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记美食坊的生意渐渐步入正轨。岁岁将“药食同源”的理念融入新品,“茯苓枣泥糕”因口感绵密、带着淡淡药香又不失清甜,尤其受到年长客人的喜爱;“桂花蜜酿酥”则以其酥脆香甜俘获了孩童和年轻人的心。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清水巷的青石板上,美食坊门前便排起了小小的队伍,香甜的气息成了唤醒巷弄的晨钟。
姜石每三日便要去吴举人处听讲,风雨无阻。吴举人治学严谨,要求弟子不仅要熟读经义,更要通晓时事,常有独到见解。姜石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知,眼界大开,笔下的文章也渐渐褪去了在清风镇时的匠气,多了一份沉稳的思辨。他偶尔也会在休沐日回铺子帮忙,但更多时候是带回一摞摞需要誊抄或研读的书卷,在后院厢房的油灯下熬至深夜。赵秀兰看在眼里,既心疼又欣慰,只能变着法子做些滋补的汤水。
姜大柱则成了铺子的“大掌柜”。他本分踏实,待人诚恳,很快和左邻右舍熟络起来。他负责采买原料、招呼客人、收钱记账,虽然算盘打得不算快,但一笔一划记得清楚明白。赵秀兰则负责后厨的统筹和点心制作的关键环节,有她坐镇,点心的品质始终如一。
而那个神秘的“夜半访客”,仿佛也成了姜家生活的一部分。岁岁每晚都会在院角的石桌上放一小碟新鲜点心,有时是香甜的糕,有时是酥脆的饼,旁边再配上一杯清茶。次日清晨,碟子总是空的,茶杯也见底,偶尔还会留下一张写着简单谢语的字条。一家人从一开始的惊疑不定,到后来的习以为常,甚至赵秀兰在给姜石准备夜宵时,也会下意识地多备一份。
“也是个可怜孩子,孤零零的。”赵秀兰时常叹息,往碟子里多放两块糕。
这奇异的“邻居”关系,倒为这间曾被认为“闹鬼”的铺子,平添了几分温情与神秘。
一日午后,铺子里客人不多,姜大柱正拿着账本对着阳光仔细核对着。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穿着体面绸衫、留着八字胡的中年男子带着两个随从走了进来。他目光锐利地扫视着铺面,最后落在柜台后挂着的“姜记美食坊”招牌上。
“掌柜的,听说你们这儿的点心,有些名堂?”中年男子开口,声音带着几分倨傲。
姜大柱连忙放下账本迎上去:“贵客光临,小店的点心都是自家琢磨的,承蒙街坊们抬爱。您想尝尝哪种?”
“每样都来一份,打包带走。”中年男子言简意赅,眼神却一首打量着铺子里的陈设和后厨的方向。
岁岁在后厨听到动静,透过帘子缝隙看了一眼,心中微动。这人气度不凡,不像是普通食客。她手脚麻利地将几种招牌点心各装了一份,用油纸包好,系上细绳,亲自送到前堂。
“贵客,您的点心。”岁岁将点心递过去,语气不卑不亢。
中年男子接过点心,目光在岁岁清丽沉静的脸上停留片刻,又看了看她递点心时露出的、手腕上那道淡淡的疤痕(灾年留下的痕迹),眉头几不可察地挑了挑。他没再多言,示意随从付了钱,便转身离开。
“这人……看着有点眼熟?”赵秀兰从后厨出来,疑惑地看着那人的背影消失在巷口。
“像是城里哪家大酒楼的人。”姜大柱凭经验判断道。
岁岁若有所思:“或许是来探探底的。”
三天后,一个衣着更显精干的小伙计跑进了姜记美食坊,递上了一张烫金的帖子。
“姜掌柜,姜姑娘,我们东家有请。”小伙计态度恭敬。
姜大柱打开帖子一看,落款赫然是府城最大的酒楼之一——“醉仙楼”,而东家的名字,正是沈万金!
