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 第七十二章 两处烟火

第七十二章 两处烟火

加入书架
书名:
穿成灾年小豆丁,我靠美食养全家
作者:
来点榴莲
本章字数:
5422
更新时间:
2025-07-07

姜山一家连同姜石、姜林在清风镇铺子后院安顿下来后,姜家的日子便如同两处点燃的灶火,虽分隔两地,却共同蒸腾着希望与忙碌的烟火气。

天刚蒙蒙亮,镇上的喧嚣尚未完全苏醒,姜记铺子的后院己有了动静。

孙巧兰轻手轻脚地从小汤圆身边起身。小家伙睡在爹娘房里的小摇床上,呼吸均匀。隔壁小间里,姜石和姜林还沉浸在梦乡。她快速梳洗,系上围裙,便一头扎进了灶房。

灶膛里的火苗跳跃起来,映着她专注而麻利的身影。米粥的清香开始弥漫,蒸笼里热上了昨日铺子里剩下的几样点心——这是给自家人的早饭,也是给姜石姜林中午带的干粮。案板上,新鲜的蔬菜被切成细丝,准备着简单可口的小菜。

“大嫂…” 姜石揉着眼睛,穿着整齐地出现在灶房门口,小脸带着刚睡醒的懵懂,但眼神己经清醒。他习惯了早起,也记挂着晨读。

“石蛋儿起这么早?快去洗漱,粥快好了。” 孙巧兰温声道,手下动作不停。

不一会儿,姜林也打着哈欠出来了,头发还翘着几根。“大嫂早…” 声音拖得长长的,带着浓浓的睡意。他昨晚临睡前偷偷在院子里抓了只蛐蛐,藏在窗台下的小瓦罐里,兴奋了半宿。

早饭摆上小桌。姜山也起来了,匆匆扒了几口,就先去前头铺子开门、整理货架、生炉子准备迎接早市的客人。孙巧兰一边喂着小汤圆吃米糊,一边催促着两个小叔子:“林哥儿,快吃,别磨蹭。石蛋儿,你也是,吃完赶紧收拾书包,别耽误了上学。”

姜林一边往嘴里塞馒头,一边含糊地应着,眼睛还忍不住瞟向窗台。姜石则吃得快而安静,吃完立刻去整理自己的书包,检查笔墨纸砚。

送走了背着书包、匆匆赶往学堂的两兄弟,孙巧兰才稍稍松了口气。她把小汤圆交给早早就过来的娘家嫂子周嫂子照看,自己立刻挽起袖子,投入到铺子前头的忙碌中。蒸糕、装盒、招呼客人、算账收钱…小小的铺面,人声鼎沸,食物的香气和铜钱的叮当声交织在一起。

傍晚,铺子打烊后,孙巧兰又要张罗晚饭。姜石总是第一个回来,放下书包就自觉地拿出书本,在油灯下温习功课。姜林则常常踩着饭点回来,有时裤脚还沾着泥点,脸上带着几分意犹未尽的兴奋——他总能找到镇子角落里的新“乐趣”。

“林哥儿,又跑哪儿疯去了?手洗了吗?” 孙巧兰一边盛饭,一边嗔怪。

“没…没去哪儿,就在学堂门口看人下棋来着…” 姜林支吾着,飞快地洗手坐下。

姜山看着弟弟,想说什么,但看到妻子递过来的眼神,又把话咽了回去。孙巧兰私下跟他说过,对林哥儿不能太急,得慢慢引导。

晚饭后,是孙巧兰最累也最操心的时刻。她要哄睡小汤圆,还要督促两个小叔子的功课。姜石不用操心,自己就点灯熬油地看书习字。姜林则像屁股上长了钉子,坐不住一刻钟。

“林哥儿,‘人之初’后面是什么?”

“性…性本善!” 这个他记得。

“再后面呢?”

“性…性相近…” 姜林抓耳挠腮,眼神开始飘忽。

“习相远!” 孙巧兰无奈地提醒,“专心点!再背一遍!”

