将非常可观!

"爸,您太厉害了!"她兴奋地拥抱了父亲,"明天就让采购部调整!"

父母到来的这几天,姜晓兰特意减少了工作时间,每天下午都陪他们逛青山县。小程远有了外公外婆的宠爱,整天乐呵呵的,连夜里哭闹都少了。

西月十五这天,姜晓兰正在办公室审核账目,王桂芝抱着外孙走了进来。

"兰子,妈有话跟你说。"王桂芝神色有些犹豫。

"怎么了?"姜晓兰放下笔。

"我和你爸商量了,想留下来帮你们..."王桂芝轻拍着怀里的小程远,"你事业做得大,孩子又小,需要人照顾。"

姜晓兰愣住了。她从未想过让父母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家。

"那...家里的地怎么办?"

"包给你大伯种了,"王桂芝笑着说,"你爸说,看着外孙长大,比种地强。"

当晚,全家开了个"正式会议"。姜大山提出,他可以在食品厂负责原料采购,凭借多年务农经验,保证物美价廉;王桂芝则主动请缨照顾外孙,让女儿女婿安心工作。

"爸,妈..."姜晓兰哽咽得说不出话来。程卫东赶紧表态:"太好了!有您二老坐镇,我们如虎添翼!"

就这样,姜晓兰的父母正式在青山县安了家。姜大山第二天就去了工厂,跟着采购部下乡考察原料;王桂芝则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还变着花样给全家人做好吃的。

西月二十,食品厂迎来第一个大订单交付日。五吨速冻饺子整齐地码放在冷藏车里,即将发往地区供销社。全厂员工都来送行,姜晓兰特意让父母站在最前排。

"发车!"随着程卫东一声令下,鞭炮齐鸣,冷藏车缓缓驶出厂门。这是"兰姐食品"迈向市场的第一步,也是姜晓兰事业的新起点。

晚上,全家围坐在饭桌前。王桂芝做了一桌东北菜——酸菜白肉、地三鲜、小鸡炖蘑菇...熟悉的家乡味让姜晓兰差点落泪。

"妈,您这手艺不开饭店可惜了,"程卫东狼吞虎咽地说,"比我们店里的强多了!"

姜大山抿着小酒,慢悠悠地说:"晓兰,爸今天去看了你们的原料仓库,发现个问题..."

原来,姜大山发现仓库堆货没有科学规划,经常用的原料放在最里面,取用不便。

"我在村里当保管员时,总结了个'先进先出,常用近门'的口诀..."他详细解释了自己的经验。

姜晓兰认真记下,准备明天就调整仓库布局。她突然意识到,父母带来的不仅是亲情温暖,还有宝贵的经验智慧。

夜深人静,姜晓兰轻轻推开父母房间的门。父亲己经睡了,母亲还在灯下缝补小程远的衣服。昏黄的灯光勾勒出母亲眼角的皱纹,那一瞬间,姜晓兰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的自己。

"妈,别太累,"她轻声说,"衣服我可以买新的。"

"买的哪有自己做的舒服,"王桂芝头也不抬,"你小时候的衣服,都是我亲手缝的..."

姜晓兰在母亲身边坐下,靠在她肩上。这一刻,她不是饭店老板,不是厂长,只是个依恋母亲的小女儿。

窗外,一弯新月挂在树梢。屋内,三代人的呼吸声此起彼伏。姜晓兰忽然明白,所谓幸福,不过就是事业与家庭的双圆满。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