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 第三十一章:巧手生财,记账萌芽

第三十一章:巧手生财,记账萌芽

加入书架
书名: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作者:
来点榴莲
本章字数:
4594
更新时间:
2025-07-07

金灿灿的荞麦籽粒,经过姜山几日不辍的细心翻晒,彻底褪去了最后一丝水汽,变得干燥硬实,在陶瓮草袋里发出沙沙的轻响,宣告着安全入仓。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如同一颗定心丸,让靠山村人紧绷的神经彻底松弛下来,脸上洋溢的笑容也真切地落到了实处。家家户户的粮囤比往年灾荒时丰盈了不知多少倍,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久违的、名为“底气”的气息。

新粮满仓,心思自然活络起来。上次货郎的盘剥像根小刺,扎在不少人心头,却也催生了一个念头:咱靠山村的宝贝,不能总让人当不值钱的土坷垃换走!得让它们更值钱!

岁岁成了这股“致富”小旋风的核心。她的巧思和灶台上的本事,早己是村民公认的“点金手”。

首先被盯上的,是葛根粉丝。这晶莹爽滑的好东西,上次换盐吃了大亏,可不能再这么贱卖了。

“娘,咱的粉丝,光白溜溜的不够稀罕,”岁岁捻着一根粉丝,眼睛亮晶晶的,“华爷爷说紫苏安神,艾草驱寒,咱能不能…把它们的汁揉进粉里?做出带颜色、带点药香的粉丝?”

赵秀兰一听,拍手称妙:“这主意好!颜色鲜亮,还有说道,肯定更招人稀罕!”

说干就干。捣烂的紫苏叶滤出深紫色的汁液,艾草熬煮出浓绿的汁水,分别加入调好的葛粉糊中。洁白的粉丝糊在岁岁的巧手下,变幻出淡雅梦幻的浅紫色和生机勃勃的浅绿色。晾干后的粉丝,如同染上了山野的朝霞与春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还隐隐透着一股独特的草木清香。

“这…这粉丝成仙了!”李婶子来串门,看到晾着的彩色粉丝,眼睛都首了,“岁岁丫头,你这手是神仙教的吧?”

不止是粉丝,岁岁还把目光投向了姜山精心采集的薄荷和艾草。

新鲜的薄荷叶洗净晾干,混入同样晒干的野菊花(华大夫点头认可可食用),用石臼小心舂成细碎的粉末,再用细葛布筛过,便得到了一小罐散发着浓郁清凉香气的“薄荷菊粉”。

“华爷爷,这个夏天冲水喝,是不是能解暑提神?”岁岁捧着小罐子问。

华大夫捻起一点粉末闻了闻,又尝了尝,赞道:“薄荷辛凉,菊花清肝明目,甚好!冲水、拌入葛粉糊或荞麦粥里都成,是消夏的好东西!” 这“薄荷菊粉”立刻成了赵秀兰眼中的“金粉”,小心翼翼地收好。

艾草叶晒干后单独舂成粉,深绿色,散发着浓郁的辛香。华大夫说:“艾粉温经散寒,除了入药,妇人缝个驱虫香囊塞一点,或者肚腹受凉时冲点温水喝都行。” 这用途一说明,艾粉的价值也立时不同了。

靠山村的内部“小集市”,在丰收后的祥和气氛里,越发活跃起来。但简单的“以碗换碗”、“以罐换罐”开始显露出不便。

这天,王二叔想用自家新晒的一批品相极好的马齿苋干,换点姜家的彩色粉丝给媳妇尝尝鲜。可姜家的粉丝还没晾透,赵秀兰又看上了李婶子家新渍的一罐特别爽脆的野蒜头。

“这可咋换?三角债了?”王二叔挠头。

一首坐在屋檐下安静编草筐的姜山,忽然停下了手里的活计。他拿起一块平时记录草药的稍大些的薄木片,又拿起炭条,在上面划了几道长短不一的横线。

“这个…”他声音不大,却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长线…算‘大’,短线…算‘小’。”他指着木片,又指了指王二叔的马齿苋干,“这个…算‘大’。”再指指赵秀兰想要的野蒜头,“这个…算‘中’。”最后指指自家还没晾好的彩色粉丝,“这个…也算‘大’。”

他笨拙却清晰地解释:“二叔…给‘大’(马齿苋干)…记着。娘…拿‘中’(野蒜头)…欠着。等粉丝好了…二叔拿‘大’(粉丝)…抵了娘的‘中’…还剩…一点‘大’…再给二叔别的…或者…记下次?”

院子里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惊喜的议论。

“哎哟!姜山这法子好!清楚!”赵秀兰第一个明白过来。

“就是记账!用横线长短记东西的‘大小’(价值)!”王二叔也恍然大悟,“这样谁欠谁多少,一目了然,不用东西非得当场换!”

李婶子也乐了:“这敢情好!我那野蒜头先给秀兰嫂子拿去吃,姜山你给我记个‘中’就行!回头我再看看你家有啥我需要的‘小’东西!”

姜山这个用木片和炭条记录的简易“记账法”,瞬间解决了村民间交换的时间差和物品价值不等的问题。虽然还很原始粗糙,却像一颗种子,让“价值衡量”和“信用”的概念,第一次在靠山村这个封闭的小世界里萌芽。姜山被大家围着请教如何“记账”,他认真地用炭条在木片上划着线,解释着,苍白的脸上因专注和被人需要而焕发着光彩。连华大夫都捋着胡须,看着姜山欣慰地点头:“姜山这孩子,心细如发,是块好料子。”

岁岁看着哥哥被众人认可,心里比自己得了夸奖还甜。她悄悄摸了摸颈间的平安石,一股温热的暖流涌遍全身。她闭上眼睛,感受着。

脚下大地的脉动,因村民的富足规划而充满活力。

新粮在瓮中安然沉睡。

而最让她欣喜的,是感知中那些无形的“线”。各家各户的特色产品——王二叔的马齿苋干、李婶子的爽脆野蒜、自家的彩色粉丝和药粉、甚至张猎户偶尔拿出的熏野兔肉——都像一个个小小的光点。姜山用炭条划出的那些长短横线,则如同无形的丝线,将这些光点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张虽然简单却正在编织的网。这张网里,流动着的不再仅仅是物品,还有信任、期待和共同让日子更好的心愿。靠山村的生命力,在这务实的“生财”之道和互助的“记账”萌芽中,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创造性和协作精神的勃勃生机。

傍晚的靠山村,灶间飘出的不仅是食物的香气。有熬煮紫苏、艾草汁液的浓郁草木香,有薄荷菊粉的清凉芬芳,还有彩色粉丝晾晒散发的淡淡葛根与植物清香。这混合的气息,不再仅仅是果腹的味道,更添了一层“生财”的智慧与希望。点点灯火下,村民们谈论的不再仅仅是田里的庄稼,还有自家的“特色产品”,以及姜山那块越来越密的记账木片。靠山村,正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灾后的废墟上,一点点搭建起通往更好日子的阶梯。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