油灯下,孙巧兰的声音温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督促。姜山有时在旁帮忙检查姜石写的字,看着妻子略显疲惫却依旧耐心的侧脸,心中满是感激和疼惜。这个家,里里外外,几乎全靠她柔韧的肩膀撑着。

山村的清晨带着露水的清凉。姜大柱天不亮就起身,先去作坊巡视一圈,看看灶火、检查原料,然后才回来吃早饭。赵秀兰早己熬好了浓稠的小米粥,蒸好了暄软的大馒头,配上自家腌的咸菜,简单却实在。

岁岁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华爷爷身后,背着她专属的小药篓,穿梭在晨雾弥漫的后山。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对每一株药草都充满了好奇和敏锐的感知。

“师父!快看!那丛紫苏旁边的艾草,是不是比坡下的‘气’更足?” 岁岁指着一片长势旺盛的艾草,小鼻子轻轻翕动,颈间的平安石传来一阵温润的共鸣。

华大夫捋着胡须,眼中满是欣慰:“不错!向阳坡地,土质疏松,其艾草温通之力尤胜。岁岁感知越发精进了。” 他蹲下身,仔细讲解着采摘艾草的最佳部位和炮制要点。岁岁听得认真,小手模仿着师父的动作,小心翼翼地采下最鲜嫩的艾叶。

回到作坊,岁岁就成了最忙碌也最受欢迎的小监工。她迈着小短腿,在各个工序间穿梭,小鼻子就是最灵敏的质检仪。

“三伯母,洗枸杞的水要再换一遍哦,有一点点泥腥气。” 她停在王氏的水盆边,奶声奶气却一本正经。

王氏连忙应声:“哎!好嘞岁岁,这就换!”

“舅母,芝麻好像烤得有一点点过啦,再少烤一小会儿会更香!” 她凑近周氏负责的烤炉,仔细嗅了嗅。

周氏笑着点头:“岁岁鼻子真灵!舅母知道了!”

她还会跑到赵秀兰负责的核心区,踮着脚尖看娘亲调配茯苓糕的粉料比例,小嘴叭叭地说着自己的“感觉”:“娘,今天蜜糖的味道好像比昨天更甜一点点?是不是要少放一小勺?”

赵秀兰看着女儿认真的小模样,心里软成一团,笑着刮刮她的小鼻子:“小机灵鬼,就你嘴刁!娘知道了。”

作坊里的婶子们都很喜欢这个小东家,不仅因为她把关严格保证了点心的品质,更因为她那份天真烂漫的关切。岁岁时不时会拿出自己新琢磨的小东西——有时是用新采的薄荷叶做的清凉糖,有时是用晒干的野菊花泡的香茶——分给大家,甜甜地说:“婶婶辛苦啦!喝点香香的解解乏!” 总能驱散劳作的疲惫,换来一片欢声笑语。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饭。饭桌上少了往日的热闹,显得有些安静。姜大柱会说说作坊的进度和佃户王老实家地里庄稼的长势。赵秀兰则絮叨着家里和作坊的琐事。

岁岁扒拉着碗里的饭,大眼睛时不时望向镇子的方向,小声问:“娘,大哥大嫂他们吃饭了吗?三哥今天背书了吗?小汤圆想不想岁岁呀?”

赵秀兰摸摸女儿的头,心里也牵挂着镇上的儿孙:“都吃啦,你大嫂能干,照顾得好着呢。你三哥…有他大嫂管着,总能学好的。小汤圆肯定想他小姑姑了。”

岁岁便满足地笑起来,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白天在后山找到的最漂亮光滑的小石头,还有几片晒干的、带着奇特香气的叶子:“岁岁给三哥和小汤圆攒了礼物!等爹娘去看他们的时候带过去!”

夜深人静,岁岁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小手握着颈间的平安石。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她闭上眼睛,努力地去“想”镇上的大哥、大嫂、小汤圆,还有两个哥哥。很奇怪,当她特别特别想的时候,平安石似乎会传来一丝极其微弱、如同风中游丝般的暖意,那暖意里,仿佛夹杂着一点点……嗯……像是小汤圆身上甜甜的奶香?又好像有一点点三哥姜林被训话时那种蔫蔫的气息?很模糊,像隔着厚厚的棉布,但她就是觉得,石头好像知道她在想谁。

这奇妙的感觉让岁岁安心。她抱着小布包,里面装着给亲人的礼物,在混合着药草清香的空气中,沉沉睡去。两处烟火,虽隔山水,却在血脉相连的思念与共同向前的奔忙中,紧密相连。姜家的根,在靠山村扎得更深;姜家的枝叶,也在清风镇努力地舒展着,向着阳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