“沈东家?”姜大柱一惊,立刻想起清风镇时姜林负责对接的县城醉仙楼分号,“是……是县城那位沈东家的本家?”
小伙计笑道:“正是!我们大东家听说了贵坊点心的名声,又尝了前几日采买回去的几样,很是欣赏,特意想请二位过府一叙,谈谈合作事宜。”
岁岁和姜大柱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喜。醉仙楼可是府城餐饮界的翘楚,若能搭上这条线,对姜记美食坊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机遇!
“烦请小哥回禀沈东家,我们收拾一下,稍后便到!”姜大柱压下激动,沉稳应下。
醉仙楼坐落在府城最繁华的朱雀大街上,雕梁画栋,气派非凡。姜大柱和岁岁在伙计的引领下,穿过喧闹的大堂,上了二楼一间雅致安静的包厢。
沈万金己经等在里面。他身材微胖,面庞红润,一双眼睛透着商人的精明,但此刻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与那日来铺子时的倨傲判若两人。
“姜掌柜,姜姑娘,快请坐!”沈万金热情地招呼,“冒昧相邀,还请见谅。”
“沈东家客气了,能得您青眼,是我们姜记的荣幸。”姜大柱连忙拱手。
寒暄几句后,沈万金首奔主题:“不瞒二位,前几日我派人去贵坊买点心,就是想亲自尝尝。府城点心铺子不少,但贵坊的‘茯苓枣泥糕’和‘桂花蜜酿酥’,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那份将药材融入点心的巧思,既保留了美味,又添了养生之效,很对我的胃口!”
他顿了顿,目光看向岁岁:“姜姑娘年纪轻轻,竟有如此手艺和见识,难得,难得啊!”
岁岁微微欠身:“沈东家谬赞了,只是家学渊源,又得长辈指点,胡乱琢磨罢了。”
“过谦了!”沈万金摆摆手,“今日请二位来,是想谈谈合作。我醉仙楼每日客流如织,对点心的需求极大。不知贵坊,能否长期、稳定地为醉仙楼提供几样招牌点心?尤其是那茯苓枣泥糕和桂花蜜酿酥,需求量会很大。价钱好商量,但品质必须上乘如一!”
姜大柱心中狂喜,强自镇定:“承蒙沈东家看得起!供应自然没问题,我们铺子虽新开,但人手和原料都能保证。只是……”他看了一眼岁岁。
岁岁会意,接口道:“沈东家,点心制作,尤其是加入药材的部分,火候、配比都需极其精准,方能保证药性温和、口感稳定。若要大批量供应,恐需在贵楼后厨辟一小块地方,由我们派专人现场制作最为稳妥,如此方能确保送到客人桌上的每一块点心,都与在铺子里买到的品质无二。不知东家意下如何?”
沈万金闻言,眼中精光一闪。他没想到这看似温婉的小姑娘,心思如此缜密,提出的方案既保证了质量,也无形中将她姜家的“秘方”保护了起来——现场制作,核心工艺便掌握在自己人手里。
“好!”沈万金抚掌大笑,“姜姑娘思虑周全!就这么办!我让管事在后厨腾出一块清净地方,一应器具由我醉仙楼提供,贵坊只需派人过来即可!至于工钱,就按大师傅的份例算!”
一场对姜记美食坊意义重大的合作,就在这雅致的包厢里敲定了下来。当姜大柱和岁岁走出醉仙楼那气派的大门时,午后的阳光正暖洋洋地洒在身上。
“岁岁,成了!真的成了!”姜大柱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眼眶都有些。府城立足的第一步,竟如此顺利地迈了出去!
岁岁也露出舒心的笑容,她回头望了一眼醉仙楼高悬的匾额,又摸了摸颈间温润的平安石。府城这片天地,正一点点向姜家敞开怀抱。而她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三弟姜林带着靠山村作坊的底气,也即将抵达府城,属于姜家的“美食”版图,正徐徐展开。